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凱普康華文講堂299】文字"五行」解說

【凱普康華文講堂299】文字"五行」解說

原標題:【凱普康華文講堂299】文字"五行」解說



五(wǔ)


數名,四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伍」代):五彩。五官。五穀。五金。五代(中國朝代名,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先後在中原建立政權的時期)。五帝(中國傳說中的五個帝王,通常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五毒(指蠍、蛇、蜈蚣、壁虎、蟾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嶺(指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大庾嶺)。五嶽(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和中嶽嵩山,是中國歷史上五大名山)。五臟(指心、肝、脾、肺、腎)。


中國古代樂譜的記音符號,相當於簡譜「6」。

【形】(五,會意。從二,從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錯。本義:交午,縱橫交錯)


五,陰陽在天地之間交午也。——《說文》


葛屨五兩。——《詩·齊風·南山》


羔羊之皮,素絲五紽。——《詩·召南·羔羊》


數。


四加一的和。


五,數也。——《廣韻》


五載一巡守。——《書·舜典》


五戰於秦。——宋·蘇洵《六國論》


【名】

古代軍隊編製單位,五人為伍。


入行間之治連以五。——《商君書》


偶;相類。


妻與後子死者,五皆喪之三年。——《墨子》


工尺譜中的音名之一,表示音階上的一級。


五行。


五,五行也。——《說文》。段玉裁註:「水火木金土,相剋相生,陰陽交午也。」


「伍」。古軍隊編製,五人為伍;行列。


行間之治,連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商君書·畫策》


孟賁過於河,先其五。——《呂氏春秋·必己》

指五帝。如:五三(五帝三王)


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昴五。如:五佐(謂佐天行德的五星);五緯(金、木、水、火、土五星)



行(xíng、háng、hàng、héng)


走:行走。步行。旅行。行蹤。行百里者半九十。行雲流水(喻自然不拘泥)。行遠自邇。


出外時用的:行裝。行篋。行李。


流通,傳遞:行銷。風行一時。


從事:進行。


流動性的,臨時性的:行商。行營。


足以表示品質的舉止行動:行徑。品行。言行。操行。行成於思。

實際地做:行禮。行醫。行文。


可以:不學習不行。


能幹:你真行。


將要:行將畢業。


古代指物質的基本元素:五行(「金」、「木」、「水」、「火」、「土」)。


古詩的一種體裁:長歌行。


漢字字體的一種:行書。


【動】(會意。從彳,從亍。本義:走路,行走)


行,人之步趨也。——《說文》


中行獨復。——《易·復》

天子以四海為家,故謂所居為行在所。——蔡邕《獨斷》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


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莊子·逍遙遊》


出遊;出行;出動。


坐席行衣,分為七覆,煙火魚鳥,置作五衡。——唐·李商隱《謝何南公和詩啟》


〖車船〗行駛。


湯湯川流,中有行舟。——三國魏·曹丕《善哉行》


運行。


天行有常。——《荀子·天論》


日月之行。——《呂氏春秋·察今》

言圍棋下子。如:行門(圍棋法,隔一路下子叫行門);行棋(下棋)


流動,流通。


背夏首以窘逝兮,沂行川而永嘆。——晉·陸雲《九愍·修身》


流行;流傳。


殘賊公行。——漢·賈誼《論積貯疏》


迄今盛行。——蔡元培《圖畫》


斟酒。如:行酒(依次斟酒);行觴(行爵。猶行酒。謂依次敬酒)


做;從事某種活動。


行劫縛者(干擄人搶東西的)。——唐·柳宗元《童區寄傳》


自行搜覓。——《聊齋志異·促織》

實施。


行刑不疚。——《國語·晉語》


所行者忠信。——歐陽修《朋黨論》


使用;行使。如:行纏(裹腿布);行儀(禮儀活動)


巡視。如:行駕(赴外巡行);行屯(巡查駐軍)


賞賜;給予。如:行田(賦田,授田);行爵(賜爵)


將,將要。如:行危(處在危險境地);行至(等到);行當(即將;將要)


向下籤發公文、命令。如:行下(行文下達);行召(行文徵召)


離開。


為吾子之將行也。——《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遞送。如:行歌(對歌;對唱);行庖(指所傳送的食品);行菜(端送菜肴;亦指端送菜肴的人)


【名】


路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道理,事物的發展規律。


下有直言,臣之行也。——《國語》


天之行也。——漢·賈誼《論積貯疏》


行書。如:行分(分書而稍帶行書體勢的書體);行法(言書法中行書的字法筆勢);行楷(近似行書的楷書)


佛教語。戒行,指學佛學道的人遵守戒律刻苦修道的行為。如:行持(持戒修行);行心(修養心性)


