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盛世繁華萬國來朝——唐長安

盛世繁華萬國來朝——唐長安

大唐不夜城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唐代的長安剝去了漢代厚重的外衣,換上了輕薄華麗絢爛的霓裳羽衣!

大唐不夜城以大雁塔為依託,北起玄奘廣場、南至唐城牆遺址公園、東起慈恩東路、西至慈恩西路,貫穿玄奘廣場、貞觀文化廣場、開元慶典廣場三個主題廣場,六個仿唐街區和西安音樂廳、西安大劇院、曲江電影城、陝西藝術家展廊四大文化建築。

大唐不夜城的中軸景觀大道是一條1500米大唐不夜城橫貫南北的中央雕塑景觀步行街,其上分布著盛世帝王、歷史人物、英雄故事、經典藝術作品等九組主題群雕,立體展現大唐帝國在宗教、文學、藝術、科技等領域的至尊地位並彰顯大國氣象。貞觀紀念碑是不夜城的地標性雕塑,由李世民騎馬像組成及周圍的附屬雕塑組成:中間,李世民威武端跨高頭大馬之上手,抖韁繩欲勒馬前行,意氣風發;四周,號手、旗手各半的24人儀仗隊、鼓手2人及文臣武將各3人緊密相隨。碑體正面雕刻"貞觀之治"四字,背面為貞觀政要名錄數百字。據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所副所長、教授段海康介紹,該紀念碑是他和他的創作團隊將大唐時期的雕塑元素和西方紀念碑式雕塑創作手法相結合精心創作的,以反映大唐帝國的繁榮盛況和李世民的文治武功。碑體由暖黃色花崗岩雕琢而成,而李世民及其坐騎由青銅鑄成。主雕塑南北長36米,南北寬18米,總高17.95米,總重量約8到10噸。亞洲最大的景觀大道改造完成,以李世民、李隆基、武則天、玄奘等一代帝王、歷史人物、英雄故事為主題的大唐群英譜雕塑以九組雕塑群與現代化的水景系統、燈光系統、立體交通系統完美結合,多維再現盛唐風範。

豌豆提示:此處景觀全天開放無門票等任何費用。建議從大雁塔出來之後參觀,建議夜遊,燈光下的雕塑有白天看不到的意蘊。

大明宮遺址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其建築形制影響了當時東亞地區的多個國家宮殿的建設。大明宮佔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大明宮毀於唐末戰亂。

1961年,大明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西安市在大明宮原址建立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明宮地處長安城北郭城外,北靠皇家禁苑、渭水之濱,南接長安城北郭,西接宮城的東北隅。一條象徵龍脈的山原自長安西南部的樊川北走,橫亘六十里,到了這裡,恰為"龍首",因地勢高亢,人稱龍首原。龍首原本為隋大興城北的三九臨射之地,內有觀德殿,是舉行射禮的地方,唐因襲這一功用。

名字由來

"大明"一詞早見於《詩經·大雅》中的《大明》篇,按《毛詩序》釋意為:"文王有明德,故天復命武王也。

文王,武王相承,其明德日以廣大,故曰大明。"大明宮如同未央宮之名也出自《詩經》一樣,都是以周王的勤政賢明作為榜樣的一種自我的鞭策。

修建過程

貞觀八年(634年)十月,李世民為太上皇李淵修建新宮。起初取名為"永安宮",意求太上皇長永安泰。

貞觀九年(635年)正月,新宮更名為大明宮。

貞觀九年(635年)五月,年界七旬的唐高祖李淵駕崩於長安大安宮寢殿內,大明宮建設隨即中止。

唐高宗李治即位後,常年居住在太極宮內。一直體弱多病的他又患上了風濕病,史書載"風痹"。因太極宮地勢低下濕揪,高宗不堪忍受疾病之苦,於是大明宮的修建再次提上日程。

時隔二十八年,龍朔二年(662年),大唐舉全國之力再興土木營建大明宮。

此次建設,奠定了大明宮的基本建築格局。大唐皇室從太極宮遷入大明宮,開啟了大明宮做為新的政治中心的序幕。

建築布局

丹鳳門是大明宮的正門南門,門前是寬達176米的丹鳳門大街,丹鳳門以北依次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等組成的南北中軸線,宮內的其他建築,也大都沿著這條軸線分布。《雍錄》載:大明宮自丹鳳門有含元殿,再北為紫宸殿,南北相沓,三座建築都建於山崗之上 。前朝區佔據龍首山的最高端,過了前朝區,龍首山北麓的地勢迅速降低,高差達數米。

