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29-1933,德國絕望的時候,希特勒迎來了人生轉機

1929-1933,德國絕望的時候,希特勒迎來了人生轉機

原標題:1929-1933,德國絕望的時候,希特勒迎來了人生轉機



本文系時拾史事原創獨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搬運

周四專欄|德國史 歡迎轉發朋友圈


音頻版


正文:


1929年——1933年。

那是一段令西方世界不堪回首的痛苦時光,不是因為無法預知的天災,卻比天災更捉摸不透而讓人們不寒而慄;也不是因為硝煙瀰漫的戰爭,卻比戰爭更加殘酷、一眨眼的功夫便席捲了整個世界而讓人不知所措。如今回想起來,那是資本主義世界高度繁榮之後爆發的第一場經濟危機,人們彷彿在一夜之間從虛榮浮華的天堂跌入到破產失業的恐慌和無奈中,其他國家也是這樣,無一倖免。


而對於當時的德國來說,這無異於風雨之後彩虹還沒消失便又是一記晴天霹靂,第一次世界大戰給德意志帶來的重創剛剛開始癒合,當時的領導人施特萊斯曼為了這一番來之不易的「大病初癒」鞠躬盡瘁,幾乎是奉獻了自己的全部力量為魏瑪共和國續命,在他的努力下,德國終於擺脫了低等戰敗國的恥辱頭銜,躋身國聯回到世界大國的行列中去,而大名鼎鼎的洛迦諾公約也是這位出色的外交專家作為創始人之一的成果。


洛迦諾公約(Locarno Treaties),又稱為羅加諾公約,是1925年10月16日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七國代表在瑞士洛迦諾舉行的會議上通過的8個文件的總稱。協議在該年10月5日至10月16日簽署,並在12月1日於倫敦獲得確認。一戰中的歐洲協約國與中歐及東歐新興國家嘗試確認戰後領土界線,並爭取與戰敗的德國恢復正常關係。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那筆讓法國牽腸掛肚、企圖以此將德國打入萬劫不復的戰爭賠款,也通過施特萊斯曼斡旋、談判促成的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變成了能讓德國人民從容應付的普通壓力。失業率一直在下跌,德國慢慢從之前的深淵之中恢復過來,人們臉上又開始浮現出健康、明快的顏色,外患和內憂似乎正在德意志多災多難的土地上消散。施特萊斯曼為這個扶不上牆的共和國貢獻了一生,終於在1929年積勞成疾逝世,不知是冥冥註定還是時間就這麼巧合,他的去世是不幸的但也是幸運的,因為他最終並沒有親眼目睹接下來這四年德國將遭遇怎樣的劫難,他曾努力締造的新形勢是怎樣在經濟危機的恐慌之下不堪一擊。一切都在他去世之後不到一個月之內,迅速崩潰。

施特萊斯曼



經濟史繞不過去的一個重要而可怕的日子,1929年10月24日,美國華爾街股票市場突然崩潰了,這件事對德國的影響相當巨大,還記得我們上次講到過的嗎?


德國暫時的繁榮都是依靠在美國借來的外債,這下美國方面的借債一旦斷流,舊債到期時德國將面臨難以承受的負擔。而接踵而至的是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危機,蕭條的經濟狀況意味著德國賴以生存的對外貿易將會隨之崩坍,沒有源頭活水,這便是一場可怕的死循環。工業在經濟危機中一夜回到解放前,大家還沒從幾年前的噩夢中回過神來,新的失業、破產、飢餓便又在成千上萬德國工人的絕望中擴散開來,德國人是困惑的,如果說上一場劫難是源於戰爭的戰敗,那麼這一次突如其來的打擊又是因為什麼呢?事實上,當時整個世界都是困惑的,資本主義的制度被鼓吹為完美,以美國人為首都痴信一個天堂般的時代到來,富裕和浮華的路上,所有人似乎都在貧困絕望中陷入無窮無盡的焦慮。


