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都說自己是「老母親」,而我更想成為那隻蛙

都說自己是「老母親」,而我更想成為那隻蛙

大概是小青蛙打開了現實的豁口,讓一點點無害的幻想成為可能。

文 | SUN 編輯 | 林欣煮

最近有隻青蛙很火,就算你沒有下載這個遊戲,也免不了被「佛系」、「老母親」等熱搜詞刷屏。在養貓以前,我是《貓咪後院》的長期忠實玩家,這波安利剛開始,我就興沖沖地養起了青蛙。

給小青蛙的背包里放入食物和各種探險用品,再加上一枚幸運符,它就會出門旅遊,給手機那頭的你寄來寫真和特產。在桌面放上食物,它不久就旅行歸來,在自然主義的二層小樓里看書、睡覺、吃飯。

這個簡單到兩句話就可以講完玩法的遊戲,無疑是各種手游中的一股清流。製作這款遊戲的公司Hit-Point以前推出的《貓咪後院》,同樣是幾乎沒什麼操作和動畫的萌系遊戲。與別的遊戲巴不得你在它上面停留的時間越久越不一樣,這兩款遊戲操作的目的感覺是為了讓你更久地不看手機。令人意外的是,這家公司原本做的是經典日式rpg遊戲,也就是你們的老公李澤言的那類遊戲。然而轉型後的《旅行青蛙》的確創造了一股奇葩的清流。

或許對現在大多數強行用簽到等低劣方式去保留用戶流量的遊戲的一種暗諷?平時上班簽到就夠了,qnmd玩個遊戲還要簽到。——bcc

當其他遊戲想盡辦法讓用戶停留更長時間,通過獎勵措施鼓勵你日日簽到的時候,《青蛙旅行》將遊戲帶來的壓力縮減到最小。不用肝,不用氪,這大概是它被稱為佛系的主要原因。玩起來不累,也沒有聯機遊戲的競爭壓力,唯一的奔頭就是小青蛙發回來的寫真,相當心如止水,相當佛了。

為什麼喜歡這款遊戲?這個問題最多的回答就是「省時間」。大家都這麼忙,省時間確實是一種作為遊戲的美德了。雖說大家都是操碎了心的老母親,小青蛙實際需要照顧的部分可以說是相當少了。正如玩家「故事羊」在回答「為什麼是養蛙兒子不是養男友」時,她反問:「養男友能有這麼省心的嗎?」

遊戲可控的地方很少,所以想像空間很大。想像默不做聲的蛙崽在外的經歷,也變成了一種樂趣。——麥子

Alex形容這款遊戲是連環漫畫,因為它的本質就是幾張畫風柔軟的圖片。如果你耐心盯著看,小青蛙偶爾會眨眼。這種留白為無限的想像提供了可能性。當下的心境、個人的性情,都決定了我們訴諸小青蛙的情感映射。

會一廂情願地相信蛙蛙有生命,有自己的性格,甚至能和我通過腦電波交流。所以會猜它某個時刻是開心還是不開心,猜它想要什麼。其實是一種腦補,或者說移情吧。——雪凝

Levek一開頭就說自己玩這個遊戲時「根本就是老母親的心情」。

有時候想他去遠一點的地方,交更多的朋友,但是又想他快點回家。棉布,帳篷,碗都想給他買墜吼的,讓他吃飽穿暖開開心心的玩。出門久了還要擔心是不是已經被做成干鍋了。看到他回來的時候帶了很多特產心裡會很感動,這麼小一隻蛙跋山涉水給家裡的阿媽帶特產,簡直要哭了。——Levek

她花在遊戲上的大多是學業之餘的碎片化的時間。然而這一點點的時間投入,卻能收穫被依賴的情感回報。這隻蛙的出現,可能無意中填平了我們平日里未能被照顧到的心理溝壑。這大概就是「治癒」的感覺吧。

在大家都在養兒子的時候,麥子堅持自己養的是女兒,並且十分心有餘悸:"幸好這個遊戲不做社交。"她給蛙崽取名Daina,和神奇女俠黛安娜公主同名。她覺得很奇怪,明明蛙沒有性別,為什麼都說是兒子呢?

其實,最近大火的另一款遊戲《戀與製作人》吸引人之處無非也是對自我投射的暗許。玩家是做李太太還是白太太,搞不好跟你的前任是哪一款有一定關係。但是養蛙的人很可能並不喜歡李澤言,玩家「泛泛」喜歡這款遊戲的原因簡單粗暴,「蛙蛙不會講話,不會像某些異性戀養成遊戲一樣強撩!」

小青蛙的使命,大概就是滿足帶著各種需求而來的奇怪人類。室友告訴我:「是一種不想結婚,但想有孩子的需求。」

任你有一顆如何老母親的心,也無法左右我看世界的自由

有人說,蛙和你的關係簡直是絕佳的親子關係。不相互制約,不親情綁架。父母在,照樣遠遊。任你有一顆如何老母親的心,也無法左右我看世界的自由。這樣的關係未必最佳,但確實迎合了年輕人對自由獨立的情感需求。試問各位老母親,哪一個不是一邊念叨你的蛙,一邊暗暗希望它能隨心所欲,哪怕可能根本就不在乎你。「出門盼回家,宅著打發出門」,這大概是老母親的糾結心情的真實寫照。

