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隋唐五代十國錢幣鑒賞

隋唐五代十國錢幣鑒賞

可能是史上最不勵志的攝影師,與靈魂有關,與夢想無關

本圖文為臨泉聽濤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隋朝(581年-618年,一說619年或630年)是中國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重要朝代,因唐朝與隋朝的文化、制度、社會特點一脈相承,故史學家常將兩朝合稱為隋唐。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定國號為「隋」,北周覆亡。618年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619年王世充廢隋哀帝,隋朝滅亡,國祚38年。

隋五銖: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鑄,又叫「開皇五銖」,或稱「置樣五銖」。錢文「五銖」二字篆書,筆畫精整,邊緣較寬,面無好廓,「五」字上下左端有豎紋,錢背肉好均有廓。「五」字交筆有圓曲與斜直,「朱」頭多呈方折。外廓甚闊,面無穿廓,「五」字交筆直,近穿處有一道豎畫。文帝為統一幣制,曾放五銖樣錢令諸關查禁劣錢,遂又稱「置樣五銖」。早期直徑24毫米,晚期直徑逐步減小,而直徑多集中在23.5毫米左右,早期重3克以上,大部分重量集中在2.7g-2.8g左右。後煬帝在揚州開爐鼓鑄夾錫五銖,銅色發白,世稱「白錢」。另有鐵錢。隋五銖是我國「銖兩錢制」的終結。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二十一位皇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唐朝是版圖最大的中原王朝,亦是唯一未修建長城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唐代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現代中國的疆界範圍。唐朝自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天子被塞北各族尊為天可汗,並藉由羈縻制度控制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等民族,還徵調漠北地區的突厥士兵攻打西突厥、高句麗,且讓南詔、新羅、渤海國、日本等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政治體制。唐代科技、文化、經濟、藝術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在詩、書、畫各方面湧現了大量的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顏筋柳骨的顏真卿、柳公權,畫聖吳道子、李思訓,音樂家李龜年等。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海內外各國民族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唐朝與當時的阿拉伯帝國並列為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聲譽遠揚海外,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開元通寶:唐初沿用隋五銖,輕小淆雜。唐建國後,為適應其統治需要,於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著手整頓貨幣,頒詔廢五銖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範,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

最初的「開元通寶」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規定每十文重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稱為一錢,而一千文則重六斤四兩。貞觀年間一斗米只值三五文開元通寶。自玄宗後錢文四字稍欠勻稱。德宗以後鑄制粗陋,終唐近三百年,由於鑄期長傳世豐富。

開元通寶開元寶、通寶方孔圓錢之先河,宣告了自秦以來流通了八百多年來的銖兩貨幣的結束。從此,中國的方孔圓錢多以通寶、元寶相稱,亦即寶文錢的開始。中國的幣制正式脫離以重量為名的銖兩體系而發展為通寶幣制,成為唐以後歷朝的鑄幣標準,沿襲近1300年。

乾封泉寶:乾封泉寶」錢為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鑄,是唐代第一枚年號錢。《新唐書·食貨志》載,此錢「徑寸,重二銖六分,以一當舊錢之十」。唐代稀見錢幣之中的「乾封泉寶」,該錢為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間所鑄,鑄時僅八個月。唐朝政府速將其回籠銷熔改鑄開元通寶,這就是乾封泉寶存世不多的緣由。

乾元重寶: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七月,御史中丞奏請鑄行「乾元重寶」,以乾元重寶一枚當開元通寶十枚。乾元重寶錢徑2.7厘米,重5.97克,錢文隸書,順讀,書法精妙,有光背及背下俯月、朱雀、穿上或穿下祥雲或星文的。政府於乾元二年鑄行乾元重寶重輪錢,錢背面外廓雙層,故叫「重輪錢」,以一當開元通寶五十文。重輪錢錢徑3.5厘米,錢文隸書,順讀。這兩種「重寶」在發行中不斷減值,乾元重寶重輪錢流通至第二年,改為一當三十,開元通寶小平錢與當十錢皆以一當十,後再改與乾元重寶重輪大錢都以一當三,直至一當一行使。另一方面,在貨幣不斷減值的情況下,物價卻不斷抬高,一斗米漲至七千文,以至於餓死的人相枕於道。到肅宗死後代宗繼位時,便下令停鑄大錢,獨行開元通寶小錢。乾元重寶為圓形,內有方孔,鑄有凸文「乾元重寶」四字,隸書直讀。初鑄輪廓深峻,後期較為輕小。寶應元年後所鑄乾元小錢,背有星、月、祥雲、瑞紋。乾元重寶初以1當開元通寶10,兩種錢幣同時流通。

