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雍正到底有沒有篡位,清史專家是這樣講的!

雍正到底有沒有篡位,清史專家是這樣講的!

原標題:雍正到底有沒有篡位,清史專家是這樣講的!


原創投稿請至:historymook@sina.com


說到雍正的即位,更是謎團重重,就算是官方史料也是漏洞百出。


雍正即位之初,很多人都懷疑他得位不正。因為這一結果,不是康熙親口所講,而是隆科多「轉述」的。


據雍正自己回憶:


十一月十三日那一天,父皇派人把我從南郊齋所召回。我到暢春園之前,父皇命七位皇子還有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宣諭說: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即皇帝位。——《大義覺迷錄》


意思是說:皇四子出身貴重,特別像朕,一定擔得了皇位,命接替朕即皇帝位。


據雍正回憶,當時和隆科多一起聽旨的還有七位皇子,寢宮外面還有四位皇子在守候。


我們看一下這11位皇子有誰?


在御前聽旨的七位皇子是:


皇三子:允祉


皇七子:允祐


皇八子:允禩


皇九子:允禟

皇十子:允?


皇十二子:允祹


皇十三子:允祥


在寢宮外守候的四位皇子是:


皇十五子:允禑


皇十六子:允祿


皇十七子:允禮


皇二十子:允禕


等雍正進宮問安,康熙告訴他病情越來越重的原因,胤禛含淚勸慰。


當天夜裡戌時,也就是晚上9點,康熙去世。胤禛哀慟號呼,實不欲生。

這時,隆科多乃述康熙遺詔,胤禛聞之驚慟,昏仆於地。


這是當日的情形,也是與後來官方記載幾乎一致的一個版本。


關於雍正即位之謎,史料記載中的當時傳位之說的確漏洞百出,具體理由如下:


第一,傳位不當面說。康熙凌晨病重,急召在南郊齋所的雍親王進宮,就是清楚自己大病不起。而傳位是天大的事,在胤禛到達之前,康熙已向七位皇子還有隆科多宣布傳位給雍親王,但雍親王進宮後,康熙當時口語便利,頭腦清楚,為什麼不當面向雍正表示付託之意,卻只告訴他病情所以日重的話?


第二,康熙有時間說。胤禛當天中午進宮,隨後又三五次進宮,康熙晚上去世,這說明康熙有充足的時間親口告訴他,自己做出的傳位決定。如果說為了保密,但都已經向七位皇子、隆科多宣布,還有什麼密可保?更何況,此時根本不需要保密,而是要詔告天下,以示大位有屬,才能避免諸皇子兵戈相向。


第三,旁人為何不說?七位皇子、隆科多已經得知傳位給胤禛,為什麼當胤禛到來時,以及在與胤禛共同守候康熙的十個小時里,他們沒有任何反應?他們是沒有時間、機會嗎?顯然不是。


第四,傳位為何死後宣布?既然七位皇子、隆科多已經於胤禛到來前,即十點前聽到傳位諭旨,為什麼不在康熙清醒,乃至彌留之際宣布,這樣也便於胤禛向父皇叩謝隆恩,而偏偏要等到康熙死後才宣布?


總之,從康熙宣布傳位的寅刻,到他去世的戌刻,其間有十六個小時,歷經八個時辰,大寶歸屬早已傳遍宮廷內外,即便以胤禛到達寢宮,到康熙去世算來,也有五個時辰十個小時之久,胤禛絕對不可能在康熙去世之後,由隆科多傳皇帝遺詔,才知道大寶歸己,而且表現出驚駭欲絕的樣子。這與邏輯、情理,特別是康熙做事的一貫風格,都大相背離。


按照學術界的研究,所謂七位皇子與隆科多一起聽旨的情節,是雍正偽造的。


因為雍正親自操刀撰寫的《大義覺迷錄》成書在前,並且家喻戶曉,而《清聖祖實錄》成書在後,後書不能否定前書,所以編寫《實錄》者根據頒發到全國各府州縣的《大義覺迷錄》一書,斟酌情節,編到《實錄》里,但這並不是康熙臨終時的真實情形。

然而,能證明雍正偽造傳位現場的,其實還有一個人!


他就是雍正所說的在寢宮外守候的允禮。允禮是康熙的十七阿哥,出生於康熙三十六年,時年25歲。而證明允禮不在現場的不是別人,正是雍正自己。


康熙去世的當天晚上,十七阿哥允禮在紫禁城大內值班,得悉父皇去世,立即騎馬奔往暢春園。他到西直門大街時,正好遇到警蹕御道的步軍統領隆科多。


兩人相遇,隆科多告訴他,康熙指定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繼承皇位。胤禛即位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允禮聽到後神色乖張,像瘋了一樣,立即調轉馬頭,奔回自己的府邸,既不奔喪,也不在紫禁城迎候父皇的靈柩。