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是大明宮三大殿,正殿為含元殿。宣政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及弘文、弘史二館。在軸線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條縱街,是在三道橫向宮牆上開邊門貫通形成。

政治影響

自唐高宗開始,大明宮成為國家的統治中心,歷時達234年。整座宮殿的規模宏大,建築雄偉,王維詩句"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描繪了當時的盛景。

唐大明宮規模宏大、格局完整,被稱為"中國宮殿建築的巔峰之作"。大明宮第一大殿含元殿,比故宮天安門還要高大。自唐高宗起,唐朝歷代帝王大都在大明宮居住、處理朝政,曾經是中國220年的政治、文化中心,唐代很多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裡。

歷史傳說

大明宮的來歷還有一個奇異的傳說。初建之時,從工地上曾挖掘出過一面古銅寶鏡,魏徵認得是秦始皇曾經用來清除異己的鎮國之寶,叫"秦鏡"。傳說它能照見人體內的五臟六腑,纖毫可見。更重要的是它還能照出群臣的忠奸、國運的興衰。大明宮峻工後,秦鏡就被懸掛在朝堂上震懾妖邪,以後也就有了"明鏡高懸"的說法。有寶鏡鎮守,自是一派的正大光明,所以稱為大明宮。

豌豆提示:從丹鳳門進入園區,建議步行。園區很大,記得買票是要一份園區地圖,每一個景點都值得一看!尤其是博物館。雖然含元殿等幾大殿都只剩夯土牆,但是由夯土牆之高達就能想像當時建築物的恢弘!土牆上留有當時鍵宮殿鑲嵌柱子的大坑。還有梨園景區,梨園是唐玄宗創建的中國第一所歌樂舞學校。另外就太液池,當年貴妃就是和玄宗在這裡泛舟的。建議上午9點半——11點半在這裡遊玩,下午去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

位於古都西安大雁塔之側,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 早在歷史上,芙蓉園就是久負盛名的皇家御苑,今天的大唐芙蓉園建於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上,以「走進歷史、感受人文、體驗生活」為背景,展示了大唐盛世的燦爛文明。 園區各景點每天上演各種精彩節目,包括祈天鼓舞、「教坊樂舞」宮廷演出、「艷影霓裳」服飾表演、少林武術表演、舞獅、高蹺、雜技等。每晚上演的全球最大水幕電影,集音樂噴泉、激光、火焰、水雷、水霧為一體,帶給遊客震撼的立體感覺。 全園景觀分為十二個文化主題區域,從帝王、詩歌、民間、飲食、女性、茶文化、宗教、科技、外交、科舉、歌舞、大門特色等方面全方位再現了大唐盛世的燦爛文明。園中亭台樓閣、雕樑畫棟,包括有紫雲樓、仕女館、御宴宮、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杏園、陸羽茶社、唐市等眾多景點。

全園景觀分為十二個文化主題區域,從帝王、詩歌、民間、飲食、女性、茶文化、宗教、科技、外交、科舉、歌舞、大門特色等方面全方位再現了大唐盛世的燦爛文明。園中亭台樓閣、雕樑畫棟,包括有紫雲樓、仕女館、御宴宮、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杏園、陸羽茶社、唐市等眾多景點。 園區各景點每天上演各種精彩節目,包括祈天鼓舞、"教坊樂舞"宮廷演出、"艷影霓裳"服飾表演、少林武術表演、舞獅、高蹺、雜技等。

歷史沿革

早在歷史上,芙蓉園就是久負盛名的皇家御苑,隋文帝開皇3年(公元583年),就於此修建了"芙蓉園"。現今的大唐芙蓉園建於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上,總建築面積近10萬平米,亭、台、樓、閣、榭、橋、廊,一應俱全。

秦時,在此開闢了皇家禁苑-------宜春苑並建有著名的離宮-----宜春下苑。到了隋朝大興城倚曲江而建,隋文帝猜忌多疑又迷信風水,大興城東南高西北低,風水傾向東南,後宮設於北側中部,在地勢上總也無法壓過東南,有人提出應該採取"厭勝"的方法進行破除。如把曲江挖成深池,並隔於城外,圈佔成皇家禁苑,成為帝王的遊樂之地,這樣就能永保隋朝的王者之氣不受威脅、好在曲江這裡有曲水循環的自然形式,稍加修繕就可成為風景迤儷之所。