大曆元寶:唐朝唐代宗李豫大曆年間(公元766年--779年)西北地區地方鑄幣,中原比較少見,面文旋讀,直徑為2.3厘米,重約3克,製作粗陋,銅色昏濁。隸書「大曆元寶」四字旋讀,書體樸實有力,有大小兩種樣式。如今存世量已較少,古泉珍品。

建中通寶:唐德宗李適,建中年間(公元780--788年)西北地區地方鑄幣,中原地區極少發現,在新疆庫車一帶卻屢有出土,錢體薄小,文字晦漫,鑄工草率。「建中通寶」四字隸書旋讀。版式有大小兩式。如今存世量不多,好品難求。

順天元寶:唐朝安史之亂叛將史思明鑄造於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面文為「順天元寶」,形制與「得壹元寶」相同。鑄量較多,有「順天易得,得壹難求」之說,但今存已少。背上有月紋及星月紋,光背者少。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攻佔洛陽,自號「大燕皇帝」,因軍事上不順利,到處被唐軍圍追堵截,便迷信於「得壹」錢是不祥之兆。這樣,很快就廢止並收回了得壹錢,新鑄「順天元寶」錢,「順天」形制、比值、色澤均同於得壹元寶。鑄量較多,但今存以少。推行新錢對老百姓而言,是換湯不換藥,再次身受其害,苦不堪言。761年史思明同樣被其子史朝義所殺。

會昌開元通寶:唐代中期,由於發生「安史之亂」,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唐王朝為應付巨大的軍費開支,累變錢法,導致嚴重的「錢荒」。加之寺廟遍布,眾多僧尼均依賴官府供給,財政負擔沉重。至會昌年間,唐武宗為減輕財政負擔,詔令廢滅天下佛教,拆廢各地寺院,燒毀佛像等用以鑄錢。淮南(今揚州)節度使李紳率先鑄造進呈一種背面鑄有「昌」字的「開元通寶」錢,以紀年號「會昌」。於是朝廷下令各地州郡仿效淮南的做法,鑄造背面有紀地文字的開元錢。這些背面有紀地文字的「開元通寶」錢,因鑄造於唐代會昌年間,故後世通稱之為「會昌開元」錢。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朝廷下令各地所鑄均於錢背增添地名,統稱會昌開元。背文記有「昌、京(長安)、洛(洛陽)、益(成都)、荊(江陵)、襄(襄陽)、藍(藍田)、越(紹興).、宣(宣城)、洪(南昌)、潭(長沙)、兗(兗州)、潤(鎮江)、鄂(武漢)、平(昌黎)、興(興平)、梁(漢中)、廣(廣州)、梓(三台)、福(福州)、桂(桂陽)、丹(晉城)、永(零陵)等23種,「永」字鑄量最少,次為「丹福平桂」等。

唐宣宗之後,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昏君,使唐朝一直走下坡路。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發農民起義,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 經過黃巢起義後,把唐朝的基礎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所以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黃巢起義後,唐僖宗在唐末的動亂中死去,由弟唐昭宗繼位。公元898年,發生了神策軍中尉劉季述等人的政變,唐昭宗被軟禁,太子李裕開始監國,同一天宦官假傳聖旨,說唐昭宗退為太上皇,並令皇太子即位,年號光化。

到了天復元年(901年),宰相崔胤聯合禁軍將領孫德昭打敗了劉季述,迎唐昭宗複位,李裕復降德王。而朱溫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雲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溫的支持下,宰相派勝利,朱溫入宮盡誅宦官。天祐元年(904年),朱溫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之後不久將唐昭宗殺害。 天祐二年(905年),朱溫大肆貶逐朝官,並將三十餘位朝臣殺死於白馬驛,投屍於河,史稱白馬驛之禍。天祐四年(907年),朱溫逼唐哀帝李柷禪位,改國號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於開封。唐朝滅亡,立國共290年。

五代十國(公元907年-960年)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包括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891年-979年)等眾多割據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907年唐朝滅亡開始,至960年宋朝建立為止,部分史家則定義為到979年宋朝統一十國剩餘政權為止。

