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命里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

生命里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

前一天晚上將近十二點,朋友發來她正在讀的一本書的照片,讀的是蔣勛的《孤獨六講》。巧的是,我這兩天也在看安逸寫的《孤獨是一座島》,都是講孤獨。

生命里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里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

——《孤獨六講》

她說:「也許有些人可能天生就適合獨自一個人的,這也許不是孤獨,是一個天性,就好像英文里的lonely和alone。往往獨處才能給予力量,一切社交都是在輸出能量,這也是內向者的典型特徵。」

我回:」有時候我也有這種感覺。「

關於內向者或外向者,想必已經無數的文章解讀過千千萬萬遍了吧。時不時就能在網上看到《內向者的XX個特徵》、《外向的人更容易成功》之類的文章,剛開始看這些文章時,還挺激動,將自己的性格各種對號,各種配對。

看多了,也麻木了。

別人總結的再多,最了解自己的還是自己,能解讀自己的,還是自己,能解脫自己的,也還是自己。

關於孤獨,關於內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

像朋友所說」也許有些人可能天生就適合獨自一個人的,這也許不是孤獨,是一個天性。往往獨處才能給予力量,一切社交都是在輸出能量,這也是內向者的典型特徵。」

像《孤獨是一座島》中所言,「人是生而孤單的動物。再孤僻的人,都需要同類的陪伴。」

或許,我們時而害怕孤獨,時而需要孤獨。我們對孤獨其實是有需求的,對陪伴也是有需求的。只是更多的時候,人們將孤獨當成了一種心理的負擔,當成了一種被人遺忘的痛苦。《孤獨六講》中所講的「生命里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里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不無道理,若是能自我補充能量,學會與自己相處,而不是通過外界、通過與他人的對話、玩鬧給予自己某些能量,我們孤獨的時候並不孤獨。

孤獨,其實就是一個階段性的自我需求,是一個階段性的自我排解,也是一個階段性的負擔吧。

孤獨是一種福氣,怕孤獨的人就會寂寞,愈是不想處於孤獨的狀態,愈是去碰觸人然後放棄,反而會錯失兩千年來你尋尋覓覓的另一半。有時候我會站在忠孝東路邊,看著人來人往,覺得城市比沙漠還要荒涼,每個人都靠得那麼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與孤獨處在一種完全對立的位置,那是寂寞。

——蔣勛《孤獨六講》

新到一座城市工作、生活,也曾因孤獨而獨自去壓馬路,沒有同伴,只有耳機里的音樂、下班時期擁堵的馬路、傍晚的路燈,以及那個看了一遍遍也記不住站名的公交牌。

那時,孤獨是什麼?是不斷想擺脫的小怪獸,粘人的跟著自己的小怪獸。走過十字路口,走過已經荒廢的舊鐵軌,看見鐵軌的另一端,一個矮小的、黑黑的身影向前蠕動著,是一個老人,一個老奶奶。就這側頭一望,忽得就想起了家人,想起了媽媽,」人總是在孤獨時思念自己的親人,而對親人的思念,又會將孤獨放大到極致。「這真是惱人的小怪獸。

這時的孤獨,便是思緒的放縱與自我整理階段吧。

不可否認,便是這些孤獨的時刻,給予了思緒亂飛的時間與空間,讓思緒從深深的低谷,慢慢往上爬,爬到某一個高度,內心的混亂便自我治癒了。這時,才是自己和被自己當作負擔的」孤獨「進行了階段性的和解。

我不知道別人是否也有同樣的經歷,這便是我對孤獨的體會之一。

但並不是說,孤獨就必須只能自我消解、自我和解。有人喜歡傾訴孤獨,有人喜歡內化孤獨,有人喜歡通過熱鬧的小聚排解孤獨。不管孤獨於你是需求,還是負擔,也只有你,才能用一種合適自己的方式去與孤獨進行對話。我說的是適合的方式,而不是正確的方式。

我認為,並沒有絕對正確的、唯一的解決孤獨的方式,只有適合自己的方式。如劉若英的《我敢在你懷裡孤獨》,如安逸的《孤獨是一座島》,如保羅·奧斯特的《孤獨者及其所創造的》,如蔣勛的《孤獨六講》……對於孤獨的解讀,他們都有自己的體會,而這些體會也是從他們的經歷、他們的閱歷中所得。

不斷的體驗吧,不斷地總結吧,忠實地與自己對話吧。

也許你會愛上孤獨,也許你會更不喜歡孤獨。誰知道呢。

共勉。

一碗梨花白

生活總要留下點印跡,比如一碗梨花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碗梨花白 的精彩文章:

TAG:一碗梨花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