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別再給孩子灌輸這些「負面信息」了,後果真的很嚴重

別再給孩子灌輸這些「負面信息」了,後果真的很嚴重

如果,你教育孩子的日常中,出現了以下這三種行為,為了孩子改了吧!

1、給孩子貼標籤

一次穿衣速度慢,不等於孩子生性愛磨蹭;一次的題目沒做出來,不等於孩子腦袋笨;一次的遇到熟人,沒有問好,更不代表孩子沒禮貌。可多少次,媽媽武斷地給孩子貼上了標籤,什麼「笨」、「沒出息」、「磨磨蹭蹭」,孩子就是在這樣充滿負面語言和消極情緒的環境中成長的。有一天,孩子可能真的成為你口中描述的樣子。

2、盲目攀比

當了父母,孩子就成了茶餘飯後的談資。在一起比比誰家的孩子更優秀可以說是一種常態了,但這對孩子的成長卻很不利。

比較就會有高低,不管父母是謙虛還是真的不如別人家的小孩,對孩子來說都是一種負面的暗示。父母口中比較的結論:什麼沒有別的小朋友有天賦,笨、懶散,不勤快,只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真的比不上別的小朋友,甚至自暴自棄。

笨,可能是學來的

在兒童教育界,有個名詞叫「習得性愚蠢」,是美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凱茨提出來的。

凱茨在長期的研究中發現,很多出生時智力水平很正常的孩子,在後天學習過程中,接受了來自家長、老師、社會的過多負面評價,比如「你是個壞孩子」「你真豬腦子」,久而久之,孩子逐漸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也認為自己就是別人口中的「壞孩子」「豬腦子」,於是學習動力、自信心等變得很低。

最後,這些孩子不但成績很差,連生活中的小事也常做不好,真的表現得像個「壞孩子」「大笨蛋」一樣。

仔細想想,咱們自己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點「習得性愚蠢」吧!

就像表姐家的孩子糖糖,他其實是個挺機靈的小男孩,只不過在學習應用題時接受的稍微慢了點,做錯過幾道同類型的題,然後就被媽媽、老師定義為「不擅長做應用題」。

時間一久,孩子內心就接受了這種負面暗示,也認為自己真的不適合做應用題,於是每次遇到稍微難一點的題目時,就會有畏難情緒,給自己找借口:「不做了吧,反正我也不會。」

這樣的後果,就是不會的題越積累越多,最後真的就不擅長做應用題了。

父母責備和批評孩子,最初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可明明是好的目的,為什麼後來得不到想到的結果呢?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批評與指責如同用有毒的水去澆灌幼苗,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奶爸小幫手 的精彩文章:

歷經情場的少年轉化成為男人的奶爸陳冠希

TAG:奶爸小幫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