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中國最大規模文物普查

揭秘中國最大規模文物普查

漢唐帝陵考古大調查

佇立古城西安,放眼四望,陝西渭河北面的咸陽塬和北山一帶自古就是皇家陵區,古墓密布,冢墳森森或與山齊,周、秦、漢、唐等歷代墓葬雜沓錯置,歷盡千載滄桑。多數冢墓因時代久遠已莫知歸屬,有名有姓的也多有待今日考古的佐證。

「江南才子山東漢,陝西黃土埋皇上。」是沉甸甸的,讓人有些透不過氣。

這位由漢景帝陽陵考古而「崛起」的專家,面對70餘座帝王陵不免感慨:「要摸清皇帝的家底,談何容易!」

漢唐時代無疑是中國歷史上的輝煌時代。漢代文化(包括慎終追遠的喪葬文化)從制度層面上為中華文化奠定了基礎,唐代文化則以世界胸懷登上巔峰。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如今,漢十一陵,唐十八陵,沿渭河北塬東西一線100餘公里,如一串串磨損的珍珠,需要精熟的手藝人重新來發現、打磨、鑲嵌,讓人們在快餐式的人文景觀消費中重覓震撼

摸清「絲路皇帝」的家底是國家需要

首戰選址漢武帝茂陵。

「2006年9月,開始組隊進行全面調查和勘探。截至目前,已完成了茂陵陵園、茂陵邑遺址、陪葬墓、修陵人墓地的勘探工作,考古調查面積50平方公里,實際勘探面積達15平方公里,茂陵的基本布局和遺址內涵已基本清楚。」

首選茂陵是勢所必然。秦皇漢武是中國人永遠的心結。

史載,漢武帝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139年起開始修建茂陵,前後長達53年之久。到武帝駕崩入葬之時,原來栽植的樹木都已參天合抱。如今,武帝的陵墓仍是西漢帝陵之中規模最大的,是「漢興厚葬」的最典型代表。

「漢氏之法,人君在位,三分天下貢賦,以一分入山陵」,漢代,帝王陵墓的財政開支在國家預算中佔有重要地位。當西漢末年的赤眉軍攻進關中,曾打開茂陵的羨門,成千上萬的農民起義軍搬取陵墓內的隨葬品,竟然「陵中物不能減半」。

「漢武帝雄圖大略,在位50餘年國力強盛,開拓絲綢之路居功至偉。如今,中國正與中亞各國爭取絲路跨國申遺,茂陵在漢陵中位於最西邊,扼守絲路要衝,摸清『絲路皇帝』的陵墓家底,已是國家需要。」

70%精力花在農民身上

歷史的傳奇常讓人興嘆不已,腳下的大地卻是異常平實,需要考古人一個平方米一個平方米去丈量。

「土地總體上屬於國家所有,但農村的土地是農民集體所有。漢唐帝陵都是幾十平方公里的大遺址,要進行調查勘探,考古隊就必須跟農民打交道,談賠償,談價錢。」

習慣了考古發掘,尤其是配合基本建設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的焦南峰,原則上同意社會上市場經濟要平等交易的說法,認為應當給農民適當的補償。他說:「一句話,就是不想讓老百姓吃虧。」

結果一算賬,大家都有點蒙。如果按打一個勘探孔賠償0.2元計算,1平方米需要打2孔即0.4元,按一畝地約660平方米算就需要264元。而漢武帝陵園與陵邑的面積都近3平方公里,加上外圍的遺迹按15平方公里算的話,需要數百萬元賠償費。

「整個漢唐帝陵的調查費才多少呀!」,「沒有辦法,只好給老百姓說好話。按一個探孔幾分錢給,如此下來一個茂陵調查也花了幾十萬元。」

與老百姓打交道的過程充滿了「趣聞」:有人覺得幾分錢划不來,死活不讓在地里打探孔;有人見打的探孔深,要求賠償澆地的水錢;有人怕影響果園開花,要風險費;還有的要過路錢……

這個村的地,你只能用本村的農民幫忙,其他村的人幹不成。業務骨幹70%的精力用在了與農民打交道上,有30%的精力用在業務上都是好的。」不過他也表示理解,「只要不違背原則,能賠償的我們盡量賠償。」

唐陵工程猶如修長城

「常人都道唐陵是依山為陵,節省了大量的工程。實際上,你跑一遍14座依山為陵的唐陵就會知道,修建得一點都不節儉,其中貞陵的陵域長達60公里,除了陵園配置之外,沿山取勢夯築的陵牆,猶給人以修建長城的感覺。」

「時間緊任務重,最苦的還是隊員們。如從貞陵的南門走到北門,起碼需要3個多小時。不能光走路,還需要幹活啊!早8點出發,爬山躍溝,中午根本不能回來,午飯常常是兩個饃和一壺開水。」

「跟唐昭陵有14國君蕃酋像、唐乾陵有61蕃臣像一樣,這次調查的三個陵都發現了外國人石像,尤其是唐德宗李適崇陵發現的數量最多、種類最豐富。結合其他唐陵石刻遺迹,可以說配置蕃酋像石刻群陪葬陵園在唐朝是一種帝陵制度!」

在崇陵的蕃酋像中,有右袒系袍而光腳的,有腳穿涼鞋如今人一般的,有雙手合十的,有雙手相握唯食指伸直的,還有明顯來自朝鮮、西域諸國的人士……雖然石像多殘缺不齊,但就藝術和歷史價值而言,它們無疑是唐陵眾多蕃酋像石刻群中價值最高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花雪月說 的精彩文章:

雇12人盜清代古墓塔回家當茶几,這麼生猛,你敢嗎

TAG:風花雪月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