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蛙是假的,90後空巢青年的「孤單寂寞冷」才是真的

蛙是假的,90後空巢青年的「孤單寂寞冷」才是真的

關鍵時刻,第一時間送達

來源 / 全媒派(ID:quanmeipai)

歡迎下載騰訊新聞客戶端,關注科技頁卡,查看更多科技熱點新聞

這年頭,一個月就能完成找老公、養兒子的人生計劃。

一場「王子變青蛙」的把戲過後,朋友圈的「馭夫秘籍」變成了「曬娃大會」。一款名為《旅行青蛙》的遊戲,讓這隻沉默寡言、熱愛旅行的青蛙成了朋友圈的新寵。李澤言的老婆升級當媽,人手一隻蛙,兢兢業業地割草養家。

《旅行青蛙》緣何大火?蛙兒子說走就走,卻成功激發了空巢老母親洶湧的愛意和牽掛。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就從這隻青蛙入手,為你揭秘空巢青年群體攪動的內容風雲。

空巢青年一覽

內心寂寞,有閑沒錢

什麼是「空巢青年」?

「獨在異鄉為異客」是最精準的概括,這群年輕人離開父母和家鄉,獨自一人在外打拚。租房、單身,快遞只能寄到單位,最擔心的是病倒在出租屋裡無人發現。

根據淘寶發布的《2017年中國空巢青年圖鑑》數據,20-29歲的空巢青年總數超過了5000萬,其中90後佔到了60%以上。按人口基數換算,每6個90後中就有1人獨自漂泊異地。

空巢青年最明顯的屬性是「宅」和「窮」他們步入職場時間不長,且因多分布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生活成本高,可支配的財產並不多。根據淘寶圖鑑數據,8成空巢青年一年中淘寶消費不超過5000元。

而在好奇心研究所發起的「你是如何扮演城市空巢青年」調查中,受訪者將「宅」的屬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工作日會計劃一個完美的現充周末,然後到了周末一個人在家宅兩天。」

「到周日下午了,覺得必須出去走走,去趟商場,哪裡人多往哪扎,商場每層轉一圈,空手回家。」

空巢青年元素表圖片來源:好奇心研究所;製圖:林小妖

窮且宅,總是獨自一人又渴望社交和陪伴。空巢青年們「孤單寂寞冷」的內心,要用什麼來彌補?

孤獨引發的陪伴需求

遊戲、內容和社交

龐大的空巢群體,催生了「陪伴經濟」的風口。從遊戲到內容,再到社交領域,空巢青年的孤獨成了商家最好的原材料。

放置和養成:無處安放的愛意

《旅行青蛙》的走紅出乎意料,但從空巢青年的角度來看,又在情理之中。

這隻蛙從不說話,也不聽主人指揮,背起行囊說走就走,偶爾寄張明信片回家。玩家既不需要氪金,也不需要花費太多精力,全部任務就是空閑時候收割庭院里的三葉草,給蛙買好食物和用品。

聽起來有些無聊,但貼近現實的生活場景、需要被照顧的寵物,都擊中玩家們心裡的柔軟之處。空巢青年們將滿腔的愛意都送給了這隻青蛙,操勞它的起居,生怕蛙兒子累了、餓了、找不到回家的路,在遊戲中也培養出「母子情深」。

這隻冷漠的小青蛙,不再只是虛擬寵物。它被玩家視作叛逆的孩子、未成年的自己,既消解空巢青年們在現實中接收的壓力,又承載著他們無處安放的情感。

在《「喵星人+」時代已來:雲養貓之後,一場深刻的內容革命正在展開》一文中,我們曾介紹同公司的另一款遊戲《貓咪後院》。這款遊戲也屬於放置類,玩家在自家後院放上貓糧和玩具,吸引貓咪來玩。沒有人物、沒有台詞、沒有劇情,吸引鏟屎官的只有一群軟萌貓糰子。

餓了要加飯、無聊了要趕緊遞上玩具,放置類遊戲的玩家們操著養兒子的心,對待這一群青蛙和貓咪。不需要大把的時間,卻憑藉情感牽掛將玩家的心牢牢拴住。

而此前《戀與製作人》的走紅,也驗證了空巢青年的龐大情感需求。紙片人老公們憑藉外表、情話和傑克蘇人設,就能籠絡大批少女心。瘋狂氪金乙女遊戲,不過是少女們宣洩情感的方式之一。

養貓、養蛙、養老公……玩家們在放置類遊戲里放置愛意,在養成類遊戲里養成牽掛。現實里的空巢和孤獨,在遊戲里得到片刻紓解。

內容產品發力

敏銳的內容生產者們迅速捕捉到了空巢青年們的情感空白,文字、視頻、音頻……多種媒體形態齊齊發力,承包了這批敏感脆弱、具備無限潛力的受眾。

「新世相」公眾號的定位就是「陪伴體」。創始人張偉在採訪中曾提到,新世相的目的是「讓更多人意識到自己的困惑、生活狀態,是有人陪著他們的」。引起刷屏的《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就成為「佛系」青年最初的代言人。

