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知青上山下鄉五十年懷感

知青上山下鄉五十年懷感

知青五十年懷感

文:漠然

五十年,人生去了一大半。常言說三十不肥,四十不富,五十將近尋死路。今天的老知青,大都正在奔七的路上走著,回憶著當年知青歲月,有許多感慨。今天是五十周年知青上山下鄉紀念日。也不知用什麼紀念,想起來有些空白與遙遠,但彷彿又在昨天……

曾記否,少年的我們,情群激昂,風風火火,隨大流到了鄉壩頭,成了一個個散戶知青娃兒,幾多辛酸幾多淚,幾多愁苦煩與憂……

今天還有沒有未返城的知青?有,大有人在。

興文縣古宋原回龍公社老知青羅傳富,紮根農村一輩子,現還住在回龍農村田壩山頭上。上前年我們知青聚會曾去看望過他一次。見面時不經人介紹,已認不出當年風華正茂的他。記得他是71年12月26號下的鄉。你看他現在一雙長滿老繭的手,在看他滿臉深深的縱紋,一片勞動人民的古銅色。看去很是老實巴交,沒啥言語,很是厚道。面像已是70多歲老人,其實際僅60歲。他是典型的真實的和貧下中農交融在一在的知識青年,比那些口號喊得振天響的人實在得多。他後悔嗎?他遺憾嗎?不得而知?椐說下鄉多年,沒啥社會關係,招工招生招兵都沒份。年齡漸大,無望中失去稜角,不得已與本生產隊女青年結婚生子,真正地安家落戶了下來。

看他現況,生活過得不怎的好,房屋有些舊敗;圈裡餵了幾隻竹鼠;一個漏風的櫥房從破爛的窗口往外望去,下面小水凼里有幾隻鴨子正在喜戲;沒有其它副業;也不知他糧食夠不夠吃。看他這景況,生活也許說不上質量。或許他早也把生活質量二字遺忘?但就在這貧寒中,他愛美之心猶存,房屋旁邊仍栽著幾株山茶樹,山茶花也開得正艷,平時他總獃獃地疑望盛開的茶花……

我問他現在想回城嗎?他叭嗒著葉子煙桿說,已經習慣了,比起下鄉早死了的知哥徐紹琦幸運得多……以後將把這老骨頭葬在自留地里,墳頭向著古宋城裡……

我們有些淚眼迷漓,揮揮手一行人走了,他卻孤零零地站在山頭上,不停揮著沒熄火的老葉子煙桿,目送著一群老知青開著小車漸行漸遠……

今天是知青下鄉五十周年紀念日,也不知我們知哥羅傳富還在世嗎?社會還想得起他的存在嗎?我們雖都是那個時代的犧牲品,但他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中付出的卻是永遠……

為愛相守

——留守小山村的廣州知青

作者:鄧朝忠

在廣東省潮州市庵埠鎮郭隴村郭四大隊板橋頭的橋頭邊上,村民們每天清晨都會看到一位農村大嫂在銷賣自家生產的新鮮蔬菜。可誰曾記得,這位大嫂竟是來自大城市的廣州知青陳穗萍。她是1971年下鄉到海南農墾新中農場,爾後1987年又隨夫回到這小山村裡來的,在這裡生活己整整三十年了。

近半個世紀以來,陳穗萍從一個城市姑娘到一名農村大嫂,一生勞作,一輩子生活在農場與農村,其人生軌跡幾多辛酸,幾多感嘆,令人唏噓不已。

1971年12月,來自廣州二中的廣州知青陳穗萍,搭上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末班車,來到了五指山麓的新中農場。她和另一名同校女知青一起分到了地處深山老林、偏僻邊遠的44隊,開始了她那不堪回首的知青歲月。

44隊在大山之中,交通不便,生活環境非常艱苦。這兩名女知青的到來,給原來先到44隊的其他知青帶來了歡聲笑語。理所當然,這兩名女生自然而然就成了男生們的「保護對象」,大家在生活、勞動各方面對她們都特別的關心和照顧,當然,這裡也不乏有人想藉機表現一下,來博得她們的好感。

