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京中山陵到底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秘密?

南京中山陵到底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秘密?

中山陵全景(資料圖)

前言: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偉大的政治家孫中山先生的陵墓,它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鐘山東峰小茅山的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傍山而築,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層層上升,氣勢宏偉。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鐘山的遺願,靈柩暫停放在北京香山碧雲寺內, 並決定在南京鐘山修建他的陵墓。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 .

中山陵坐北朝南,面積共8萬餘平方米,其中祭堂為仿宮殿式的建築,建有三道拱門,門楣上刻有「民族,民權,民生」橫額。祭堂內放置孫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壁上刻有孫中山先生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日前,有機會到南京參觀了中山陵,現將拍到的一些照片與您分享。

愛牌坊:由廣場踏階而上,迎面是一博愛牌坊。正中有"博愛"兩字。這兩個字是孫先生的手跡,原出自唐韓愈《原道》"博愛之為仁"一語。(要愛天下人,南京也被稱為博愛之都)據說孫先生生前最愛題這兩字送人。孫先生畢生以偉大的博愛精神致力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民族的獨立自由奮鬥不息,可以說"博愛"二字正是對他一生的高度概括和最好的寫照。

牌坊高11米,寬17.3米,四楹三開間,中門橫楣上的石額刻有孫中山手書的「博愛」二個鎏金大字,牌坊因此又名「博愛坊」。牌坊頂端覆蓋藍色琉璃瓦,四根石柱底部為長方形大石座,在柱腳前後夾抱鼓石,牌坊上刻蓮瓣、雲朵和古代建築彩繪式的圖案。

博愛牌坊上方正中有"博愛"兩字,進入 博愛牌坊後便是向前伸展的墓道。

墓道: 牌坊以北的墓道是一條長約480米、寬約40米的緩長坡道,通往中山陵的陵門。墓道有三條平行路面,正中為鋼筋水泥路面,寬約12米,左、右是各寬4.2米柏油路面,車輛可以沿左右車道直達陵門。三條路面之間縱向排列著五對長方形花池,花池內對稱地種植兩排雪松、四排檜柏。

漸漸地一座高大的建築映入眼帘,這就是陵門。

陵門:陵門是中山陵的正門,處於中山陵中軸線正中。陵門坐北朝南,平面為長方形,寬27米,高16.5米,進深8.8米,屋身為由福建花崗石砌成的三間無梁殿式樣,在斗拱、梁、枋等處都有雕刻精美的花紋。陵門為單檐歇山頂,上覆藍色琉璃瓦,南北面各有三道拱門,兩邊的拱門稍小,凸顯出中門的高大。

陵門南面的東西兩側安放了一對高約3米的漢白玉石獅,增添了陵門建築的氣勢。

陵門高踞於20級花崗石台階上,台階下是與墓道相連的一塊能容納一萬多人的水泥大平台。平台兩側的草坪上有十棵修剪成球形的大葉黃楊,還有六株傘狀的千頭松,這些四季常青的植物是對平台周圍景緻的襯托。平台東西兩側還對稱地建有兩座象徵性的點綴建築,為卷棚式硬山頂,頂覆藍色琉璃瓦,東房為衛士室,西房為休息室,室內裝有洗手間設備。

陵門正前面是三拱門,中間平時是不開的,只有孫中山出生11月12日和去世那天3月12日才開的。解放之後,台灣國民黨宋楚瑜和連戰來時都開了中間的門,中門橫額上是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意思是說國家政權不是哪一家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老百姓的天下。這是孫先生畢生奮鬥的理想,也是他所倡導的三民主義的極好註解。

南面的三道門都裝有梅花鏤空仿紫銅的對開門扉,北面則僅有門洞。陵門實際面闊五間,東、西小間常年關閉。

穿過陵門,呈現在眼前的是碑亭。

碑亭:碑亭在陵門後的第二層平台上,建築結構為仿中國古代木結構,用花崗石建造,重檐歇山頂,上覆藍色琉璃瓦。碑亭平面為方形,邊長12.2米,高約17米。碑亭正中豎立著長方形的花崗石墓碑,高9米,寬4米,重數十噸,碑材采自福建。墓碑正面豎刻三行鎏金碑文:「中國國民黨葬 總理孫先生於此 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由譚延闓以顏體書寫。葬事籌備委員會原計劃由汪精衛、胡漢民、吳稚暉分寫墓志銘、傳文和記文,但這些內容一直沒有確定下來。1928年1月7日,葬事籌備委員會認為孫中山的思想和業績不是文字能概括的,因此決定僅書寫碑文。

墓碑頂端刻雲彩、底座刻巨浪,線條簡潔樸素,是呂彥直的設計。墓碑在頂端花紋下方的正反面各刻國民黨黨徽青天白日圖案一枚。碑亭的東、南、西三面,各有拱門一洞,供謁陵者出入。碑亭北側的拱門下設有石欄,只能憑欄仰望祭堂,不能通行。

譚延闓手書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24個餾金顏體大字,(昨天遊人太多,只好把他拍進來了)

在碑亭後往上看,迎面石階層層疊疊。 從博愛牌坊到祭堂,共有石階392級,落差73米。

這些石階全部用蘇州金山花崗石砌成。其中從碑亭到祭堂前平台的石階共290級,分成8段,各段之間設置一個平台。這種台階與平台交錯的設計還形成了頗有特色的視覺效果:向上仰視只見台階,不見平台;向下俯視則只見平台,不見台階。