開皇3年(公元583年),隋文帝正式遷入新都。隋文帝惡其曲,覺得不吉利,於是命令高穎(隋文帝宰相)為這個皇家園林更換新名。有一天晚上,高穎忽然想起曲江池中的蓮花盛開,異常紅艷,蓮花雅稱芙蓉,遂擬更曲江為"芙蓉園"。經過隋初的一番改造,曲江重新以皇家園林的性質出現在歷史舞台,而且得到了一個新的名稱----芙蓉園。同時它與首都大興城緊密相連,其池下游流入城內,是城東南各坊用水來源之一。

隋煬帝時代,黃袞在曲江池中雕刻各種水飾,臣君做飲曲池之畔享受曲江流飲,把魏晉南北朝的文人曲水流觴故事引入了宮苑之中,給曲江勝跡賦予了一種人文精神,為唐代曲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隋朝芙蓉園的基礎上,唐代擴大了曲江園林的建設規模和文化內涵,除在芙蓉園總修紫雲樓、彩霞亭、涼堂與蓬萊山之外,又開鑿了大型水利工程黃渠,以擴大芙蓉池與曲江池水面,這裡成為皇族、僧侶、平民匯聚盛游之地。曲江流飲、杏園關宴、雁塔題名、樂游登高等在中國古代史上膾炙人口的文壇佳話均發生在這裡,唐時的曲江性質大變,成為首都長安城唯一的公共園林,達到了她發展史上最繁榮昌盛的時期,成為唐文化的薈萃地,唐都長安的標誌性區域,也奏響了中國文化的最強音。"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在唐太宗出現貞觀之治後,其後的高宗、睿宗等朝,園林建設在這裡開始有了較大的舉動,奠定了盛唐文化繁榮的基礎。

豌豆提示:十分指得去的地方!園區很大,可以在大明宮遺址之後遊覽,前者是滄桑的歷史遺迹,後者是繁盛的場景再現公園。園區內結合歷史典故將唐代有代表人事都做了展現。依然要在門口取一份地圖,每一個景觀都不要錯過!豌豆去過之後只有一個感觸,恨不能生在盛唐!真的值得萬國來朝!

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誌性建築。

歷史沿革

北魏道武帝時在此建凈覺寺,隋文帝在凈覺寺故址修建無漏寺,後廢。

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長孫氏)祈求冥福,報答慈母恩德,奏請太宗敕建佛寺,賜名"慈恩寺"。寺建成之初,迎請高僧玄奘擔任上座法師,玄奘於此創立了大乘佛教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對真實(相)和絕對真實(性)而得我,又因強調不許有心外獨立之境,亦稱唯識宗。由於創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窺基常住慈恩寺,故又稱慈恩宗) ,此寺遂成中國大乘佛教的聖地。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天竺帶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長安慈恩寺的西塔院建造了一座五層磚塔。和寶雞的法門寺因塔建寺相反,大雁塔是因寺建塔。

唐顯慶元年(656年),唐高宗御書《大慈恩寺碑記》,從此寺名為"大慈恩寺"。大雁塔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玄奘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玄奘法師在慈恩寺主持寺務,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難"希望妥善安置經像舍利為由,擬在慈恩寺正門外造石塔一座,於唐永徽三年(652年)三月附圖表上奏。由於玄奘所規劃浮屠(佛塔)總高三十丈,唐高宗以工程浩大難以成就,又不願法師辛勞為由,恩准朝廷資助在寺西院建五層磚塔。

新建佛塔名雁塔,由於後來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因此慈恩寺塔又被稱為叫作大雁塔,薦福寺塔稱為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最初的大雁塔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磚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層皆存舍利。玄奘法師親自主持建塔,歷時兩年建成。

除了保存從天竺取回的貝多羅樹葉梵文經,大雁塔內還存有舍利子萬餘顆。

四次改建

第一次:

大雁塔最初的建築圖樣是模仿印度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禮佛高塔--佛陀伽耶(大覺塔),共有5層,高60米。後來,唐高宗李治覺得這座印度式樣的建築與長安城的總體建築風格比起來有些不協調,於是進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層。

第二次:

長安年間(701年-704年),朝廷又對大雁塔進行了第三次修建,武則天打破了唐朝佛塔業已形成的陽性奇數層高的慣例,將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數10層。(另一說,武則天和王公貴族捐資在原址上重新建造,新建為七層青磚塔。)

