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每天學習一句《道德經》之第二十九章(2)

每天學習一句《道德經》之第二十九章(2)

每天學習一句《道德經》之第二十九章(2)

第二十九章(2)

原文:

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培或墮。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釋義:

「或」,有的。「噓」,輕吹。「培」,增盈。「墮」,損毀。「甚」,過分。「泰」,驕縱。「奢」,奢靡。

翻譯:

一切事物,有的行前,有的隨後,有的性緩,有的性急,有的增盈,有的損毀。因此,聖人去除那些過分、驕縱、奢靡的行為。

舊註:

王弼:凡此諸「或」,言物事逆順反覆,不施為執割也。聖人達自然之性,暢萬物之情,故因而不為,順而不施。

河上公:「甚」謂貪淫聲色,「奢」謂服飾飲食,「泰」謂宮室台榭。去此三者,處中和,行無為,則天下自化。

札記:

1. 老子一再主張鑰尊重自然規律,不要認為地和自然規律相對抗,那樣做是自遺其咎,事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培或墮」,都是自然現象,要尊重它,但不要過分在意它目前做出的位置,這些位置都是因比較而產生的的相對概念。孩子考試,既然有成績,就會有排名,排名靠前不能沾沾自喜,排名暫時靠後也不要因此氣餒,都是暫時的。

2. 老子厭煩奢華的生活、過分的榮光、無止境的貪慾等等,這和孔子說的「過猶不及」不謀而合。老子認為的完美就是「朴」,所以「甚」、「泰」、「奢」這些對老子而言,都是「餘食贅行」(第二十二章),是「為目」不是「為腹」,要「去彼取此」的(第十二章)。

3. 老子說的「無為」,內在含義就是不為自己撈取名利,一心只為大眾謀福祉。「甚」、「泰」、「奢」無一例外都是領導者個人追求的名譽、金錢、地位及由此帶來的奢侈的感官享受。領導者只有拋棄這些,才能真正靜下心來,實實在在地「為天下渾心」,「以百姓心為心」(第四十九章),才能把事情做好,人生也會因此而更加圓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