陳穗萍高高的個子,苗條的身材,容貌俊俏。性格溫和有點靦腆,說話和笑都是柔聲柔氣的,是男生們爭相追逐的「女神」。後來她被隊里從林管班安排在託兒所當保育員。

下鄉時的陳穗萍,年輕俊俏。

隊里有一位來自潮州庵埠的知青叫郭梅鈿,在後勤班養豬種菜,雖然個子不高,其貌不揚,但心地善良,特別能吃苦耐勞。他對陳穗萍是一見傾心,從而對她進行了猛烈的愛情攻勢。每當陳穗萍最困難的時刻,他總是關心她,呵護她,給她力量,給她勇氣。在工作中為她排憂解難,在生活中對她無微不至的關心。郭梅鈿的勤勞質樸,終於獲得了姑娘的芳心,在艱苦勞動中產生了愛情,讓這對年輕人走到了一起。

在那遠離家鄉和親人的地方,愛情的力量將他倆的心緊緊相連,感情也不斷加深。但大批知青返城的時刻,他倆的愛情也面臨回城頂職和留守農場的兩難選擇。

陳穗萍的家人極力反對他倆的相處。1976年夏,陳穗萍的老父親為了能讓女兒回城,特意提前退休,把回城頂職的機會給了她,並把工作調函寄到了農場。此時此刻,陳穗萍心裡十分矛盾,一邊是親人望眼欲穿的呼喚,一邊是戀人戀戀不捨的挽留。最終,愛情的力量讓她在艱難痛苦中選擇了堅守。這樣,陳穗萍便寫了不回城的保證書,連同調函一起退回了廣州家中。她老父親見狀,一氣之下與她斷絕了父女關係。過後不久,陳穗萍和郭梅鈿懷著對愛情的渴望和真誠,在沒有親人的祝福聲中在農場領證結婚。愛情的力量使他們留守了下來,與心愛的人在一起,一生一世牽手前行。

陳穗萍(右)郭梅鈿(左)夫婦倆

婚後,他倆相懦以沬,相敬相愛,他們的兩個兒子也相繼在農場出生。生活雖然清貧,但日子也過得舒心。到了1987年,在新中農場堅守了十多年後,郭梅鈿帶著嬌妻幼子舉家回到了潮州庵埠農村老家。

從農場回到農村,生活環境又大有不同。初來乍到,陳穗萍人生地不熟,加上語言不通,溝通都有障礙。此外,還要相夫教子,進行繁重的體力勞動,對此,陳穗萍這個城市弱女子,沒有半點退路,只有勇敢面對現實,忍辱負重,把痛苦埋在心裡,默默地承擔生活的艱辛。

陳穗萍沒有怨天尤人,也沒有被困難所嚇倒,而是以堅強的毅力,頑強地與命運進行抗爭。在丈夫的幫助下,她學會了各種農活,學懂了地方方言,漸漸地適應了新的生活環境。

郭梅鈿家有二分的菜地,兩口子每天都在菜地里忙農活兒。

養豬養禽,陳穗萍也是裏手行家,非常勤快。

看著這長勢良好的青菜,陳穗萍心裡樂開了花。

在回鄉下的這些年,她起早貪黑,耕田耙地,養豬種菜,不辭辛苦地辛勤勞作,挑起了生活的重擔,同時也把自己溶入了當地的社會中。在她臉上,布滿了歲月的滄桑,在她身上,完全是一幅農村婦女的打扮,讓人難以想像她曾是一名來自大城市的知青。

從城市到農場,又從農場到農村,風風雨雨近半世紀,陳穗萍從一個花季少女銳變成了一名飽經風霜的農村村婦,在農場農村中度過此生。從這個意義上講,她也是一名紮根鄉村的留守知青啊。

如今的陳穗萍,臉上寫滿滄桑,與年輕時判若二人。

陳穗萍、郭梅鈿夫婦經歷了很多常人不曾想到的磨難。為了養育孩子,為了人情世故,盡量不讓別人看輕,他們都很努力地在這個社會上頑強地生存著,頂住了方方面面的壓力,付出了比旁人更多的艱辛。但是,不管生活的境遇如何,他們總是坦然地一起直面人生。

幾十年過去了,陳穗萍夫婦倆甘於清貧,風雨同行,依然保持著當年知青時期的那份熾熱愛情。這份知青愛情,綿綿長長,格外珍惜到今天。

陳穗萍、郭梅鈿為愛相守,一時的承諾,一輩子的守候!但願他們的青春常在,愛情永駐!

來源:紅月亮知青情、一壁殘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搜狐新聞 的精彩文章:

Omipay,鏈接全球商家與中國消費者

TAG:搜狐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