允禮對於父皇去世不感到震驚,而當他聽說四阿哥即位時,好像瘋了一樣。這種反應不是他個人的,而帶有普遍性。


九阿哥允禟向來直爽。得知即位的是胤禛,他突然跑到四阿哥的面前,極其傲慢無禮,對坐箕踞,故意向胤禛示威,表現出根本沒把這個繼承人放在眼裡的樣子。


雍正後來回憶說,「其意大不可測」,如果不是朕鎮定隱忍,肯定會激成事端。同一時間,八阿哥允禩與三阿哥允祉得知胤禛即位後,在院里密語多時,一直到深夜,商量對策。


以上通過雍正所說的康熙去世當天,幾位皇子得知傳位給他的過激反應,不外乎說明兩點:


第一,所有人都感到非常意外;

第二,眾人素知胤禛狡詐嚴刻,他將威脅到自己的性命。


而關於遺詔,也是迷霧重重。


遺詔前後,也曾出現了兩件令人詫異的事,說明這一過程有些「異常」。


第一件發生在頒詔前。禮部上奏宣讀大行皇帝遺詔的程序,雍正審閱後不滿意,說:這個程序里怎麼只有諸王大臣,沒有議及朕?禮部回奏說:遺詔是為了頒行天下,歷代典禮只記載「遺詔」自宮中捧出,沒有記載皇上行禮之處。我們是照章擬議。雍正對此解釋大為不滿,斥責禮部說:「遺詔從乾清宮捧出時,朕豈可安處苫次?應如何行禮之處,總理事務王大臣、禮部,共同議奏。」


雍正還沒即位,大臣就知道他是個特別難侍候的主。雍正即位不久,就把禮部尚書陳元龍,即民間俗稱的「海寧陳閣老」罰去辦理陵寢事務,又找個理由趕回家,一切應該享有的待遇全部取消。接替他的就是後來鼎鼎有名的張廷玉。


王大臣會同禮部破例增加一個環節:遺詔捧出時,皇上在乾清門外,東立西向,大學士奉遺詔由中道出,皇上跪,俟遺詔過,乃起回苫次。


第二件發生在頒布遺詔時。這次頒布的遺詔,只是「清文」,即滿文,而沒有宣讀漢文遺詔。幾乎所有漢大臣,一頭霧水,不知所云。這種做法違背常理,御史楊保等人當即聯名上疏,彈劾鴻臚寺官員:如此重大之事,豈能不宣讀漢文遺詔?雍正出來打圓場,故意往滿漢關係上扯,他說:「楊保等人蔘奏一案,雖非大事,亦有關係。朕今若將此事交部察議,則以後滿漢人員必生互相異視之見。且宣讀清文詔書時,大小臣工既已共聞,即與宣讀漢字詔書無異。有何分別?著將本發還。」


雍正的解釋非常牽強,御史參奏的重點是國家的規制不能亂,哪裡是滿漢關係?而且,文武百官,不要說漢官,就是滿官,也不是都能聽得懂清文。因此,人們有理由懷疑:到底有沒有「遺詔」?這個「遺詔」是康熙傳的,還是雍正造的?


現在發現的「康熙遺詔」共有四份,分別收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和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都是各有一份漢文和一份滿漢合璧文。「康熙遺詔」因為關係雍正即位的合法性,因此每次展出,都在海內外引起巨大轟動。學術界對此分歧也非常大。


在皇八子允禩的兒子弘旺的《皇清通志綱要》中,也明確記載:十三日甲午戌刻,上升遐。亥刻回都。隆科多受遺詔。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康熙晚上去世,夜裡11點回到大內。隆科多承康熙遺詔,是回到皇宮之後的事情。也就是說,康熙去世幾個小時後,才傳遺詔。這也就否定了在暢春園寢宮七皇子與隆科多一同聆聽康熙末命的說法。


由此,多年研究雍正的林乾老師認為,爭論遺詔真偽,已經沒有意義。除非康熙生前已有遺詔,秘藏多年而不示人,臨終時交給大臣等。


現存北京、台北的兩份滿漢合璧遺詔,滿文部分在最關鍵處,即「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部分,殘損得沒有隻字,因此有人認為,這是雍正篡改遺詔的證據。


遺詔有沒有被篡改


儘管康熙死得突然,但他只要一息尚存,就會把接班的問題解決好,否則,真的會出現他擔心的情況:把朕的屍體置於乾清宮,諸皇子兵戈相爭。朝鮮的情報官員,僅在康熙六十一年,就多次向他們的國王密報,康熙因為不立太子,死後兵亂的概率十之八九。


由此,我們不禁要問,康熙即便對自己的身體有信心,但正如他多次對大臣們說的那樣:建儲大事,豈能一日忘耶?


康熙沒有「再活五百年」的想法,他也從不諱言死亡,那麼,他對儲君就沒有任何安排嗎?他一生「心為天下耗其血,神為天下散其形」,他將大清的江山社稷看得比他的生命還重要,怎麼會實現不做任何安排?


此外,還有一點,也值得我們說說,那就是雍正為康熙辦的喪事。


據說,當時康熙去世,雍正為老爸辦了一場史無前例氣派的葬禮,而只為自己辦了最簡單的登基禮,這其中有什麼特別深意?


