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鎮館之寶:青銅大鐃 填補浙江土墩墓不出青銅器的空白

鎮館之寶:青銅大鐃 填補浙江土墩墓不出青銅器的空白

鐃(náo),看著陌生,念出聲可能仍是無解。什麼是鐃?它的用途是什麼?這或許是許多人的第一反應。

在溫州甌海博物館的館藏國家一級文物中,便有一件西周乳丁雲雷紋青銅鐃。本期鎮館之寶,讓我們一同走進甌海,聆聽青銅鐃演繹的神秘樂章。

這件3000多年前的器物究竟有著什麼樣的前世故事?重重謎團撲面而來,在甌海博物館副館長施素嬌的講述中,謎底逐漸清晰。

青銅器作為權力象徵,被古人視為祥瑞之物。而後,人們通過誇張、神秘的紋飾,表現莫測的神力,傳達對神靈祖先的敬畏和崇拜,並不斷延續。

走進甌海博物館「東甌之光」展區,一件件大氣華美的青銅器透著玻璃櫃,渲染出一派靜謐而神聖的氛圍。文物雖不會說話,但它們身上每一處細節都浸透著歷史的痕迹。

在甌海博物館展出的青銅器,或粗獷大氣,或精巧華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西周青銅鐃。

首先,這是一件沉甸甸的青銅器,它重達47斤,通高47厘米。其次,它的形態、式樣無一不彰顯著其威嚴的「出身」。鐃體呈扁凸的合瓦形,圓筒形甬顯得比較粗大,甬上有旋,甬中空與體腔通。鐃體兩面的中上部,各以中心較寬闊的鉦分隔為左右兩區,每區各飾有乳丁3排,每排3個,每面共有18個乳丁。鉦部、鼓部、乳丁間、篆間均滿飾大型雲雷紋,甬之旋上也飾有大型凸起的「C形紋」。從整體造型看,青銅鐃的面貌粗獷清晰,且浮雕感很強。

如此碩大厚重的西周青銅鐃,其用途是什麼呢?

鐃,又稱鉦,執鍾,是中國古代使用的青銅打擊樂器之一,流行於商代晚期,周初沿用,作為銅製圓形的樂器,常和鈸配合演奏。

施素嬌介紹,穗豐村西周土墩墓中出土的青銅大鐃,據推測是編鐘的前身,一般認為原先是用于軍旅,作用等同於銅鼓。在古代文獻中,曾以「擊鼓山頂,足以號召部眾,指揮軍陣」描述銅鼓發出聲威,可見有著類似用途的鐃必能發出洪亮的聲音,極賦號召力。

上文,我們已經提到,這件青銅鐃出土自西周土墩墓。而這個土墩墓的出現,可以說是一場意外。

2003年9月,甌海仙岩鎮穗豐村村民在村北楊府山上平整土坡,準備修建公園。這次很平常的施工,卻無意間讓沉睡了3000多年的西周土墩墓重現世間。

當時穗豐村的村委會主任劉德銀至今對這件舊事記憶猶新。「第一天,村民們在施工中從土裡發現了幾個青銅殘片,當時大家都沒當一回事。但第二天,村民們又在土裡挖出了一件青銅鐃,這才引起了警覺。」劉德銀說,當時看到這件青銅鐃,他立刻就聯想到了曾經在電視里看到過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覺得很可能就是文物。大家商量後就向當地有關部門彙報,很快,當時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陳元甫帶著考古隊進駐到發掘現場。

2003年9月12日起,考古隊進行了為期4天的考古發掘。當時正值9月,天氣預報顯示之後有下雨的趨勢。一旦遇到雨天,考古現場便會受到破壞。因此,這也是一次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性發掘。

青銅鐃發現的故事講到這裡,大家或許會產生一個新的疑問:何為土墩墓?考古專家又是如何確定這是一處西周土墩墓的呢?

