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你可能不知道,「閑聊」比討論更有用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你可能不知道,「閑聊」比討論更有用

最近有家長在知乎上問:「小孩總是問為什麼,怎麼辦?該如何回答?」對於孩子來說,幼小的心對這個世界有大大的好奇,所以總問為什麼。但是可能有時孩子所問的一些問題是我們所無法回答的。所以有時,當面臨孩子總問問題的時候,家長們會很窘迫。

當然,家長窘迫的時候也不僅限於當孩子是「十萬個為什麼」的時候,可能還有很多很多個其他時刻。那麼當孩子讓你覺得很尷尬很囧哭笑不得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或許換個角度去對待同一種情境,尷尬就巧妙化解了。

當孩子太天馬行空時,給孩子說理由的機會

好奇心是孩子思考的起點,孩子的每個想法都值得尊重的,切不可因為孩子多問了幾個為什麼就不耐煩,從而抹殺了孩子的好奇心。

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吳豐維在教養過程中,堅持一個原則,凡事一定說理由,他指出:理性是懂得給理由的能力,理性的人一定會思考,替自己每一個行動和主張提供理由。

我們如果不希望成為獨斷專行的父母、不希望孩子被灌輸,沒主見,做任何事一定讓孩子知道為什麼,當他自己想過了,比較容易接受,也不會盲從。但同時,如果孩子說的有道理,我們作為家長也要放下面子,接受孩子反駁的理由。

吳豐維表示:「提供理由時,父母好像打開了一個理由的空間,是一個被檢驗的機會,把自己丟出去,沒有權威和年紀的問題,而純粹看誰的理由比較有說服力。」

給孩子放空留白的時間,讓他獨立思考

當然,也會有家長期待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但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也不是你想它有它就能立馬形成。它也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的思考力最旺盛的時刻不一定是在讀書、學習的時候。孩子在各種環境中會接收到許多信息,他需要時間去消化、整合。有時,課堂上當下沒有反應的孩子,不見得沒在思考,因為他忙著想,也許3堂課以後,才來問你一個相關的問題。

親職溝通作家羅怡君說,大部分孩子需要放空留白的時間,以及處理自己空閑的自主性。她說當孩子做完功課後,他有支配大量空白時間的自由,即使看到孩子好像無所事事,家長也絕不做有目的性的建議,如:「要不要念一下英文?組一下積木?玩一下程序?」

因為孩子時不時地就會自己冒出一個新奇的想法,比如「讓紙船飛起來」, 那是留白給孩子帶來的思考、創造力的體現。就像水一直晃一直晃,一定要靜下來,很多東西才會沉澱下來。

不要時時帶著目的開啟對話

比女兒還愛問為什麼的羅怡君,從小就喜歡跟人聊天,特別喜歡跟人閑扯淡。像小時候加入樹下、廟前老人家的聊天,不限對象,也不帶目的,有一搭沒一搭,不代表正式的答案,也不是針鋒相對的響應。羅怡君發現,這樣的閑扯淡時刻,腦袋很放鬆,反而最能接受新觀點、新意見。

父母很容易帶著目的想跟孩子開啟對話,卻常碰壁。因為你會去期待孩子能給你一個即刻的答案或結論,孩子沒立即想出來,你可能就直接丟給孩子你的答案和建議了。羅怡君建議,平常跟孩子閑扯淡,可以隨興輕鬆:就是一種不經意的對話,不期待響應和結論,也是一種陪伴,久了孩子就會開口。親子關係也影響親子對話的頻率和內容。

吳豐維認為,要想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家長和老師都要開明,不能打假球,假裝開明,也不能害怕孩子的挑戰。他表示:「思考是勞力密集的功夫,沒辦法請人代勞,也無法速成,父母就是要陪伴孩子做所有的學習。」

「多問」不一定會促成孩子「多想」

圖畫和文字,的確可以帶領孩子跳出理所當然的思考,但不一定得根據內容設計出很多問題問孩子,尤其在睡前。大人常認為要設計愈多問題,小孩才會多動腦,但「多問」一定會促成「多想」嗎?專門出版兒童哲學繪本和哲學橋樑書的米奇巴克出版社藝術總監何香儒提醒,共讀時樂趣很重要,當大人絞盡腦汁想問題,一定很痛苦,結果一定不開心、不好玩。她分享法國兒童哲學繪本作家的建議:大人只要說一個好聽的故事就好,不需設計很多問題,而是等孩子來問。

讀後要不要討論?更該視情況而定。童書作家王淑芬認為:「有些故事不討論等於白讀,有些不宜說太多太滿;有時,故事說完,情緒還在書中盤旋,此時聊一下相關話題,會激出更多想法;有時則故事講完,大家哈哈大笑,或紅著眼眶,就夠了。」

博沃思認知力訓練:集合了眾多心理學家、青少年教育專家、認知力領域專家,引進美國先進認知力訓練體系,結合國內青少年特點,制定出更適合中國孩子的全新認知力訓練方法。在這裡你可以了解科學教育的秘密,我們研究孩子,幫助孩子提升腦力,開發智力。歡迎加入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活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TAG:生活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