第三次:

五代後唐長興二年(931年),後唐王朝對大雁塔進行了第四次改建,大雁塔再次被恢復到7層。後來西安地區發生了幾次大地震,大雁塔的塔頂震落,塔身震裂。

第四次: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大雁塔第五次修葺,這是一次重大的維修加固工程。在維持了唐代塔體基本造型的基礎上,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塔高64.5米,塔基底邊長25米,佔地2061平方米,這便是如今看到的大雁塔。

歷史常識

玄奘法師遠渡天主取回來的並不是電視劇里演的那樣是紙質版經書喲~

大雁塔保存的文物中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要數貝葉經,即刻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經卷。由於古印度沒有紙張,書寫常以貝葉代之,玄奘沿著絲綢古道取回的657部真經均為貝葉經。大雁塔四層塔室內就供奉著兩片長約40厘米、寬約7厘米的貝葉經,上面刻寫著密密麻麻的梵文,據說現全世界認識該文字的學者不足10位,非常罕見。

豌豆提示:大雁塔是無論如何都要爬的!大慈恩寺也是無論如何都要參觀的!小雁塔就沒必要去了,這就沒什麼說的啦~建議是去玩陝西歷史博物館就來參觀大雁塔,晚飯就在附近吃,吃好了就在大唐不夜城溜達~還有就是照相就千萬不要把人照在塔下或者塔前,站在旁邊照就好。雖是迷信,但是估計也沒人願意當「河妖」吧~

華清宮

參觀華清宮之前,是不是得先背一遍《長恨歌》呢?

其實啊,在華清宮這裡洗澡的可不止玄宗與貴妃,早在周朝時期驪山腳下這股溫泉就被世人所喜愛,唐太宗的「黃湯賜浴」遺址就在華清宮,慈溪攜光緒皇帝出逃也曾在此沐浴,蔣介石住過的五間廳、西安事變里著名的捉蔣亭(兵諫亭)也在這裡,新中國成立後周總理曾沐浴過的浴池現在也對外開放了!而著名的藍田美玉就是經這溫泉浸泡千年而形成的世界上唯一的軟玉,也是暖玉,顏色也不拘於黃綠白,而是具有墨綠色(墨玉)、黃色(黃龍玉)、粉色(芙蓉玉)等諸多顏色。藍田玉也是具有醫用保健作用的一種玉,但是!但是可但是,詩中藍田玉暖日生煙的寶玉已經不復存在了,現在賣的玉石均是近一百年之間開採的,水頭不夠好,所以賣的十分便宜。如果就是喜歡粉色的芙蓉玉到是可以買一個通透的來帶,玉是真的,只是沒有古書中寫的那麼好罷了!

唐華清宮,後也稱"華清池",包括原驪山國家森林公園,與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並稱為中國四大皇家園林。華清宮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別宮,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南依驪山,北面渭水,與"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相鄰。因其亘古不變的溫泉資源、烽火戲諸侯的歷史典故、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西安事變"發生地而享譽海內外,成為中國唐宮文化旅遊標誌性景區。中國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在華清宮精彩上演。所以,到陝西西安旅遊,有"六看",即兵馬俑、華清宮、鐘樓、城牆、大雁塔、舞劇《長恨歌》。

主要景點

華清宮內集中著唐御湯遺址博物館、西安事變舊址--五間廳、九龍湖與芙蓉湖風景區、唐梨園遺址博物館等文化區和飛霜殿、萬壽殿、長生殿、環園和禹王殿等標誌性建築群。驪山海拔1302米,老母殿、老君殿、烽火台、兵諫亭、石瓮寺、遇仙橋等景點星羅棋布,"驪山晚照"是著名的"關中八景"之一。

小常識:太宗沐浴的星辰湯入水口又寬又扁,是為在進水時使水流速度加快,因而沐浴時有類似衝浪的感覺~

太宗沐浴後熱水直接流入旁邊的屋子裡,屋子裡盤著類似地熱一樣的水槽,起到加熱屋內溫度作用,因此太宗更衣時不會冷。接下來這些水會繼續流入隔壁的屋子,這個屋子是大臣用來沐浴的,這就是「黃湯賜浴」的由來,在當時這樣的賞賜被是為十分高等級的賞賜。

大臣沐浴的池底有幾個圓坑,是用來蹭腳的,類似磨腳石的功效。

豌豆提示:園區分為遺址部分和園林部分,遺址部分建議僱傭講解,園林部分自己參觀遊覽拍照就可以啦~還是要進門取地圖喲~

市內乘坐公交華清池和兵馬俑在一趟線上,先參觀哪一個都可以!