施素嬌表示,從總體上看,墓內出土的青銅器和玉石器,無論是器形還是紋飾都具有西周時期的特徵。甌海博物館館藏青銅鐃的紋飾內容是雲紋或高凸的「C」形紋,這些都是西周時期典型的紋飾面貌。

此外,學界認為乳丁紋鐃是銅鐃中的最晚形態,西周中期以後開始出現的甬鍾,便是乳丁紋鐃繼續發展的直接結果。青銅大鐃,兩面均在規整的雲雷紋上再設有18枚乳丁,表明此鐃為乳丁紋鐃,屬於銅鐃的最晚形態,已具有甬鐘的雛形,其形制、紋飾和大小,與1959年長興上草樓出土者完全相同,學界一般將長興出土的青銅鐃的時代定在西周早期或西周前期。因此,該土墩墓的基本年代應該是西周時期。

不過,此土墩墓的主人又是誰呢?

甌海楊府山西周土墩墓共出土隨葬器物青銅器、玉石器共83件(組),其中青銅器有61件(組)。除了鐃以外,還包括一簋一鐃這樣的大型青銅禮樂器以及幾十件戈、矛、劍、鏃等青銅兵器。此外,還有一大批鐲、玦、柄形飾、管形飾等玉飾件。施素嬌表示,這是1949年以來,繼上世紀80年代在紹興發現的戰國土坑墓和上世紀90年代黃岩發現的西周土墩墓後浙江省又一次重要考古發現。

「鼎、簋、鐃等在西周的墓葬里是最重要的祭器和禮器。按禮制,一般天子是用九鼎八簋,諸侯是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老百姓是不能使用鼎簋等重器的。」施素嬌說。如此一來,甌海發現的這個西周土墩墓墓主人或許有著重要地位或身份。

從該墓葬出土的青銅器和玉石器來看,出土的禮器遵守了當時的禮樂制度。墓葬內器物的排列井井有條,不像是匆忙下葬。加之,溫州地區在商周時期是越族的分布範圍,土墩墓更是一種很有特色的越族墓葬,出土的青銅器也具有強烈的越文化特徵。由此判斷,這個3000年前的西周土墩墓,應是一座越族貴族墓葬。同時,墓葬中出土的大量戈、矛、劍、鏃等大量青銅兵器也似乎暗示著墓主人可能還是一位統兵打仗的軍事首領。

在穗豐村西發現的平底掩埋的土墩墓是兩周時期長江下游吳越地區的特色墓葬形制。

浙江是土墩墓分布的重點地區,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分布面廣。按照以往的考古調查,浙江地區土墩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杭嘉湖和甬紹地區,浙東南沿海一直未見有土墩墓的發現。2003年,楊府山穗豐村西周墓葬以其明確的平地掩埋特點,確認為是一座典型的土墩墓。它的發現,把我省土墩墓分布的地域範圍進一步擴大到了浙南沿海的溫州地區。

溫州的早期墓葬有3種形式:石棚墓、懸棺葬、土墩墓。分布於浙南溫州地區的商周時期墓葬形式大多是石棚墓(支石墓),而溫州也是目前已知石棚墓在中國南方唯一的分布區域。

石棚墓的時代為商末周初至戰國初期,與土墩墓的流行年代基本相當,其文化內涵也與土墩墓基本一致,但這類墓葬以數塊長立石支住上面整塊巨大蓋石所構成的特殊墓室形制,在形制結構上與土墩墓有著很大的差別。

楊府山穗豐村土墩墓的發現,證明在溫州這一石棚墓常見區域內同時也存在少量土墩墓錯雜共存的事實,從而產生了同時代兩種完全不同形制墓葬錯雜分布於同一區域的考古新現象。

銅銹斑駁,難掩歲月痕迹。一尊青銅鐃,引發無限遐想。穗豐村西周土墩墓大批青銅禮樂器與兵器的發現,填補了浙江土墩墓不出青銅器的空白。對於研究浙江越族土墩墓的埋葬制度與埋葬習俗、研究越地青銅器的地方特點和組合關係,這一考古發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與意義。聲勢浩大的宗廟祭祀,塵土飛揚的戰亂殺伐,觥籌交錯的節慶盛宴......即使跨越千年,有關青銅器的釋讀和考證仍在繼續。

(圖片由甌海博物館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新聞 的精彩文章:

她是洪秀全之妹,與四大天王皆有染,太平天國其實毀於她手

TAG:網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