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晉門閥政治》讀書筆記

《東晉門閥政治》讀書筆記

《東晉門閥政治》讀書筆記

《東晉門閥政治》,作者田餘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1月第1版,2012年5月第5版,2016年12月第12次印刷。

本書非常明晰地勾畫出了東晉門閥制度產生、發展、衰亡的歷史軌跡,揭示了這一制度發展演變的內在動力。

司馬睿與王導的組合是門閥制度形成的時期——西晉滅亡,江東既無強藩,又無重兵,東晉皇權只能從屬於門閥政治,皇帝只是士族利用的工具;至於琅邪王氏能司馬氏「共天下」而終於不能篡天下,乃是由於門閥士族之間彼此牽制和南北民族矛盾的尖銳。

王敦之亂是元帝欲用刁協、劉隗為「齊斧」以馭強臣而促成的,其結果是「齊斧」未效,強臣先叛;明帝與郗鑒密謀,利用流民帥滅王敦獲得成功,同時引流民帥入京都又給朝廷帶了不利的影響。滅王敦後,郗鑒沒有與王導為敵,而是折衝於各士族之間;且竭力經營京口,以控制三吳,抵禦海盜,拱衛京師,使士族諸門戶間的權力平衡狀態得以維持,使門閥政治得以延續,也使東晉政權得以存在較長的時間。

東晉門閥制度,發端於琅邪王氏,鞏固則在穎川庾氏。東晉之初,皇權對門閥政治進行了兩次重大的反抗。一次是晉元帝假手於權臣劉隗、刁協等人,而王敦反叛打破了這次反抗;另一次是晉明帝假手於宗室、外戚南頓王宗和虞胤等人,而庾亮以帝舅的特殊身份排闥入宮打破了這次反抗。庾、王之間利害不盡相同,但他們在維護門閥政治方面的立場則始終是一致的。

東晉在皇帝與門閥士族之間,宗室諸王與門閥士族之間,禮法舊門與門閥士族之間,流民帥與門閥士族之間,反覆交替地出現爭奪統治權的鬥爭。這些鬥爭都是以門閥士族為一個方面,一般說來都是以門閥士族的勝利告終。這是門閥政治的特徵,是時代的特徵。但也可看到,門閥政治的格局既經鞏固,作為門閥政治的固有矛盾,即此一士族與彼一士族的矛盾,也就是門戶之間的矛盾,從此就成為東晉歷史的主題而反覆出現。庾、王矛盾,就是這種士族門戶間矛盾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

北方混亂無主,江漢久息風濤,南渡以來至永和,東晉出現了少有的安定局面。士大夫們品評人物,辨析名理,閑適清談,得遂其間。而江左政局中有能力實現統治的人,不能在風流談論之輩中求之。忘身物外的名士,只能是門閥政治的點綴——門閥政治也需要這種點綴。

永和十年,桓溫以殷浩北伐敗績,逼朝廷廢殷浩為庶人,直接干預中樞。至此,桓溫真正投入兵力北伐。桓溫第一次北伐,出師順利,軍至灞上,耆老感泣,百姓迎勞。桓溫達到了增益聲威的目的,臨灞水而不渡。永和十二年桓溫第二次北伐,大敗羌帥姚襄於伊水,留兵戍洛陽而還。這是洛陽陷於劉、石四十年之後復歸晉,桓溫在洛陽修繕諸陵,倡還都之議以脅迫執政公卿。桓溫兩次北伐獲勝,聲望大增,但他既未能插手中樞政柄,也未能獲得豫州、徐州。此後東晉政局繼續在膠著狀態中發展,又經歷了十餘年之久。太和四年(369)桓溫第三次北伐,敗於枋頭,望實俱損,但卻取得了豫、徐,掃清了進入建康的障礙,使東晉朝廷一度成為「政由桓氏,祭則寡人」的朝廷。

