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穿越」克孜爾石窟

「穿越」克孜爾石窟

新疆拜城縣克孜爾石窟及高僧鴆摩羅什塑像

南疆的冬日總是要來得比北疆晚一些。在溫暖的冬陽沐浴下,克孜爾山谷中樹葉金黃、河水歡暢,一派靜謐祥和的景象。鳩摩羅什靜靜地俯身沉思,整個雕像籠罩在午後的陽光中,同身後盤旋的階梯、紅褐色山巒中層層疊疊的洞窟、湛藍的天際線融為一體。這裡,成為方圓幾十公里荒原內一處有山有水有叢林有佛像的神奇所在……

故事畫的海洋

開鑿於公元三世紀末的克孜爾石窟,距離我們已經有千年之遙。克孜爾石窟坐落於懸崖斷壁之上,綿延三公里。它是我國開鑿時間最早、規模最大、洞窟類型最全、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與敦煌、龍門、雲崗並列為全國四大石窟的克孜爾石窟,是漢唐時期西域佛教文化中心之一。

如果說敦煌莫高窟是以多姿多彩的佛教壁畫聞名於世,那麼克孜爾石窟就是一條壁畫的長廊,其內容之豐富、畫面之精美、色彩之斑斕、人物之多樣,簡直就是「故事畫的海洋」。德國探險家勒庫克曾經稱讚說,克孜爾石窟的壁畫是他們在經過的地方所能找到的最優美的壁畫。2014年6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克孜爾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進入世界遺產名錄。

克孜爾石窟位於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克孜爾鎮東南7公里處明屋塔格山的峭壁斷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屬於龜茲古國的疆域範圍。龜茲古國地處古絲綢之路上的交通要衝,曾經是我國在西域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佛教從印度傳入新疆後,在此形成「西域佛教」,又傳入中原。

目前,遺存在克孜爾石窟的上萬平方米壁畫,除了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和經變圖畫,還描繪了千年前西域的生產、生活場景、山水風土等,是一部古代新疆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在克孜爾,保存有早期壁畫的洞窟和大像窟數量遠遠超過了阿富汗的巴米揚,有些洞窟的年代甚至比敦煌莫高窟還要久遠。紮根在深厚的龜茲民族文化土壤里,克孜爾石窟壁畫還充分吸收了中原漢地藝術以及印度藝術、希臘藝術、波斯藝術等多種文化養分,創造出了獨特的「西域龜茲藝術畫派」風格,又對中原音樂、舞蹈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壁畫所使用的礦物質顏料,更是歷經千年之久仍保持著鮮艷的色彩,成為研究中國傳統重彩畫(岩彩畫)的「活化石」。

雖經風蝕、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壁畫已然飽經滄桑,但從四壁到穹頂,目光所及,丹青斑斕,幾平方米的石窟,立時成為故事與藝術的殿堂:站立在殘缺不全的壁畫面前,彷彿看到當年虔誠的僧侶們,是怎樣在酷暑或寒冬里,手托盛滿金箔、青金石、孔雀石的畫盤,凝神靜氣繪製一幅幅壁畫,為菩薩、羅漢的造像敷上金粉或金箔,讓栩栩如生的飛天、伎樂天、佛塔等形象喚之欲出……一時間,讓人彷彿被漫天繁星般的壁畫簇擁著穿越時空,回到漢唐盛世,欣賞婉轉曼妙的龜茲樂舞,聆聽行雲流水般的經文。

壁畫中最讓人心靈震撼的故事,是有「故事畫之冠」的17號洞「捨生取義」壁畫。其中一幅描繪的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支駝隊,滿載貨物的駱駝昂首而立,眼望遠方。駝前兩個腳夫頭戴尖頂小帽,腳蹬深腰皮靴,身穿對襟無領長衫,滿臉須髯面向前方,振臂歡呼。在腳夫前面還有一人,只見這人兩眼微閉,神態自若,高舉著正在熊熊燃燒的雙手,在山洞前照亮了駱駝商隊前進的方向。這就是「薩薄白氈縛臂,蘇油灌之,點燃引路」的佛本生故事。