五代依次為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五代之外有眾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個稱制立國(稱王或稱帝)的割據政權被稱為十國。十國之外,還有晉(後唐前身)、岐、盧龍(燕)、定難、成德(趙)、義武(北平)、朔方、歸義、河西、武平、殷、清源(泉漳)、靜海等諸多割據勢力。北宋路振撰《九國志》,其孫路綸續作《荊南志》,遂合稱《十國志》,其後劉恕又作《十國紀年》,《新五代史》則著「十國世家」,遂有「十國」之稱。部分史家循晉為後唐之前身、殷屬閩國之分支均不單獨列入十國之例,以北漢為後漢之殘餘而不列入十國,將燕、岐納入代表性割據政權稱」十一國「,故又有」五代十一國「一說。二者均指同一歷史時期,唯對政權定位存在略小差異,因歷史正統性和長期使用習慣一般仍多稱五代十國。

乾封泉寶大鐵錢:五代十國時期楚國馬殷政權鑄造,公元911年,馬殷是木匠出身,為紀念求封天策上將軍之號成功,鑄造了錢文為「天策府寶」的銅幣。天策府寶除銅質大錢外,還有鐵質大錢,存世數量也極其有限。此外,在馬楚鑄行的錢幣中,還有「乾封泉寶」大錢,此錢也有銅、鐵兩種,鐵錢較多,背文有「天」、「策」、「天府」等字。除天策府寶、乾封泉寶銅、鐵大錢之外,楚鑄行的鉛錢「還有乾封泉寶和乾元重寶」。

乾亨重寶:五代十國時期南漢劉龔政權乾亨元年(公元917)鑄造。另有「乾亨通寶」銅錢,存世均極少。乾亨二年,又鑄造「乾亨重寶」鉛錢,文字拙劣,有傳形及背穿上「邕」字者,出土很多,價格不高。

通正元寶:前蜀高祖王建通正元年(公元916年)鑄。錢文及體制均仿開元錢,然製作粗率。此錢鑄造欠精,銅色褐紅,錢徑約2.2厘米,重約2.6克。錢文為隸書體,旋讀。多光背,背有星月紋少見。

天漢元寶: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高祖王建,天漢元年(公元917年)鑄。形制較工整,內外廓稍平,錢文四字隸書旋讀,文字端正。

光天元寶:十國,前蜀高祖王建,光天元年(公元918年)鑄。

乾德元寶: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後主王衍,乾德年間(公元919年~924年)鑄造。版式為小平錢,有折五型存世,然極其罕見,小平錢存世也較少。

咸康元寶: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後主王衍,咸康元年(公元925年)鑄。製作粗疏,錢文不整,八分書兼行書。背常見仰月、星紋等。

天福元寶:五代十國後晉石敬瑭天福年間鑄造。當時所鑄造既有官鑄也有私鑄。官鑄精美,私鑄粗劣。天福元寶存世不多,官鑄更稀少。五代十國後唐末年,天平節度使石敬瑭投靠契丹,獻中原16州,拜小他12歲的契丹王為義父,娶契丹貴族女為妻。契丹幫他奪得後唐江山,做了兒皇帝,立國為晉(史稱後晉),稱「高祖」。他認為自己得天下是上天賜福,於是取國號為「天福」,下旨鑄造「天福元寶」銅錢。

大唐通寶:公元937年,徐知誥廢吳,自稱唐室後裔,改姓名為李昪,建國號唐,史稱南唐,都金陵(今南京)。其子李璟即位後,於顯德六年鑄國號錢隸書「大唐通寶」錢。其後鑄「開元通寶」。

南唐開元通寶:中主李璟顯德年間(958-960)所鑄,幣文篆書,為徐鉉所書,對讀。南唐開元通寶有篆書和隸書兩種,其中隸書基本沿襲唐制,無論篆書還是隸書,做工均很精美。它們是五代錢幣中做工非常精緻的。早期錢幣緣較闊,後期由於南唐國力衰退,鑄幣較初期輕小些。由於南唐開元通寶鑄量大,價格較低,但比唐開元通寶略貴。另外南唐開元通寶中還有背四決紋的,價格較貴。