除了一個人,嗯。你知道是誰吧。

希特勒當時就在等待這樣一個機會,他曾經公然在納粹黨的報紙上說到,「我一生中從來沒有像這些日子這麼舒坦,心裡這麼滿意過」。


倒不是說他盼著德國的國難,而是只有發生點引起大規模動蕩事情,才能讓人們覺得現在這個政府是不可依靠的,從而期待新的、有能力給他們幸福的領袖。希特勒明白,這個機會早晚會來的,雖然對於經濟並不感興趣的他沒預料到會是經濟大危機給他提供捲土重來的平台,但是沒關係,怎樣都可以,只要多災多難的德國人民再也不相信魏瑪政府就好啦。這一場德國、甚至世界的劫難,註定將要成為希特勒勃勃野心燃燒的鼓風機。


這一次,希特勒吸取了啤酒館暴動失敗的經驗,他不再靠著革命奪取政權,在那個講究民主和選舉的魏瑪共和國,他便要用符合憲法的方式獲得人民的支持,畢竟他的競爭對手已經用糟糕的表現給他提供了很不錯的環境。然而這並不代表希特勒是打算支持民主和共和國的,他只是打算利用現有的制度得到自己想要的地位之後,慢慢進行他的「革命」,畢竟到時候改造起來可就要比現在方便多了。


1930年之後,德國總理是天主教中央黨議會領袖勃魯寧。據說這個人本來是個具有民主思想、大公無私的人,但是……怎麼說呢,一半是時運不濟,一半是水平不精,他不僅沒有達到自己努力拯救共和國的目的,反而給希特勒做了嫁衣。事情是這樣的,因為勃魯寧在實施財政計劃的時候一部分措施沒有被議會批准,所以他去請求總統興登堡運用緊急權力(憲法允許)批准他的法令,而議會也不是吃素的,馬上通過了要求撤銷這條總統批准的決議——我們應該經常聽說的國外議會「噁心人」的方式,這就凸顯了走民主的弊端,低效,然而彼時的德國需要的是一個能夠迅速採取有力措施的政府,所以這條路走不通,失敗了。

當然,我不是「肝腦塗地地崇拜專制」(來自熱心讀者善意的評價),筠蛋的主角是德國,所以一向根據德國的情況就事論事,事實上,制度沒有對錯,重要的是,是否天時地利人和,對於德國來說,習慣了專制的第二帝國突然在戰後崩潰,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沒錯,在史學理論研究領域德國道路不算是「西方」)就像一個人早餐吃慣了米粥忽然換成牛奶會拉肚子一樣,你並不能說哪種食品是有問題的,也不能確定在這個人漫長的一生不同的階段哪種食品會對他身體更好,亦或是怎樣搭配能達到最佳效果——這需要實踐來說明。同樣道理,魏瑪共和國這種「舶來品」的國家形式,德國是沒法在短時期適應的,這導致了魏瑪共和國這個四不像苟延殘喘了一小段時間便被希特勒的專製取而代之,因為這種換在其他某個國家也許會被當成瘋子的獨裁者,德國人就是買賬啊!當時的德國人歡迎希特勒。



就這樣,繼續上面的故事,勃魯寧和議會僵持不下,自然就崩了,於是勃魯寧要求總統解散國會,進行重新選舉。這下簡直是希特勒的神助攻!重新選舉並不意味著勃魯寧就能爭取到更多的支持,相反,擅長籠絡人心的納粹黨更受歡迎。無數失業的人等待一個糊口的機會,而希特勒穩穩地抓住了大多數人的心理,靠著一張魔力的嘴向廣大的德國人許下他們最夢寐以求的承諾,對當局深感失望的小人物被希特勒比邪教還有磁性的講話吸引到納粹黨的周圍,到了新的選舉結果揭曉的時候,連希特勒這個一貫自大的領袖都沒想到他的納粹黨獲得了上次八倍的選票,意味著得到的議席從十二個增加到了一百零七個,他們從最小的一個黨派變成了德國議會的第二大黨!


希特勒靠著「合法的手段」走上政壇的步伐越來越近,下一步,他就要和興登堡競爭總統了!(注意是總統)結果會怎麼樣呢?下周四我們再見!


——打賞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1929——1933,德國的絕望,希特勒的新生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