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末附《千里江山圖》高清圖

文末附《千里江山圖》高清圖

這是一個值得收藏的微信,文末附王希孟《千里江山圖》高清圖。接下來書與畫雜誌微信平台將推出【鑒賞】欄目,圖文並茂,解讀名畫。本欄目還將為各位讀者呈現高清版的作品圖片,歡迎繼續關注書與畫雜誌微信公眾號。

宋徽宗趙佶 聽琴圖(局部)

宋徽宗作為倡導宮廷繪畫教育的先驅,對現代美術教育事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首先是徽宗的寫實觀念,因為他的繪畫教育的核心就在於如何把他的寫實觀念在畫院中傳承下去。眾所周知,徽宗雖然是一位徹底失敗的君主,但還是一位高雅的藝術家,他在關於藝術方面的規劃有著很高的要求,徽宗對不同身份人的繪畫具有不同的標準,對皇族子弟,也就是自己的兒女而言要求他們學習水墨細筆,質樸簡潔。對宮廷畫家而言要求他們刻意寫實,工緻富麗,這兩者是不同的。同時徽宗也給他們制定了共同要求:「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態形色具若自然,筆韻高簡為工。」他能提出雙重的繪畫要求的原因在於他自身具有雙重的繪畫技能,寫意和寫實都具有一定的造詣,工筆更不用多說,其中徽宗的寫實是具一定的靈活性,比如,在宋徽宗所繪的《祥龍石圖》中,畫出石頭的形狀與原石並無二致,但是圖畫中石頭上所刻的「祥龍」二字本來在原石的背面,宋徽宗將其放到了正面,從中就可以看出徽宗作畫寫實的靈活性。當然徽宗的寫實也具有失誤的地方,比如說《瑞鶴圖》中的鶴不管什麼品種飛的時候都是在一條直線上,沒有準確描畫出其起飛降落的姿態,黑色的羽毛也不應該盡在尾部,而是在翅膀的頂尖,不過這些誤差也是有原因的,可以分為兩個,一是宮裡的鶴怕它飛走,將它的翅膀做了處理,無法捕捉到鶴飛行的狀態;二是徽宗沒有在現場直觀鶴飛,在史料記載中可以得到證實。

(北宋)李公麟 瀟湘臥遊圖

《千里江山圖》創作者——北宋著名畫家王希孟的出現與宋代的神童制度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北宋時期,神童制度最先是宋太祖所設立的童子科,當時盛行童子讀書,從而培養了一批年輕的文化官員,以適應世代文治的發展,《宋史》就有載:「凡童子十五歲以下,能通經、作詩賦,州升諸朝,而天子親試之」。意為州縣如果發現具有才識和天賦的少年是需要專門上報給朝廷的,供天子挑選,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上報是需要很謹慎的,否則就是欺君之罪,可見其已經形成了一種制度。在生源產生的地理位置方面,神童最多來自福建和江西。從仁宗到徽宗朝,歷代皇帝賜神童進士出身者就有二十多人。到徽宗時期,對神童的關注不再僅限於能否詩賦和通經,而從中擴展到了繪畫,對繪畫有天賦的神童也是可以舉薦的。在徽宗建龍德宮時,命畫院待詔畫壁畫,發現一個小童作畫特別精美,由此得到嘉獎,可見徽宗對神童的重視。

(北宋)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卷

(北宋)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卷(局部)

徽宗朝宰相蔡京在王希孟所作的《千里江山圖》中寫撰的跋文中就有所提及,至於王希孟是如何被徽宗所知,有兩種可能,一種是通過州縣層層舉薦,另一種是蔡京早聞王希孟的才名之後再舉薦的。在這裡,我們不得不談一下王希孟學習生活的一個重要機構——畫學。畫學是由宋徽宗在1104年所創立的,共存世23年,到北宋滅亡才消失的一個學習繪畫的教育機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唯一的皇家繪畫學校。因為畫學意在培養的是精英高端的畫者,所以每一批只收30人。王希孟在進入畫學後的身份就變為了「生徒」,在那裡潛心學習繪畫。

畫學創立原因是徽宗對當時畫師的繪畫技巧並不滿意,尤其是在宮殿的壁畫方面,主要是為了提高未來皇宮畫師的繪畫技巧。除了畫學,與之相對應的學校還有書學、算學、醫學等,時稱「四學」。關於畫學的學制,歷史上沒有詳細記載,我們可以通過考證當時與畫學並行的太學的學制來初步了解畫學的學制。在太學,學生通常要修習三年左右,因為它有兩種考試,一種一年一次,一種兩年一次,剛好與進士的考試相銜接,因為進士的考試是三年一次。畫學的學制很多都是參照太學的學制,所以王希孟不是第一批進畫學的,原因在於過於年幼,他是在第二批,大概在1107年進入到畫學,到1110年結束修習。在待遇方面,作為畫學生徒的他和太學生的待遇是一樣的,都享受朝廷給予的膳食住宿和文具畫具。畫學身處鬧市,從皇宮裡去要先從宣德門往南,再出朱雀門,過龍津橋才是畫學。畫學原來並沒有獨立的場所,是從太學中開闢了一間屋子為畫學之用,並與書學在一起,初衷是希望他們有一些共同的交流。關於畫學的課程方面,生徒們所學的課程分文化課和專業課,專業課又稱「共同課」,有「畫學之業,曰:佛道,曰人物,曰山水,曰鳥獸,曰花竹,曰屋木」。文化課為「《說文》《爾雅》《方言》《釋名》,教授《說文》,則令書篆字、著音訓,余書皆設問答,以所解藝觀其能通畫意與否。」

