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的隱性傷害,來源於你們的假秀恩愛!

孩子的隱性傷害,來源於你們的假秀恩愛!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假裝恩愛」?

01

有些夫妻在婚姻破裂之後,還是喜歡在人前繼續偽裝,尤其是娛樂圈的明星藝人。

直到有一天被曝光之後,才會承認婚姻名存實亡的事實。眾人嘩然:原來這個令人生羨的「國民家庭」有很長一段時間在「假裝恩愛」。

在旁人面前「假裝恩愛」沒什麼大不了,畢竟圍觀的都是一鬨而散的群眾,可是一想起這樣的假裝或許也會在他們的孩子面前呈現,就不由地一陣揪心。

那個看上去情商那麼高,在童話般氛圍中長大的孩子真的沒有半點察覺,也沒有絲毫受傷嗎?

其實,在孩子面前假裝恩愛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它甚至已經變成了一對夫妻達成的默契和必須掌握的技能。

陳小春和應采兒在錄製節目的時候吵架,兩人陷入冷戰,互不理睬。這時,兒子Jasper來電。就像天氣變化一樣,陳小春和應采兒瞬間從陰轉晴,笑著和兒子打招呼。倆人還合作逗樂兒子,一副溫馨甜蜜的樣子,完全看不出來是剛剛吵完架。演技這麼純熟,應該是平時練就的。

父母假裝恩愛背後的邏輯當然很明顯:

第一,父母在孩子面前面目猙獰、口不擇言的唇槍舌戰會給孩子的童年留下陰影。

第二,父母恩愛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所以要吵,出去吵;沒有恩愛,假裝恩愛。

問題是,假裝出來的恩愛,孩子真的不知道嗎?如果成人想當然地認為「孩子怎麼可能分辨地清楚真愛還是假愛」,那可真是大大低估了孩子的感知能力。

心理學家布魯姆做過一個實驗,他給6-10個月的小嬰兒表演一出木偶劇:

一個圓圈努力向山上滾,這時會出現一個「好心腸」的木偶角色幫助圓圈向上走,而一個「壞心腸」的木偶角色則把它向下推。木偶劇結束後,研究人員讓嬰兒選劇中的兩個木偶。幾乎所有嬰兒都選擇了那個助人為樂的木偶。

這個實驗否定了人們認為「小孩的腦袋瓜里什麼也沒有,等著成人去填塞」的舊觀念;也證明了即便是不會說話,不會走路的嬰兒,他們對外界的體驗和感知能力也要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02

假裝恩愛的危害有哪些?

父母在孩子面前假裝恩愛是掩耳盜鈴的行為,假裝出來的愛可以維持表面的平靜,但內在的生命力卻被嚴重地破壞了。它的危害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迴避負性情緒,錯失學習機會

夫妻假裝恩愛通常基於一個錯誤的認知:孩子的成長過程要儘可能的祛除負面情緒。孩子需要擁有完全正性情緒的父母。這個認知的錯誤在於其一、很不現實。

其二、錯誤的看待了負性情緒。正確的認知是,情緒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體驗,但它本身並沒有對錯,不需要刻意迴避。相反,我們正好需要經歷一些負性事件來學會面對和處理不良情緒。

戈爾曼的《情商》一書指出:童年是練習處理情緒技巧的關鍵期。

所以當父母用假裝恩愛來使孩子避免負性情緒時,其實是使孩子錯過了一個直面內心、提升情商的機會。

忽視孩子的感受力,壓抑內心痛苦

假裝恩愛有時候並非那麼合拍。大部分的情況是一方通過迴避、忍讓、壓抑的方式委曲求全。

有一則個案:

有位全職媽媽遭遇丈夫家暴,但她一時沒有辦法全身而退,必須維持早已不堪的婚姻,這時她通過美化父親的方式來面對孩子,一再告訴孩子不要恨爸爸,爸爸其實是愛媽媽的。

看上去是母親在竭盡所能地保護孩子,實際上卻忽視孩子的感受力,讓他懷疑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令他內心惶恐混亂。

孩子和媽媽朝夕相處,他會認為這是面對情感的唯一辦法,於是也學會了壓抑、淡化、忽視內心的痛苦。

干擾孩子的婚姻觀,影響兩性關係

正如武志紅的《為何家會傷人》裡面說的:一個人的關係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童年關係模式的再現。

一個長期生活在假裝恩愛環境里的孩子,他的內心缺乏對真實感情的體驗和理解。父母表裡不一的言行會讓他誤以為婚姻就是這個樣子的。當他把虛假的愛複製在未來的婚姻生活中,收穫的也一定是慘敗的兩性關係。

03

父母的矛盾以什麼方式呈現給孩子比較好?

假裝恩愛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面對分歧,怎麼表達內心的聲音。其實,矛盾可以用更溫柔的方式呈現給孩子。

如果雙方情感已經破裂,主要照顧孩子的一方可以坦然地告訴孩子:爸爸和媽媽因為相愛而在一起,因為不再相愛而分開,處理好問題是大人的責任,不用小孩來承受。但爸爸媽媽對你的愛並不會停止。

如果只是意見的分歧,父母需要做的是:

告訴孩子吵架的真相

孩子並非害怕分歧,他害怕的是父母吵架是自己的錯以及父母的關係一旦崩潰就會失去父母的愛。所以我們要跟孩子確定兩件事。

第一、爸爸媽媽因為某件事有各自不同的意見需要討論和爭辯,這是很正常的,不是你的錯,跟你無關。第二、爸爸媽媽愛你的事實不會因為爭吵而改變。

讓孩子看到和解

家庭關係專家馬克·卡明斯博士在長期的研究中發現,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目睹父母衝突後,會出現攻擊行為,但另有一定比例的孩子在目睹父母衝突後,反而降低了不良行為。

這是因為這些孩子不僅看見了父母爭吵的場面,也看見了父母和解的過程。卡明斯博士把這個過程叫「建設性衝突」。

心理學家解釋道:

讓孩子親臨父母的建設性衝突會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因為建設性衝突是沒有惡語相向和拳腳相加的,孩子能感受到父母雙方雖然意見不合,但是出於愛和真誠,能夠想方設法來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事實證明,如果父母可以好好吵架,那麼對孩子來說「當面吵」比「背後吵」更不傷。因為遮掩的吵鬧和虛假的恩愛是對他們精神世界的巨大損耗。

- The End -

作者:姚瑤,初心客廳專欄作者,高校教師,獲心理諮詢資格,專註於親子、情感、社會心理的觀察與寫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初心客廳 的精彩文章:

你離職的姿勢,暴露了你的職場素質!

TAG:初心客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