克孜爾石窟正是以這樣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藝術背景,讓人駐足良久不舍離去。然而,石窟內隨處望去都是滿目瘡痍:放置釋迦佛的拱形佛龕里空空如也;壁畫上所有佛像左半邊袈裟均被剝走——因為它是金箔製成的;甚至整面的壁畫都被野蠻盜割揭走,遺存壁畫的病害侵蝕進程也隨之加劇。19世紀末20世紀初,接踵而至的西方探險隊從克孜爾石窟劫掠了大量精美的壁畫。如今在許多西方國家的博物館、藝術館,特別是德國的柏林印度藝術博物館,陳列著大量被探險隊從克孜爾石窟劫掠的壁畫。真可謂丹青斑駁處,涕淚滿衣襟。

歷史上最有名的新疆人——鳩摩羅什

千里迢迢來到克孜爾石窟的人們,都會被石窟前具足自在的鳩摩羅什沉思雕像所深深吸引。這尊深黑色的雕像背東朝西,高約3米,坐姿參考了壁畫中思維菩薩的姿勢。年輕的鳩摩羅什身軀雄健,束帛座上,頭微傾俯,沉靜凝思。1994年9月9日,「鳩摩羅什與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紀念鳩摩羅什誕辰16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克孜爾石窟開幕。歲月荏苒,而今,西域高僧鳩摩羅什的沉思像已經成為龜茲文化的標誌性建築。

鳩摩羅什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與玄奘大師齊名,是東晉時後秦的得道高僧,也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大翻譯家,梁啟超稱他是「譯界第一流宗匠」。「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簡雅優美,包含無窮智慧的偈語,就出自鳩摩羅什所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也是他所譯經文中最廣為人知的一段,被稱為「六如偈」。

公元401年後,鳩摩羅什在長安組織了規模龐大的佛經譯場,率弟子僧肇等八百餘人,譯出佛經共計74部384卷。由於譯文非常簡潔曉暢,妙義自然詮顯無礙,所以廣為流傳,深受眾人喜愛。

在中國佛教的譯經史上,鳩摩羅什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史家統稱羅什以前的譯經為「舊譯」,稱羅什譯經為「新譯」。雖然鳩摩羅什翻譯的是佛經典籍,但他的影響力卻遠遠超越了佛教的範疇。最妙的是,鳩摩羅什譯作中還創造了大量的新名詞和音譯名詞,如「大千世界」「一塵不染」「天花亂墜」「想入非非」「粉身碎骨」「迴光返照」「火坑」「煩惱」「苦海」「魔鬼」「世界」「剎那」「智慧」「意識」「未來」「心田」「愛河」……這許多耳熟能詳的佛經辭彙,已然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語。他的翻譯理論及所譯的經、律、論,不失原意卻又文辭優美,琅琅可誦,對唐以後千餘年來中國的哲學、美學、語言,以至文化生活都產生了深邃的影響。

鳩摩羅什出生在古代龜茲,即今天的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拜城、新和、沙雅一帶,是絲綢之路北道的必經之地。佛教在龜茲流行了千餘載,龜茲也因此成為絲綢之路上國際化的佛教中心。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曾經說過,如果可以選擇出生的時代與地點,願生在佛教初傳的龜茲。鳩摩羅什的父親鳩摩羅炎是古印度婆羅門貴族,他拋棄相國之位,避世出家,東度蔥嶺,來到龜茲。龜茲王白純迎請他為國師,並「以妹妻之,因生羅什」。出自皇室貴胄的羅什自幼聰敏,被譽為龜茲智慧之子。7歲時他隨母親出家,遊學天竺諸國,遍訪名師大德,深究奧義,博聞強記,以大乘小乘互為師,傳為佳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鳩摩羅什是千年以來知名度最高、個人影響最為廣泛的土生土長的新疆人。