儘管如此,桓溫卻不敢斷然篡代。反抗的力量主要不是來自軍隊,而是來自在朝的王、謝大族,他們以非武裝的政治鬥爭,在關鍵時刻給桓溫掣肘,使桓溫窮於應付。

自桓溫廢海西公而立簡文帝,到簡文帝臨終遺詔,到桓溫之死,其間一共只有一年半的時間。這是激烈的權力之爭的一年半,是朝野鼎沸的一年半,是晉室不絕如線的一年半。東晉皇權到了最低點,門閥士族的權力到了最高點。門閥士族在內外軍權歸桓氏、皇室完全屈服的情況下,憑藉社會、政治影響,勉力抵拒,挫敗了桓溫,扭轉了形勢,從而使晉祚延長了將近半個世紀之久。

陳郡謝氏在東晉發展的三個階段,分別以謝鯤、謝尚、謝安三個人物為代表。謝鯤躋身玄學名士,謝尚取得方鎮實力,謝安屢建內外事功。謝氏地位在淝水之戰後達到頂點,此後,謝氏的發展受阻於孝武皇帝和司馬道子,不得不從政治、軍事的實權地位退出。

東晉門閥政治中起過重大作用的士族,在琅邪王氏、高平郗氏、穎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之後登上舞台的,是太原王氏。太原王氏影響東晉政局的時間,是在淝水之戰後至桓玄之叛約二十年中。由於淝水之戰後司馬皇室力圖振興皇權和相權,由於太原王氏作為當政的士族已經沒有兵權和沒有足為時局重心的人物而不同於前此的王庾桓謝諸族,所以太原王氏只能依附於而無力超越皇帝或相王的權威而起作用。可以說,太原王氏居位的門閥政治,實際上是回歸皇權政治的過渡的一步,是東晉嚴格意義的門閥政治的終場。當然,太原王氏由極盛到覆滅的過程,是嚴格意義的門閥政治結束的過程,也是司馬氏的東晉政權徹底敗落的過程。東晉末年,由主相相持演變為兩藩對立,再變為孝武死後兩藩聯合以抗中樞,再變為一藩失敗一藩成功,再變為桓玄暫得獨攬權力而篡局。

孫恩乘農民暴動之勢起兵反對門閥士族,摧毀了門閥士族在三吳統治的基礎,掃蕩了一些最具影響的僑姓士族。劉裕乘桓玄篡晉而起兵消滅門閥士族,最終受禪,標誌著次等士族勢力走到了歷史舞台的中心,中樞和藩鎮控制在皇室之手,門閥政治一去不復返了。

《東晉門閥政治》詳細地梳理了琅邪王氏、高平郗氏、穎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等門閥士族的源流及興衰過程,論述了各個門閥士族走上東晉政治舞台中心的原因,以及他們對歷史進程的影響。

作者注重對史料的梳爬,從東晉南北朝上溯至兩漢,追索各家族的源流,使人對東晉門閥士族的形成與發展有了更系統的認識。從史籍方面來說,作者對《世說新語》及其箋注的鉤沉探賾讓人印象深刻。

作者善於從史料的比較中發現問題,探尋歷史的真面目。比如,對簡文帝遺詔問題,作者通過比較《晉書》《建康實錄》《通鑒》等史料大致還原了歷史的面貌。

有時候作者還通過民間故事、小說等來推測歷史。如蘇峻之死,作者認為《搜神記》《北堂書抄》《續搜神記》都有蘇侯神事的記敘,從而可推測晉人念其功而遺其過。

看了本書,顛覆了我心中魏晉名士風流洒脫的形象。玄學,清談,這些縱然如花綻放,也都只是點綴,家族的利益才是根本;宴飲,佛道,有熱鬧也有清靜,一切都閑適淡定,但背後卻有刀光劍影。

我看完本書有個問題一直沒明白:為什麼東晉門閥士族要標榜玄學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晉 的精彩文章:

帝陵尋蹤 | 王謝堂前燕子,不知飛入誰家 · 東晉篇

TAG:東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