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青蛙是如何一步步變成國民兒子的?
一款日本遊戲是如何霸佔中國榜單的?本文將圍繞該問題展開探索和思考。
幾天前無意之間看了一下App Store,發現一款日本遊戲赫然佔據了榜首。這款遊戲叫做「旅かえる」(中譯:旅行青蛙),1個月前才在日本上線。
與此同時幾乎是一夜之間,朋友圈也變成了「蛙兒砸的守候基地」,讓人不得不深思:一款日本遊戲是如何霸佔中國榜單的?本文將圍繞該問題展開探索和思考。
爆紅歷程簡述
第一階段:1月8日~10日 一條微博惹的禍
經筆者查詢,發現一條1月8號的微博
該微博在1月9日二次轉發量過萬
其中ID為「顏文字君」的賬號已經是擁有500萬粉絲的大號。
8、9號兩天的微博曝光為「旅行青蛙」迎來了第一批種子用戶,使這款養成類遊戲完成由1500名開外到全品類榜單300名左右的轉變。
第二階段:1月11日~至今 自傳播力助力登頂
1月11日之後,第一階段的微博曝光影響力減弱,口碑自傳播力逐漸加強。遊戲開始在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體大肆蔓延,網友的「二次創作」也在傳播中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圖:taptap上的攻略,71W的閱讀量
圖:用戶朋友圈「曬娃」
圖:微博熱門話題#青蛙旅行#
圖:用戶參與#青蛙旅行# 引6萬轉發
圖:具有傳播力的網友惡搞
在多種形式下助推,讓這款遊戲登頂App Store。
小結:偶然間被微博大號安利帶來一批種子用戶完成了用戶從0到1,又憑藉自己強大的自傳播力完成用戶從1到10W。
為何會有如此強的自傳播力
1、學習門檻極低
雖然這款遊戲的語言是日文,但只要操作一遍便可以發現語言不是障礙,加上極其簡單的操作,完全可以通過畫面來理解。
圖:操作匯總
可以看到這款遊戲只有5種操作(外加一個分享功能)。除了買東西時要識別哪個button是買哪個是不買,其他操作完全不受語言不通的影響。這也是為什麼一款日文遊戲,能被中國用戶玩的火熱的原因。
2、「育兒群」突增,朋友圈變相「曬娃」
以討論孩子的心態在社群裡面討論,以曬「娃」的心態發朋友圈,自然會吸引其他到用戶。曬蛙的越來越多,新進來帶蛙的也就越來越多,以此形成良性循環。
我依稀記得以前黃有璨老師分享過:我們對朋友圈做過一次測試,發現點贊評論最多的一類內容就是曬娃。
這也說明了廣大用戶對「曬娃」這種行為的抵抗力是最低的。
由此可見極低的用戶參與門檻加上這種「曬娃」行為成為了這款遊戲具備強自傳播力的兩大因素。
為何用戶會把蛙當兒子養
我們來對比一下這隻青蛙的主要行為和兒子的行為是不是很類似。
從用戶的心智認知層面上有這麼多相似的點,已經讓用戶的潛意識裡面將蛙認定為「兒子」。所以,把它當兒子養也就成了一個共識。
從產品角度看有哪些令人稱讚的細節
1、三葉草的設計
由於用戶無法控制青蛙是否在家,所以設計了三葉草。每當用戶打開遊戲(三個小時以上),確定的是可以收割到三葉草,不確定的是「兒子」是否回來,「兒子」是否有寄回物品,以及是否有上門拜訪的「鄰居」。這種確定性的反饋+不確定的好奇心,使用戶心癢時打開遊戲,不至於收不到任何反饋而失望。
並且三葉草還作為遊戲貨幣在遊戲中使用,也給了用戶收割三葉草的動力,讓這個反饋真正有意義。
2、主角青蛙的選定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體型微胖給人的安全感越強,個頭越小給人的安全感越強,遊戲的主色調選擇綠色對人的壓力感最低。這個時候想找一個滿足以上幾個條件的生物,形象正面,又為大家所知的生物就是青蛙了。
貓狗已經被人們打上了寵物的標籤所以不太可能被大多數用戶當兒子養,只能是當寵物養。
如果是人,那麼就成了先虛擬世界裡面養兒子了。對他的預期絕不僅僅是如此。
3、時不時來家做客的「小朋友」
有了隨時會出現,但又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的「鄰家小朋友」,就更符合兒子的形象了。小孩子哪能沒有小夥伴啊,如果沒有那人生該多無趣啊。
4、照片取景及特產
很多照片都取景於日本的名勝,畫面唯美可見其用心。而且特產也是對應區域性的。
這款遊戲給我們的啟發
這款遊戲又一次打破了互聯網流量紅利消失的說法,在我們說流量紅利消失之前是不是應該先考慮一下自己的產品和運營的玩法有沒有優化的空間?
青蛙旅行和HQ都是國外的產品,在中國卻成了現象級產品。中國和國外的互聯網環境及用戶到底有什麼差異呢?
其中第二個問題筆者一直沒想清楚,在這裡特地請大家幫個忙,在留言區留下自己的思考。


TAG:空格建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