來到第六層平台兩側可以看見一對大銅鼎,上刻"奉安大典"字樣,是當時上海市政府捐贈的。如果仔細看,會發現在左邊那個鼎下面有兩個洞。這是1937年末日軍攻佔南京,炮彈打穿的。這兩個洞就是當時留下的彈洞,沒有把它修復是為了留給後人看的,勿忘國恥。

第七層平檯布置一對豆綠色石獅,東側為雄獅、西側為雌獅,是福建蔣文子的作品。石獅的口中含著一隻圓球,能自由轉動而不會掉出。雌獅的牙齒在日本佔領期間被損壞,圓球從此失落,雌獅腳下的小獅也被盜走。

繼續向上攀登, 從第七層平台向上攀登30級、42級,54級石階,分別是第八、第九、第十層平台。從第十層平台向上再走過9級石階就是祭堂大門。

終於登上頂台。現在大家往下看,中山陵氣勢宏偉,壯觀,看看台階,只能看到平台看不到台階,這就是中山陵設計非常有特色的地方。

站在最上面的平台向下望:呈現眼前的是錯落有致的平台。

再看看,整個中山陵只有兩種顏色,藍白,是中國傳統的孝色,也是國民黨旗青天白日旗的顏色。

祭堂:祭堂是中山陵最高的建築,位於中茅山頂海拔高度158米的第十層大平台正中。大平台東西寬度162米,南北進深38米,平台入口兩側分設孫科贈送的青石鼎一座。

祭堂坐北朝南,是仿木結構的石造宮殿式建築,長28米,寬22.5米,高26米,重檐歇山頂覆藍色琉璃瓦,檐下築石斗拱飛檐二層,是整個陵園中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祭堂正立面開三座拱門,與重檐頂構成一個寬高比為3:5的矩形,兩邊的堡壘式方屋各佔1/5比例,使正立面形成正方形,是西方古典主義的「三段式」構圖。三座拱門分別安裝鏤空梅花格圖案的紫銅門一對,門楣上方的額枋上從東到西分別為張靜江書寫的「民族」、「民權」、「民生」六個篆書金字,代表孫中山創立的三民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正中的拱門略大,上下重檐之間嵌有直額,上刻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個金字。

祭堂兩側矗立著一對花崗石望柱,高12.6米,下部直徑2米,上部直徑1米,斷面為六邊形,六面都用捲雲紋浮雕裝飾。青石鼎和華表都是福建泉州蔣文子設計製作的。

祭堂地面以雲南產白、黑兩色大理石鋪地。堂內有黑色石柱12根,四根鑲嵌在牆壁內測,代表一年的12個月,春、夏、秋冬4個季節。頂部用彩色馬賽克鑲嵌成青天白日圖案,周圍環繞紅色花紋方格,以符合滿地紅的意象。

堂內的12根石柱,下承大理石柱礎,柱心用鋼筋混凝土澆制,外皮包裹青島產黑色花崗岩。

整個祭堂以黑白藍色為基調,均為中國傳統孝色。祭堂正中是孫中山著長袍馬褂的石刻全身坐像。像高4.6米。這座雕像是當時世界著名的法籍波蘭雕刻家保羅.阿林斯基受孫中山葬事委員會之託,用義大利白石雕刻而成,並於1930年從巴黎運至中山陵的,全部造價150萬法郎。坐像下四面的6幅浮雕是截取了孫先生從事革命活動的6個片斷。它們分別是"如抱赤子"" 出國宣傳""商討革命""國會授印""振聾發聵"和"討袁護國"。

祭堂內,大家可以看見東西兩壁上所刻的孫中山手書《建國大綱》全文。

祭堂正中孫中山全身坐像背後即通向墓室的大門。

這就是墓室的大門。我來的時候沒有開放。

墓室 :經過祭堂可到達墓室。墓門分兩道,第一道是兩扇美國產的紫銅保險門,門上的門釘和銅環上的神獸(椒圖)極富中國傳統特色。門楣上刻"浩氣長存"橫額,取孫中山為黃花崗烈士墓所書手跡。第二道門為獨扇銅門,上刻張靜江所寫"孫中山先生之墓"七個篆字。( 說明 :後面圖片均為資料圖)

墓室大門(資料圖)

墓室大門(資料圖)

墓室是半球形封閉建築,頂呈西式穹隆狀,以馬賽克鑲成國民黨黨徽圖案。正中的圓形大理石壙,四周是1米高的白色大理石欄杆。墓穴上安放著孫先生穿中山裝的大理石卧像,這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孫先生的遺體形象所作。(資料圖)

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卧像,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墓穴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資料圖)

孫先生是南方人,身才不高、只有158厘米,為什麼祭堂內的坐像身著長袍馬褂,而這裡卻改穿中山裝了呢?據悉:原來當年國民黨內左右兩派矛盾尖銳,以蔣介石為首的右派主張塑像穿長袍馬褂;而左派則主張穿中山裝。兩派意見不合,結果各搞各的,就出現了上述情況。( 資料圖)

墓室外觀(資料圖)

墓室外觀(資料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