乾陵

乾陵,位於陝西咸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陝西關中地區唐十八陵之一。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裡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乾陵修建於公元684年,經過23年的時間,工程才基本完工。氣勢雄偉壯觀。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 勘探表明:內城總面積240萬平方米。城牆四面,南有朱雀門,北有玄武門,東有青龍門,西有白虎門。 在南門外有為高宗皇帝和武則天歌功頌德的《述聖記碑》和《無字碑》二通以及參加高宗葬禮的中國少數民族首領和友好國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 乾陵本是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陵號乾陵。實際上是一帝、一後的合葬墓。自郭沫若以來,現代人認為這是二帝合葬墓,但這並不符合古代(包括唐朝人)的觀點。因為神龍政變之後,武則天被迫將大唐江山歸還給李氏皇族。為了死後能有棲身之所,武則天自己宣布廢去自己的帝號,請求她的兒子(唐中宗李顯)將自己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附葬於唐高宗的乾陵。唐中宗答應了母親的這個請求。所以在禮制上乾陵仍然屬於一帝、一後的合葬墓。 乾陵特別引人注目的就是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分布著兩組石人群像,整齊恭敬地排列於陵前。西側32尊,東側29尊,共61尊。這些石人殘像高在米至米之間,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們習慣上把這些石像稱之為「蕃像」、「賓王像」,也稱「六十一蕃臣像」。這些與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著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也有翻領紫袖的。但他們都雙雙並立,兩手前拱,姿態極為謙恭,彷彿在這裡列隊恭迎皇帝的到來。 在朱雀門外的司馬道東側,聳立著聞名於世的武則天無字碑。武則天精心設計並樹立的這塊無字碑,在整個乾陵陵園的石雕中,不僅因處於顯著位置而引人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藝術,獨特的丰姿韻味,以及種種富於傳奇色彩的傳說故事而倍受青睞,名播八方。 無字碑上為何無字,民間出現了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用以誇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第二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第三種說法認為,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

文物遺存

述聖紀碑

位於司馬道西側,與無字碑相對,是武則天親撰、其子唐中宗李顯書丹,是為唐高宗歌功頌德的一通功德碑,北距西闕8.65米。述聖紀碑記述高宗文治武功,開帝王陵前立功德碑之先例。在乾陵之前,帝王的陵墓不樹碑,墓內也不放墓志銘,乾陵突破了這一慣例,因此述聖紀碑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

述聖紀碑為方形,高7.53米,每邊寬1.86米,重約89.6噸。碑頂為廡殿式建築,檐角刻有4個護法力士。檐雕斗拱中間為五節碑身,由五塊完整的青石榫卯相接而成。下為碑座,亦用榫卯相接。碑座刻有獬豸和海石榴紋。全碑由頂、身、座七部分構成,碑首象徵太陽,碑座象徵月亮,中間五節象徵金、木、水、火、土五行。古人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日、月、金、木、水、火、土"這七個部分所組成,所以,述聖紀碑又有"七節碑"之稱。七節取"七曜"之意,故立七節碑也就是寓意高宗皇帝的文治武功如日、月、星、辰一樣普照天下,光照千秋 。述聖紀碑全文鐫刻在碑的正陽面,碑身五節除第一塊和四塊無字外,其餘三塊的正面及東西兩側均刻有字。碑文為駢體,共計46行,5600餘字,皆楷書。由於千年風雨侵蝕,加之人為破壞,現僅存文字1600餘字。據資料記載碑文刻好後,每個字的凹槽處都填有金屑,遠遠望去金光閃閃,故又稱"金子碑"。初建有碑亭,碑亭建築基址呈方形,南北18.80米,東西18.85米,現碑亭早已不存。

無字碑

在朱雀門外的司馬道東側,聳立著聞名於世的無字碑,通身取材於一塊完整的巨石,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總重量98.8噸,給人以凝重厚實,渾然一體的美感。碑額未題碑名,碑額陽面正中一條螭龍,左右側各四條,共有九條螭龍,故亦稱"九龍碑"。碑的兩側有升龍圖,各有一條線刻而成騰空飛舞的巨龍,栩栩如生。碑座陽面還有線刻的獅馬圖(或稱獅馬相鬥圖),長2.14米,寬0.66米。其馬屈蹄俯首,雄獅則昂首怒目。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細流暢。

