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隨筆:醫德和患德

隨筆:醫德和患德

【昆明添彩 第1031期】

當患者不容易,當醫生其實也不容易。 醫德和患德的生存環境,既和外部生存環境有關,也和自身修養有關。車耳先生認為醫者有醫德,患者有患德,這個社會就會更加寬容,就會更加安定。原文刊登在《世界知識》2016年第8期,深邃的思想不受歲月侵蝕。

醫德和患德

作者:車耳

醫生要有醫德,就是當醫生的品德,盡心治病、盡心負責,有救死扶傷的精神;患者則要有患德,就是當患者的品德,寬容待人,接受失敗的結局,具有契約精神。如果雙方都各自有德,中國的醫院裡就不會出現那麼多醫患衝突、那麼多「醫鬧」,不會出現那麼多家屬不簽字、不交費醫院就不施救導致病情惡化甚至病人喪生的可悲案例。

醫者和患者的難處

在我們國家,當患者是真的不易。不僅要面對生理上的疾病,還要面對心理上的痛苦。即便生理上的頑疾可以忍受,心理上的壓力也難以消除。當你走進比菜市場還喧鬧的門診大廳,當你尋找一個個標註不清不楚的窗口,當你面對毫無表情的醫生,當你看著那些直接推診室門而進、把他人隱私視若無物的患者,當你被那些收銀員把錢和醫保卡扔來扔去,當你被司葯人員像對傻瓜一樣訓來訓去,你真的會詛咒這輩子再也不來醫院了——但不久後你不得不再去!

我們在北京工作生活,有幸去的都是大醫院,即便如此,經歷也好不到哪裡。那次滑倒後手掌割破一大塊肉,我被朋友送到朝陽醫院。在朋友和其他人一樣辛苦找車位時,我捂著流血的傷口從問訊台開始排隊到去急診問醫生,之後挂號、繳費、取葯再找醫生縫合,一共排隊六次,前後將近一小時,還是急診。我當時就在想:幸好是壯年,也只是一隻手受傷,還有一隻手可以繳費取葯,如果是腿傷了走不了怎麼辦?這麼多窗口和那麼多隊要排,連需要注射的麻醉藥都要自己專排一次隊、買好後親手交給醫生,否則就不予醫治。

為了搶時間,我也曾經和前面排隊的婦女商量能否插下隊先繳費,畢竟手傷流血、一片肉已經脫離、再呆一會就超過六小時最佳縫合期了,但那個婦女冷冷地說她父親患的是尿毒症,也不能等,我只好乖乖回到隊尾了。畢竟,我手術延遲後果也就是落下個大疤痕,而她父親那個病則有生命危險!

在國內當患者得低三下四,當醫生其實也不易。因為病人面臨的環境同樣是醫生面臨的,雖然他們穿著白大褂不會被呼來喚去,但正在看病中卻被人不打招呼就進門問詢,他也會感到不爽,會覺得缺乏起碼的尊重。想想看,醫生一天得看幾十個病人且天天如此,他得有多強的腦力和體力以及精神上的抗壓力!此外,我們作為患者只是偶爾才去醫院,而醫生則天天身處這個亂鬨哄的環境中。

所以,自尊和尊他是處理好醫患關係的基礎。

醫生和醫術的悖論

在西方國家,診所安靜,護士禮貌,醫生耐心,讓你覺得受到尊重,所以病人也尊重醫生,也尊重護士。我在歐美生活期間都住過院,西方國家的醫生和護士都會微笑,然後附身注視著你,讓你覺得溫暖體貼。此外他們都有幽默感,時常輕鬆化解難題。其實,我們寶島台灣的醫患關係也很好,那裡的年輕女護士軟語輕輕詢問,連打針前都會跟你柔柔地說「只有一點點痛哦」。不少北京去的男性患者還沒看上病,心靈就被這些白衣天使融化了,這時候想讓他們和醫生吵架都難!

諷刺的是,中國醫生們的醫術並不差,事實上他們中的不少人反而比西方同行更有經驗,畢竟做過幾百、上千例手術的感覺和只做過幾十例的不能同日而語。西方國家醫院有很高的誤診率,這也和他們患者少、醫療經驗不夠有關,要不就是醫者不認真或者沒有用心。但是西方人有一個好習慣可以在某種程度彌補他們經驗的不足,那就是在同一家醫院建立單一患者病歷,長期如此,這些年還都是電腦記錄。這樣,醫生在接待病人前就已經翻閱病歷了,而不只是憑藉病人每次主訴。因為病人完全可能忘記病症關鍵點,另外他對自己不同時期癥狀和病由不能建立有機聯繫,從而不能給醫生提供下判斷的依據。