指五行。如:行次(五行的位次。封建統治者迷信陰陽家言,以為王者受命於天,以五行之德為運,水火木金土各有定位,並以五行生剋來附會歷代王朝的興衰)

行為。


行為遲。——《莊子·養生主》


此行所負之責。——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行拂亂其所為——《孟子·告子下》


品行。


宣其德行。——《國語·晉語》


吾子行厚。——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行為士先者。——明·張溥《五人墓碑記》


行蹤,事迹。如:行述(謂生平概略、履歷;亦指行狀);行跡(事迹)


行裝。如:行李(白銀的隱語);行仗(演武用的器械等物);行頭(戲曲演員演出時用的服裝道具)


臨時。如:行帳(高級將領在外的駐所);行窩(可以小住的安適之所)


【副】


又,也,再。如:行看(復看,又看);行復(且又)


正;方。如:行當(正應);行說(方言。剛說)


即將…。


行略定秦地。——《史記·項羽本紀》


行與卿等訣別。——《新編五代史平話》



五行是中國自古以來道學的一種系統觀,廣泛地用於中醫學、堪輿、命理、相術和占卜等方面。五行的意義包涵借著陰陽演變過程的五種基本動態:水(代表潤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斂)、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中國古代哲學家用五行理論來說明世界萬物的形成及其相互關係。它強調整體概念,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係。陰陽是古代的對立統一學說,五行是原始的普通系統論。



五行學說最早出現在黃老、道家學說中,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係。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物質組成學說,與西方古代的地、水、火、風四元素學說類似,是集哲學、占卜算命、曆法、中醫學、社會學等諸多學於一身的理論。


五行系指古人把宇宙萬物劃分為五種性質的事物,也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並叫它們為"五行"。早見《尚書·洪範》記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彎曲,舒張),金曰從革(成分緻密,善分割),土爰稼穡(意指播種收穫)。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裡不但將宇宙萬物進行了分類,而且對每類的性質與特徵都做了界定。後人根據對五行的認識,又創造了五行相生相剋理論,這個理論主要體現在"五行生剋"定律上面。


相生,是指兩類屬性不同的事物之間存在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關係;具體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則與相生相反,是指兩類不同屬五行性事物間之關係是相互克制的;具體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認為宇宙萬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要素的運行(運動)和循環生克變化所構成,常視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


蔡墨早在春秋時期便提出了屬性論五行相勝(克)相生的思想,以木、火、土、金、水為序,是循環數了,且已把勝(克)、生的次序固定下來,形成了事物之間矛盾、統一的模式,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以及整體把握的思想。因為就在這個時期,《內經》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五帝》篇中記載:「……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


「五行」一詞,最早出現在《尚書》的《甘誓》與《洪範》中,在《甘誓》中是指「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洪範》中則指出「鯀陻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它提出了為人們所用的以水為首的五材排列次序,以及五材的性質和作用,但是它沒有觸及「五行」之間的內在聯繫。



五行學說的形成可能有多條思路背景,其一,五帝堯舜時期羲和就開始了術數五行實踐,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已有考證;其二是源於商代後期以來方位觀念的術數化,甲骨文中有很多關於「四方」、「四土」的記載,東、西、南、北、中央的五方觀念在商代後期已經形成。這種方位觀念的術數化約在春秋戰國之際完成,如《墨子·貴義》有時序和方位,如《禮記·曲禮上》「行,前朱鳥(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史記·天官書》有對四季天象方位的觀測做記錄。其三,是來源於西周后期以來逐漸興起的「五材學說」,五行最初源於五材,五材則導源於六府。古代有木、火、土、金、水、谷六府主管事務,周幽王之後撤銷谷府,逐漸形成「五材」。《國語·魯語》《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中均有所記載,春秋時期,五行基本確定,天上有日月星三辰,地上則有五行。



「五行」是關乎自然的呈現與持續運作。所謂「行」,鄭玄注曰:「行者,順天行氣也。」而《尚書》提到的「五行」則具有一定的象徵的意義——「行」。「行」所指稱的無非是一種自然的「運行」,是依循著本身之為呈現所固有的一種規則而持續運動,是一種自然的作為。因此當鯀矱洪水時,帝要震怒,因為這是違反自然規律的作為,天命之降於禹,是因為禹因勢利導以治水,水性基本上就是流,阻流以治,自然破壞水性,壞了自然之性,定會引起天怒,因而也必導致人怨,是以夏啟伐有扈氏,認為所行之討伐是「惟恭行天之罰,左不攻於左,汝不恭命。右不攻於右,汝不恭命……」




編輯:段思蓉


審核:林燕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AIPCOM凱普康之家 的精彩文章:

【凱普康華文講堂287】文字"天文」解說

TAG:CAIPCOM凱普康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