(北宋)燕文貴 溪山樓觀圖

為何會有「共同課」之分呢?原來,在等級較為森嚴的古代社會,畫學也分「士流」和「雜流」,也就士人的後代和匠人的後代,因此他們住宿和學習的內容也都各異:「別其齋以居之」,是不住在一起的,學習方面,士流兼習一大經或一小經,雜流則誦小經或讀律,當然「士流」和「雜流」的「共同課」也有許多,即《易》《尚書》《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還會有《莊子》《列子》等等,老師都會在課上唱經。在畫學的考試製度中,「士流」和「雜流」的繪畫考試要求原則上說是一樣的:「考畫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態形色具若自然,筆韻高簡為工。」《宋史·選舉志(三)》中就有這方面的記載。為提高諸生的繪畫技藝和構思能力,在諸生考翰林圖畫院時,徽宗甚至會親自出題招考取士,往往以詩句為題要求學子們曲盡其意、遐想無限。又為了提高書畫鑒定的品位,還「復立博士,考其藝能」。裡面的老師都是德高望重的前輩。

王希孟從畫學出來後就進入了文書庫,有說文書庫藏遍宮中珍品書畫,實則不然,它是中央稅賦檔案的庫房,原因在於日積月累的文卷過多,無處存放,於是在景德三年冬,設置了文書庫,裡面的官職很低,庫監都才正八品。文書庫的主要職責是管理三司架庫閣送上來五年以上的各類財賦檔案,王希孟在文書庫就跟在基層檔案庫的吏員一樣,錄入這些送上來的文卷的信息,並進行整理。「用大紙作長卷,排行實寫」就是他在文書庫生活最好的寫照。文書庫的工作枯燥,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他用長卷進行繪畫創作的能力,後來的《千里江山圖》就是用長卷創繪的。

(南宋)李唐 採薇圖

在這樣冗長無聊的生活里,蔡京出現了,他的出現又一次改寫了王希孟的命運。王希孟的仕途似乎與蔡京權利的升沉息息相關。只要是蔡京在京城,王希孟就能交到好運,得到引薦;蔡京遭到貶謫,王希孟就無人問津。不過蔡京對王希孟的照顧有加,不僅僅是對後生才華的賞識,有很大一方面是想向徽宗邀功,這是由北宋特有的神童制度所造成的。至於王希孟和徽宗的關係,可以從王希孟所作的《千里江山圖》卷的材料看出,該圖卷的絹織得十分緊密和平實,從破損處看,有一定的厚度,是北宋上等的「宮絹」,非常貴重。當時王希孟的工資一個月大概能買500個饅頭,是無法支付起這樣高昂的材料費用的,所以可以得出《千里江山圖》是徽宗直接提供了創作用絹。

徽宗提供這些絹作為繪畫材料其實都是在解決當時繪畫中的一個問題,就是設色。當時的徽宗處於一種想要改革北宋繪畫審美觀念的時期,想要建立「豐亨豫大」的宮廷繪畫審美觀,解決北宋繪畫美學「三缺一」的問題和建立大青綠山水畫的表現語言。當時審美觀的主流是悲天憫人的繪畫審美觀和「蕭條淡薄」的文人繪畫審美觀,意即哀嘆時世、憐惜眾生。畫面意境以荒寒枯寂據重,氣候以秋冬雪天佔多,色調晦暗清淡,表現出畫家對世事的感慨,對苦難的關注,對弱小生命的哀憐,頗有滄桑之感。但是這樣的畫作是與徽宗新建的金碧輝煌的亭台樓閣不相符的,是不可能讓「悲天憫人」和文人審美的畫作佔據主場的。他想要的是那種能展現皇家氣息,大面幅,大場景,與皇宮相輝映的畫作。

其實「豐亨豫大」的審美觀在北宋初期就出現了,在北宋初期受到了雄美壯闊的繪畫風格的影響,但這種繪畫的構圖比較束縛,且山是單體山,無法左右延展,於是到後期就逐步出現了能夠表現更大型山水的繪畫,左右延展開來,取景也更加開闊了。徽宗時期繪畫的設色十分重要,當時的繪畫大師李唐畫圖都運用了設色,但可能缺乏對設色材料的運用,畫作完成以後大量掉色。

(北宋)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卷(局部)

王希孟在創作這樣的繪畫中對設色就顯得尤為老道,他在顏色方面的突破使得徽宗對他多加賞識,雖然其他畫師取景同樣開闊,但是設色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早先在顏色的使用上,繪者多使用青綠,因為青綠這個顏色多來自自然生活,能夠栩栩如生地表現出山川自然中的主要色彩。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就解決了青綠用色的問題,同時也解決了山水長卷的布局問題,對後世而言,成了元代文人畫家的重要藝術語言,在明清流行於民間尤其是蘇州地區,影響深遠。

總而言之,從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中可以探知出宋徽宗繪畫教育的基本特性,徽宗注重發現「神童」,看中他們的綜合文化修養,尤其是對古代詩詞的領悟水平,強調培養實際操作工具的能力和繪畫創意,提高生徒畫大場面、畫長卷的駕馭水平,主要是為適應今後畫大畫的需求,使之觀察和表現吉祥事物精準細膩且富有韻味,具有一定的「速成」的效應。同時,宋徽宗的寫實觀念充滿了智慧,並轉化為一種教育手段和賞賜依據。遺憾的是,相傳王希孟只活到20歲出頭,他的一生可謂:有藝術但是卻沒了生活。

本文系根據作者報告整理,刊登於2017年第12期刊

原文標題:《千里江山圖》與瞬間的王希孟——探知徽宗的繪畫教育

王希孟 《千里江山圖》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與畫雜誌 的精彩文章:

TAG:書與畫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