有一次在談及國內醫生看病匆匆幾分鐘打發一個患者、有時不能準確判斷時,我的一位醫生朋友建議我以後看病先請專科醫生吃飯。儘管這聽上去有點另類,但細想起來也不無道理:這是一個讓醫生了解你的合適方式,因為一頓飯下來至少一個小時,人家既然來了就不好意思吃完就離席而去,總得坐著天南海北聊一會兒天,這就有可能讓其知道你的生活習慣,以便找出病因。

喚醒醫生的良知

中國人有句俗話叫做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碰上無良無德醫生當然不能忍氣吞聲,必要時還可以訴諸法律。除此之外,即便醫生診斷錯誤病人和家屬也最好不要當「醫鬧」,而是要擺事實講道理,喚醒醫生的良知。有時候這樣做是要付出代價的——病沒看上還惹一肚子氣,也說不定還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他們的無良並不是出自本身,而是這個社會環境。惡劣的就醫環境不僅讓患者、還使得醫生良知喪失逐漸麻木不仁,如果他開便宜的藥品治病,則可能遭到同事指責和醫院懲罰。

那次在某著名醫院西城分院,我還是忍不住教訓了那個大個子醫生,因為他漫不經心的態度以及對病人那種居高臨下的氣勢。和這個醫生兩句交談後已經讓我很是不爽,隨後就告訴他右腿因為靜脈曲張手術過,現在站立久了右腿發沉。他聽後竟然像遇到傳染病患者那樣讓我挽起褲腳,然後離著一米遠看了一眼,之後就不再理睬我,拿出筆準備寫兩句病歷打發我了。瞧病前後不到兩分鐘,對話三句,而且當時已經中午無人排隊,我是最後一個患者,他多問兩句也無傷大雅。

大個醫生冷冰冰的態度最終使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怒氣,心想一定得讓他像個真正醫生那樣至少用手摸一下靜脈曲張的位置。於是我不再卑謙,挺起胸來正色告訴這傢伙:我的工作比你忙多了,你以為你比我尊貴嗎?!今天我不要你看病了,但得要讓你知道如何面對患者!在我突發氣勢之下,那傢伙慌了神,順從地低下頭,口裡直說「對不起、對不起」。

其結果是,我一邊翹起二郎腿讓他親手檢查,一邊痛快淋漓地數落他,發泄心中的怨氣。這個倒霉的大塊頭醫生知道碰上厲害的患者了,老老實實蹲下來看我沒什麼大毛病的右腿,一邊恭謙地聽我教訓,不住地點頭稱是。我則低頭看著這個大個,心裡想如果真的打起來,自己還真不見得是他的對手。

既要醫德也要患德

在這個醫患關係緊張的社會,人們呼喚良醫、指責庸醫,更痛斥那種醫德盡失只顧賺病人錢的黑心醫生。不過,凡事都有因由,都要一分為二看待:醫患關係不好,病人難道就沒有問題、就沒有改善自己行為的空間了嗎?為什麼幾十年前人們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這種關係不緊張、現在大家都有錢了關係反而緊張了?

醫德和患德是一種對立統一的關係,但究竟哪個在先呢?如果只有醫德沒有患德、或者只有患德沒有醫德該怎麼辦?在相互信任的人際環境中,對立會比較容易化解,關係不至於緊張,如果相敬如賓,雙方關係就會呈現螺旋式上升會越來越融洽;否則就會呈現螺旋式下跌,兩者之間的對立越來越激化。

醫德和患德的生存環境,既和外部生存環境有關,也和自身修養有關。對醫生說來,有德才有醫德;同樣,對患者說來,有德才有患德。如果本身無德,也就談不上醫德和患德了。這時候,就需要社會糾偏,社會糾偏有多種形式——法律法規上的,還有輿論上的比如口碑。

不可能每個人都有醫德——這至少是因為不可能人人都當醫生,但人這輩子一定會當患者,因為一定會生病,一定會被救治。即便自己是醫生,也不見得能夠醫治自己的病,所以從這個角度講醫生也是患者。既然我們早早晚晚都會當患者,就應該學著做個好患者,理智地對待病情,寬容地對待醫生,即便他犯了錯誤,只要不是有意為之,我們就要有容錯的心態。

如果我們都是好患者,就不會有那麼多的「醫鬧」,就不會有那麼多醫生被打甚至被殺,而我們自己的病情也更加會得到合適的診治。醫者有醫德,患者有患德,這個社會就會更加寬容,就會更加安定。

(文字配圖由[攝影一族]培訓機構岩上松先生攝於奎屯大峽谷,表示感謝。)

作者簡介

車耳,北京大學兼職教授,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系研究生院,從事過海外投資以及私募基金投資諮詢等工作;曾參加「中國大百科」經濟史的編寫工作;入選 「中國當代經濟科學學者辭典」;已出版《第三條道路》《投資西方》《如此法國》《如此美國》等多部著作,已發表關於經濟學和社會學問題的文章百餘篇,曾獲中國科學技術論文獎。

圖文作者授權昆明添彩製作微文,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昆明添彩 的精彩文章:

TAG:昆明添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