又快到了從北上廣「局域烏托邦」回家的時候了,前一秒你還在livehouse里跟朋友喝酒抽煙,回到家就要戴上媽媽買的本命年紅手繩。兩代人的衝突永恆地令人感到焦慮。小陳剛大學畢業,這款遊戲卻讓他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大概就是,理解了我媽那種無論我在家呆著還是出去浪著,她都要抱怨的心情。」

我一直覺得,和母體的告別與撕裂才是真正的成年節點。它不必發生在形式化的18歲,而往往是打包行李要去外地工作的那一天。這意味著我們不再能100%被愛,真正地不再是個小孩。然而,和父母的關係也並非單純的依賴與被依賴,學習獨立是雙方的事。

在我們念叨小青蛙的時候,那種關切與期望糾結的心情,讓我們總算能夠換位思考了一次。也許,這不失為一種兩代人和解的途徑。

佛系or孤獨?說的是你還是蛙?

拋開遊戲的設置,為什麼這隻四處雲遊的青蛙,能夠引起這麼多人的情感共鳴?那就要從佛系這個詞說起。

佛系這個詞流行於互聯網,卻難以在網上找到準確穩定的定義。其實這個詞在2014年的知乎就有人使用過:如何征服佛系男子?問題描述如下:「他們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但內心往往具有以下特點:自己的興趣愛好永遠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去做。總是嫌談戀愛太麻煩,不想在上面費神費時間,也不想交什麼女朋友,就單純喜歡自己一個人,和女生在一起會感覺很累。」

末了很細心地加上一句:不是gay。

實際上,佛系、喪、虛無、cynical……這些詞語均是在對當代中國年輕人的某種共通的精神狀態作出描述的嘗試。佛教的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儘管存在著境界上的顯著差異,其基本含義與普遍存在於年輕人精神生活中的虛無感不謀而合。

有趣的是,它們並非簡單的語言學上的詞語,而更接近社會學上的標籤。年輕人熱衷於給自己貼上標籤、加以分類,有時候這種分類的出發點是特立獨行,更多的時候,他們是害怕落後於潮流。這種害怕的來由清晰明確:當代年輕人缺少自我。由於缺少強烈的自我意識,很容易被強勢的互聯網文化裹挾,急不可待地把自我裝入某種分類——從下載旅行青蛙的遊戲,到發出「佛系」「老母親」標籤的朋友圈,這一切行為都是那麼的不假思索、義不容辭。

詞語的更迭層出不窮,而青年們的精神狀態是相對穩定的。去年還有一個詞用來形容青年:空巢青年。這些現實中獨居的年輕人正主動或被動地承受著孤獨。一方面,研究表明社交可以讓人更長壽、更快樂;另一方面,互聯網提供的虛擬社交更多時候是一種無用的精力損耗。無論如何,學習與孤獨相處都是當代人的必修課。

除了瓦爾登湖邊的梭羅,獨自旅行生活的小青蛙對孤獨也習以為常。它也有朋友拜訪,雖然都是你在招待。但大部分時間裡,它過得平靜而規律(覺得難以預測是你,不是它),一切從自我意志出發,不受外界干擾。養蛙的年輕人們,會不會也過著相似的生活?

我坐著綠皮火車去北京打拚的朋友,睡著500塊一個月的床墊,告訴我他平時無聊就看網紅直播。直播放大了年輕人的無聊,並從中攫取樂趣,而這種行為也更像是用一種無聊來抵禦另一種無聊。

「在被綁定的生活中,只有這蛙能滿足我心裡的雲遊夢」

互聯網模糊了我們的時間感,玩《旅行青蛙》的要訣重點在「慢」。Qianyi說她不想看攻略,「慢慢地玩、慢慢地發現更多驚喜、慢慢收集」。一邊我們接收著「我們必須上進,我們沒有時間了」、「沒有成功是你不夠努力」這類上進又積極的價值觀,另一邊,我們卻願意在小青蛙身上毫不猶豫地慢下來。

大概是因為小青蛙打開了現實的豁口,讓一點點無害的幻想成為可能。如果無法逃離既有的生活軌跡,保持幻想不失為一種自我救贖的路徑。

我一位做電影的師兄這麼寫道:「雲遊四方一直是心裡一個『羞澀』的夢,是囊中羞澀的羞澀,也是自我剋制的羞澀。在被事業、家庭和社會責任綁定的生活中,也只有這青蛙能滿足我心裡的雲遊夢了。」

「小蛙家徒四壁,但世界卻有那麼大;而我們物質豐厚,只能終日囿於兩點一線的方寸之間。」

說了這麼多,重要的不是這隻小青蛙,而是正在被它感動的你啊。

來源|南都周刊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都周刊 的精彩文章:

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猴中國誕生

TAG: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