在視頻領域,空巢青年的孤獨和表達慾望催生了另外一種視頻形式:視頻博客(Vlog)。Vlog特指那些互動性和記錄性更強的短視頻,拍攝者們以自己的生活為素材,在視頻網站上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

碎碎念式的自說自話,記錄生活里每一個有趣瞬間,Vlog彌補了空巢青年的表達欲,也讓他們在視頻平台上得到更多關注。以B站up主「中國BOY-Hans」為例,他的視頻內容大多是些日常小事,死神辣條、整蠱室友……這些視頻為他吸引了150多萬的粉絲。

音頻產品向來以「情感」為主打牌,在空巢青年群體中也廣受歡迎。夜聽、十點讀書……音頻類節目提供情感撫慰、雞湯治療,配合深夜食用,更有治癒作用。

但與以往的「一對多」音頻節目不同,有平台針對個體,推出「一對一」的陪聊服務。以「綿羊熱線」為例,它號稱是「國內首家睡前陪伴平台」,藉助睡前場景,提供專業主播一對一的語音陪聊和心理諮詢。

陪伴式社交:孤獨里的生意經

不局限在內容生產,陪伴經濟還催生了社交平台的發展。同時,空巢青年們的「宅」屬性也為網路社交提供了更大可能。視頻、音頻、VR技術加持……為了激發空巢青年的社交機遇,社交產品們使出了渾身解數。

音頻產品不止輸出錄播內容,也同時上線語音直播,試圖打造聊天社區。在荔枝FM的語音聊天室中,用戶可以與主播互動連麥,也可以和其他用戶進行評論交流。以KOL主播為核心,以情感、八卦為話題,陪伴式的語音社交彌補空巢青年們的夜生活空白。

在國外,視頻社交方興未艾。Houseparty專註於社群視頻社交,創造線上的生活場所,鼓勵學校或辦公室的團隊在空閑時間視頻聯繫。基於現實關係的團隊成員之間發起視頻邀約,降低了單獨打電話引發的社交焦慮,也為獨居的人提供了更多社交機會。

也有產品專註於陌生人視頻社交。去年12月,Holla收購了Monkey,這兩者都是主打年輕人之間的陌生人視頻社交APP。平台通過標籤為用戶匹配聊天對象,雙方可以通過視頻邀約聊天。這種陌生視頻社交在北美年輕人中大受歡迎,據36氪去年9月的數據,Holla上線一年就累積了千萬級別的用戶,82%是13歲-29歲的青年。

Monkey APP聊天界面

而藉助VR技術,社交產品還能打破時空限制和次元界限,在二次元世界中結交好友。「陪伴星球」APP的定位就是二次元陪伴社交,用戶通過VR眼鏡,即可進入社區,構建自己的二次元身份,與陌生人一起玩遊戲、唱歌、聊天追番。

內容產品百家爭鳴,但現實的孤獨能就此消解嗎?商家做出了一個又一個現象級產品,卻無法解決大城市裡空巢青年的心理危機。

個體危機

邊緣化和「零餘人」

社會原子化的個體危機

個體孤獨、人際疏離、無序互動……現代社會呈現出「原子化」的典型特徵,群體聯結方式以經濟影響力為核心,而非血緣和情感。未能與強勢群體抱團的外圍社會成員,越發碎片化、邊緣化。

空巢青年們就是社會原子化的直接產物。脫離各種共同體,他們以獨立的個體形式存在,人際關係疏離淡漠。儘管技術為他們提供了更廣闊的社交空間,空巢青年群體看起來自由而開放,但相對於抱團的原子來說,他們是已經被孤立的群體。

「多餘」感覺引發焦慮

社會學家鮑曼在《廢棄的生命》一書中指出,「過剩」是現代化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所造成的結果就包括「多餘的人」。

現代社會的普遍法則中,每個人必須自己證明自身存在的交換價值不同於田園牧歌式的鄉土社會,在鋼鐵叢林里,人們失去了相互聯繫的情感紐帶。尚未獲得足夠資本的年輕人們如果不能迅速證明自身的價值,就會被打上「多餘」的標籤。隨之而來的無歸屬感、社會焦慮被直接發泄在個體身上,造就了空巢青年的孤獨晚期。

回到最初的這隻青蛙身上,它又何嘗不是空巢青年的寫照?獨自讀書、寫字,孤身一人走遍天下。養蛙人在它身上看到自己,也從養蛙活動中得到「這隻蛙只能依靠我」的價值歸屬感。

葡萄牙詩人費爾南多·佩索阿說:「鄉村的黎明令我喜歡,而城市的黎明好壞摻雜。一種更大的希望給我帶來微微的苦澀,鄉村的黎明是存在,而城市的黎明是希望。

存在與希望之間,總要追逐更高的理想和期待。但值得欣慰的是,即使旅途孤身一人,也還有人為你收割庭院里的三葉草,也還有明信片可以寄給遠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科技 的精彩文章:

TAG:騰訊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