中國最晚自漢代起,皇帝大喪儀和登基大典,已經有了一套非常固定而「標準」的程式,是喪禮和吉禮的第一宗大事。就拿清朝來說,61年前,順治帝去世,康熙帝即位,也是按照這套儀式進行的。前車後轍,雍正帝只要照此做下去就萬事大吉了。

而雍正有意一高一低,一揚一抑,把喪禮辦成「古今未有」,把登基大典辦得異常草草,並把禮部照例提出的程式,一次又一次給駁了回去。而貫穿這兩件大事始終的,是新皇帝故意表現出來的古代帝王所未曾有的「孝道」,這就難免引起人們種種猜測:莫非這裡藏著什麼玄機?難道是欲蓋彌彰?


雍正也覺得這樣做不合禮儀規矩,除了明令以後的大清皇帝下不為例外,還多次發布上諭,做解釋工作。他擔心八旗人家辦喪事也效仿他「不守規矩」,還專門下諭旨禁止。


那麼,雍正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呢?


第一,表明他是皇考指定的接班人。自康熙去世到安葬,前前後後,舉辦數十場大喪禮,而每一次雍正都在重複一個主題:我雍正是康熙皇帝指定的繼承人,我的「來路」是正的。至於表現出來的「孝道」,都服從這一主題。這更讓人覺得「此地無銀三百兩」。


第二,表明他是合格的接班人。康熙帝生前選擇接班人的重要標準是「誠孝」,我雍正在此期間表現出來的,與康熙對繼承人的要求完全吻合。我這個皇帝,做得稱職。


第三,以死人壓活人。越是抬高大行皇帝,雍正的合法繼承就越顯得合理。而凡是有不遵從我雍正的,就拿皇考制服你們。我們前面提到的海寧陳閣老陳元龍,雍正派他守陵後,又給他安上「推諉不前」的罪名,把他罷了官,而例應得到的「恩典」全沒了。廉親王即康熙的皇八子允禩,當時排在四總理大臣的首位,僅僅因為存放皇考遺容的宮殿有氣味,雍正就罰他在太和殿前跪了一夜。而所謂提高康熙守陵人的規格,也是為了打壓不服他的人,包括他的親弟十四阿哥允。


第四,表明他雍正是主角,主角已登場。不管如何抬高康熙皇帝,他雍正才是真正的主角。說白了,他才是所有劇目的總導演。雍正煞費苦心,大辦喪禮,並把追隨皇考掛在嘴邊,但他為什麼沒有選定東陵作為自己的萬年吉地?理由是東陵沒有找到好地方,那為什麼乾隆,乃至咸豐、慈禧等都葬在這裡?


雍正的目的達到了嗎?基本達到了。我們在清宮檔案里,查閱到很多大臣寫給雍正的密折,這些大臣們都稱讚雍正「孝本性成,自古帝王所未有」,還特別勸皇帝不要哀毀過甚,傷了龍體。


雍正即位,表明大清朝正式迎來了君臨天下的新主人。從此,歷史的指針進入雍正時間。


金鑾殿坐上了,皇位授受之際驚心動魄的時刻也過去了,但一切才剛剛開始。

擁重兵在外的雍正的同胞弟弟十四阿哥及其支持者,將如何面對?康熙晚年累積的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雍正又將如何應對?


圖書信息


書 名:《雍正十三年》


作 者:林乾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書 號:ISBN 978-7-5086-8000-2


出版時間:2017年11月


定 價:48.00元


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專家林乾解讀,《百家講壇》熱播。雍正硃批奏摺原件等罕見史料重磅呈現,依託更新更全且無刪改的史料,重構「逆襲皇子」內心世界,還原被誤讀的雍正。


內容簡介


1722年,康熙突然逝世。既無赫赫戰功,又無朝野擁戴,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皇四子雍親王出人意料地從康熙生前看似精巧的皇位傳承安排中突圍而出,在一片質疑聲中迅速登極。隨後他為父皇辦了一場前所未聞的葬禮,而自己的登基儀式卻辦得草率至極,還反覆上演「讓位」鬧劇……所有的反常之舉似乎都在暗示著什麼。他難道真的弒父?經歷康熙61年盛世的清王朝此時積弊重重,懲貪反腐、整頓吏治勢在必行,但繼位之謎未解,朝野上下反對力量遍布,雍正將如何突圍,破舊立新?


「朕就是這樣漢子!」硬漢皇帝雍正統治清王朝僅十三年,可如果沒有雍正這十三年的「破」與「立」,乾隆是否還能開啟新一代盛世?


知名清史專家林乾老師央視《百家講壇》開講「雍正十三年」,依託比以往更為全面且未經刪改的一手史料,尤其是雍正君臣間的往來密折和硃批,在歷史的蛛絲馬跡里為我們「復盤」了這段謎團重重的歷史:盤根錯節的權力角逐、生死轉念間的皇位繼承、步步驚心的抉擇、人心的幽暗與玄機……讀來跌宕起伏,發人深省。


作者簡介


林乾,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典志組專家,曾國藩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律史學會理事。現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雍正十三年」。著有《康熙懲抑朋黨與清代極權政治》《清通鑒·康熙朝》《中國司法制度史》《雍正十三年》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客兒 的精彩文章:

王明兩次回國奪帥印

TAG:史客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