公元413年,鳩摩羅什在長安逍遙園(今陝西戶縣草堂寺)圓寂。鳩摩羅什圓寂前曾立下誓言:「願凡所宣譯,傳流後世,咸共弘通。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為了紀念鳩摩羅什,當年大師曾開壇講經說法十餘年的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還建有「舌舍利塔」。

世代傳承的石窟「守護者」

冬日的午後,記者來到克孜爾石窟腳下的新疆龜茲研究院時,20年來一直從事佛教研究的新疆龜茲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台來提·烏布力正在聚精會神地把《絲綢之路》翻譯成維吾爾文。曠野深山福德之地,實為修行好去處。在此工作的專家學者和工作人員們,安守寂靜,忠於職守,探求智慧之道。

新疆龜茲研究院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新疆龜茲石窟研究所,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以克孜爾石窟為中心的龜茲石窟研究已經在考古、美術、文化、技術保護、文物保管等專業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研究院的各民族工作人員常年堅持在洞窟臨摹壁畫,目前已臨摹壁畫數百平方米,這項艱巨的任務是克孜爾石窟研究的基礎性工作。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文物局也先後派出多位我國一流的石窟保護研究專家,對克孜爾石窟進行細緻的科學勘察、測繪和實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克孜爾石窟進行基礎維修和加固,對洞窟進行防水處理,想方設法破解壁畫脫落粘合、煙熏壁畫清洗、古龜茲文字破譯以及埋沒洞窟的發現清理等難題,並先後出台了多部保護和管理條例。

「克孜爾石窟是龜茲石窟的代表,而龜茲石窟是古代絲綢之路上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見證。」台來提·烏布力告訴記者,由於地下水豐富,2017年研究院投資千萬元對部分洞窟掩體進行加固,對地下水進行處理。「這都來自於國家文物保護的專項資金,之前我們還做過壁畫病害處理和保護項目,目的就是延長克孜爾石窟和壁畫的生命,把文物留給後人。」

其實,自20世紀上半葉起,克孜爾石窟就屢見於國人遊記或考察報告,其中較為重要的是考古學家黃文弼和畫家韓樂然的科學調查工作。參加中國和瑞典聯合組織的西北科學考察團考古組工作的黃文弼先生,是我國系統地考察與研究龜茲石窟的先驅者。1928年在塔里木盆地進行考古調查期間,曾在克孜爾石窟工作過,他對140多個洞窟進行了編號,繪製了洞窟分布和平面示意圖。在清理部分洞窟時,發現了多種文字的文書寫本和錢幣等遺物,其中的漢文紀年文書,對克孜爾石窟的變遷情況提供了可供斷代的參考資料。

歷史專業畢業的台來提·烏布力繼承了先驅者們的事業。他認為,龜茲石窟文化遺產不僅是古絲綢之路文化的重要標誌,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在新疆基層長期從事古代宗教文化研究的學者,他常被人問道:你是一個維吾爾族人,為什麼從事佛教研究?「我回答說,龜茲石窟文化遺產不僅僅是佛教遺址,更是新疆自古以來多元文化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見證。我的研究就是要闡明,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文化、多宗教信仰、多人種彙集的地方,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來提·烏布力認為,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發聲,通過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段為各族群眾講故事。他建議讓龜茲文化進校園、進社區,並把圖文並茂的展覽做到全疆各地去。「要充分展現各民族、多宗教並存的新疆,充分體現各民族的命運與祖國的興衰榮辱息息相關、緊密相連的血肉關係,樹立真正的文化自信!」(半月談記者 李曉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鏈接、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獲取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月談網 的精彩文章:

日本著名研究所曝論文造假醜聞 諾獎得主公開道歉

TAG:半月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