閩開元通寶:閩(909年—945年),五代十國十國之一,先後定都於長樂(今福建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甌)。909年,王審知受後梁封,成為閩王。王審知在福州建爐冶13所供鑄造用閩國永隆通寶鉛錢。在建州發展陶瓷業,在汀州置鉛場以鑄鉛錢和銅錢,後又鑄大鐵錢,以五百文為一貫。王審知在位期間,福建手工業生產發展和境內經濟建設發展迅速。閩天德三年(945年),南唐於閩國內亂時出兵將其攻滅。

唐國通寶:「唐國通寶」鑄造於李璟交泰元年(公元958年)七月。李璟繼承了他父親李昪打下的江山,但荒於治理。當時南唐需要一個富有閱歷、能審勢度勢、具有軍事才能的皇帝,但是他做不到。他發動了對閩國的戰爭,還討伐過湖南的楚國。都因措施不當,沒得到什麼好處,反而勞民傷財,國力也漸漸衰弱。而這時北方的後周在柴榮的領導下漸漸強大起來,南唐經過與後周的較量,屢戰屢敗,不得不放棄長江以北的土地,割地賠款,向後周屈服,還廢了帝號。唐國通寶是在戰爭需要經費、戰敗需要賠款的背景下鑄造的。「唐國通寶」版本極多,僅錢文書體就有篆、真、隸三種,篆書以初鑄時的當二錢製作最為精美,但所見不多。

周元通寶:始鑄於周世宗顯德二年(公元955年)。周世宗柴榮繼位後,為籌措軍餉,安撫百姓,於登基之初下令毀佛,將佛寺中的銅像銷毀,鑄成「周元通寶」。作為毀佛錢的一種,周元通寶在中國錢幣史和宗教發展史上都產生過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西域東粟特人銅幣:據中國史書隋書記載,粟特人先民原居祁連山下「昭武城」(即今甘肅張掖),後為匈奴人所破,被迫西遷至中亞,並建立了康安等一系列小國,即中國史書中著名的昭武九姓。6世紀60年代,薩珊波斯﹑突厥聯盟滅噠後,粟特歸突厥人。7世紀中葉,唐滅西突厥,遂於粟特設置羈縻府州。7世紀下半葉到8世紀上半葉,粟特逐步被阿拉伯人所征服(見阿拉伯帝國征服中亞)。10~11世紀,粟特人的文化優勢終被突厥-伊斯蘭文化所取代。粟特地處歐亞陸上交通樞紐,粟特人利用這一有利條件,積極從事貿易活動。東至中國,南至印度,西至波斯﹑拜占廷,東北至蒙古,凡利所在,無不至。內部貿易也有發展,發行大量錢幣,仿製薩珊波斯式的銀幣和中國式的圓形方孔銅錢。粟特人在突厥人﹑維吾爾人等游牧民族的內政外交﹑貿易鑄幣﹑宗教傳播﹑文字創製等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

突厥突騎施汗錢:突騎施首領蘇祿可汗在位(公元716年---738年)所鑄。面為:粟特文,意為天神的突騎施可汗錢幣。多出土於絲綢之路上。正版突騎施大錢,青銅質,圓形方孔,外緣內孔皆有廓。錢徑24mm,穿寬7mm,重5.5克左右,正面為一圈粟特字母的突厥文,背面有凸起的弓形圖案。發現的突騎施錢以此類大錢較多。異版突騎施中錢,青銅質,圓形方孔,外緣內孔有不很整齊的廓。錢徑26mm,穿寬5mm,厚約2mm。異版突騎施小錢,青銅質,錢徑17—20mm,穿寬6—7mm,厚1—1.2mm。外緣和內穿的輪廓線較細,正面除一圈粟特字母的突厥文外,往往還夾有「Ψ」形的部落印記,背面平素無紋。

後周恭帝繼位後,命趙匡胤為歸德節度使,軍隊駐紮在宋州(河南商丘)。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汴梁,後改為東京(開封),並設陪都西京(洛陽)。趙匡胤首先行假途滅虢之計,滅亡了南平和楚。之後又滅亡後蜀、南漢、南唐三國。太祖一心希望統一全國,還設立封樁庫來儲蓄錢財布匹,希望日後能夠從遼朝手中贖買燕雲十六州。開寶九年(976年)八月,太祖再次進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留下「燭影斧聲」的歷史疑案。其弟趙光義忙於即位,全國統一事業暫告停止。

一圖一世界

一文一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臨泉聽濤 的精彩文章:

TAG:臨泉聽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