無字碑北靠東闕,南依翁仲,西與述聖紀碑相對,巍峨壯觀,雕刻精美,為歷代群碑之冠。

宋金以後,開始有遊人題字於碑,使無字碑成為有字碑。再曆元、明、清各代,碑上逐漸鐫刻了許多文字,不僅在內容上自然形成了評價武則天的"碑文",而且在書法上真、草、隸、篆、行五體皆備,或許這正符合了武則天當初立碑的本意。其中1135年《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保存比較完整,以女真文字刻寫,旁邊有漢字譯文。女真文字現已絕跡,因此,碑上的文字成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石雕石刻

從梁山南二峰的天然雙闕起,往北依次對稱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對高達8米有餘的八稜柱石華表,這是帝王陵墓的標誌,其造型昭示著生命長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對人類生殖行為的崇拜。接著是一對昂首挺胸、渾圓壯觀的石刻翼馬,馬身兩翼雕以捲雲紋,似有騰飛之勢。翼馬之北是1對優美的高浮雕鴕鳥,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的象徵。緊接鴕鳥的是5對配有馭手的石仗馬和10對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稱直閣將軍)。

陵園內城的四門之外,還蹲踞著4對8尊高大雄偉的石獅,以朱雀門外的最為雄偉。這對石獅昂首挺胸,巨頭披鬃,瞋目闊口,兩足前伸,身軀後蹲,凜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獅於陵前,增加了陵園的神聖和威嚴氣勢。

乾陵引人注目之處,還有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分布著的兩組石人群像。石人群像整齊恭敬地排列於陵前,西側32尊,東側29尊,共61尊。這些石人是當時唐王朝屬下的少數民族官員和鄰國王子、使節,唐高宗入葬時前往參加葬禮,武則天為炫揚大唐威勢,將他們雕像立於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國別、官職和姓名,今字跡可辨認者有"木俱罕國王斯陀勒"、"盛于闐王尉遲璥"、"吐火羅王子持羯達犍"、"默啜使移力貪汗達干"、"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

這些石人殘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習慣上把這些石像稱之為"蕃像"、"賓王像",也稱"六十一蕃臣像"。這些與真人大小相仿的石人,穿著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也有翻領紫袖。但他們都雙雙並立,兩手前拱,姿態極為謙恭,彷彿在這裡列隊恭迎皇帝的到來,但這些石像都沒有腦袋。

考古學家對此進行了分析,發現可能是自然災害給這些石像帶來了災難。通過大量資料證明,在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1月23日,陝西華縣一帶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震級高達8-11級。由於地震發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萬人死於這場地震中。而乾陵距華縣只有100多公里,同樣屬於震中地帶,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據專家們推斷,這場地震才是造成這61座石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石像的材質不是很結實,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損的時候,頭部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研究人員推斷,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毀於那場大地震中,還有一部分是毀於明末清初的戰爭中。

陪葬墓

乾陵陪葬墓共計17座。計有太子墓二(章懷太子李賢、懿德太子李重潤),王墓三(澤王李上金、許王李素節、彬王李守禮),公主墓四(義陽公主、新都公主、安興公主、永泰公主),大臣墓(王及善、薛元超、楊再思、劉審禮、豆盧欽望、劉仁軌、李謹行、高侃、蘇定方、薛仁貴)。

1960-1971年已先後發掘了永泰公主、章懷太子、懿德太子、中書令薛元超、燕國公李謹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貴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絢爛多彩的墓室壁畫,堪稱中國古代瑰麗奇絕的藝術畫廊,《馬球圖》、《客使圖》、《觀鳥捕蟬圖》、《出獵圖》、《儀仗圖》等壁畫,不僅對研究唐代繪畫,而且對研究唐代建築、服飾、風俗習慣、體育活動、宮廷生活、外事往來等具有重要價值。

豌豆提示:乾陵由於距離市區較遠,時間充裕情況下可以報當地的一日游團進行遊覽,陪葬墓大多開挖,可以深入墓室進行遊覽。園區內有關中姓氏所,可以查看自己姓氏圖騰及起源,也可以購買竹簡等紀念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斯文未遂 的精彩文章:

大風颯颯合六國——秦咸陽

TAG:斯文未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