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孔子的學說與現代的我們

孔子的學說與現代的我們

許多人對孔子的第一印象來源於中學時期的語文課本,因為當時從《論語》中節選出來的段落是「必背篇目」。雖然很久沒有再複習,但有些東西還是能夠脫口而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語出《論語·為政》)」,「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語出《論語·公治長》)」。孔子認為,生活中很多人都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就好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語出《論語·述而》)」;孔子看著那向東流去的一江春水,不禁感慨光陰的易逝——「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語出《論語·子罕篇》)」。

語文課本中的孔子像是個有智慧的老者,他給他的學生們講著學習和生活的道理。然而如果我們只讀這節選的部分,恐怕對孔子理解有失偏頗。孔子一度被後世尊為「至聖先師」,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有著重要的影響,那麼生活中的孔子又是怎樣的呢?孔子的教誨對現代的我們是否有幫助?讓我們透過《論語》這本記載著孔子言行的書來走進孔子。

01

「不得其醬,不食」

《論語·鄉黨篇》中孔子探討食物的表述有很多,但這句給我的印象尤為深刻。作為一個覺得菜里放點兒老乾媽很好吃的人,看到這句的第一反應就是:原來孔子也挑食啊,沒有醬都不吃飯了。但只看這一句絕對是斷章取義,實際上這裡的「醬」並不特指豆瓣醬,而是調味料。孔子對飲食起居有著較為嚴格的要求,比如壞掉的食物不能吃,顏色、氣味不正常的不能吃,以及不到該吃的時候不能吃等等:「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不時,不食」(語出《論語·鄉黨篇》)。

現代社會的物質生活水平較春秋時期有了極大的提升,我們吃壞掉食物的機會少了,但吃到畸形食物的概率卻大大增加。而不該吃的時候不能吃(「不時,不食」),這句繞口令一般的話到現在也頗具指導意義。按照西方醫學的說法,過量攝入的營養成分會轉化成脂肪儲存在身體里以備不時之需;這些過量的營養還可能沉積在血管壁上,導致心腦血管疾病。而孔子所說的「不時,不食」,正是告誡我們要學會「做減法」,吃東西要有節制。這也是儒家所倡導的「中庸之道」的體現。

02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對他的學生曾子說:「我的學說貫穿著一個基本觀念」,曾子表示知道。曾子將孔子的學說概括成兩個字「忠恕(語出《論語·里仁篇》)」。「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則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如何知道一件事情是該做還是不該做,這衡量的標準就在於我們自己:如果我們不希望自己的錢包被偷,那麼我們就不應該去偷別人的錢包。

康德曾把這種以自身為衡量標準的道德準則稱為「絕對律令」,認為我們每個人的行為都是在為人類社會「立法」。這種說法與孔子的「我欲仁,斯仁至矣(語出《論語·述而篇》)」有異曲同工之妙。

03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古中國、古希臘和古印度在同一段時期產生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文化,德國思想家雅思貝爾斯將這一時期稱為「軸心時代」,而孔子和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正是「軸心時代」的代表。馮友蘭先生曾說:「孔子像是蘇格拉底——雖然他們的社會理想無法實現,但他們從未氣餒。」孔子曾說:「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語出《論語·憲問篇》)」。

然而如果孔子真是個聽天由命的人,那他大概也不會「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了。事實上,孔子說的「命」是世界上存在的必然性;所謂「知命」就是在承認客觀現實條件的前提下,做好手頭該做的事情,而行動的外在成敗與我們並不相干。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我們將不會因為擔心結果而患得患失,因而永遠快樂。所以孔子才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語出《論語·述而篇》)」。

04

「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某天孔子和他的四個徒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坐在一起聊天,孔子問起他們的志向。子路表示想要負責國家的軍事,冉有想要管理國家的財政,公西華想要負責國家的禮儀,而曾皙則在一邊忙著鼓瑟。一曲畢,曾皙表示,自己的志向和以上三位都不同。他希望在晴朗的春日,和朋友一起去郊遊,玩玩水,吹吹風,一路高歌而回:「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語出《論語·先進篇》)」。曾皙這個最沒有志向的志向,竟然得到了孔子的認同。

孔子是中國的第一位私人教師,他有教無類、門下弟子眾多;他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這樣的他,為什麼會嚮往弟子曾皙所描述的「悠閑」生活呢?這大概是因為,孔子追求的政治理想不是稱王稱霸,而是人民的幸福生活。用現代時髦的話語來說,我們努力建設自己的國家,不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凌駕在別國之上,而是希望我們的百姓能過上好日子。能讓一國之百姓過上曾皙所描繪的生活,我想這才是孔子的社會建構方案吧。

孔子之所以無法被我們遺忘,是因為我們總是可以在他的思想中找到一些東西來指導我們的生活。在此推薦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和楊伯峻先生譯註的《論語》,它們幫助我更好地了解了孔子和他的學說。

本文作者系人文學院學生

文:於文潔

排版:孫思源

轉載需註明出處

最終解釋權歸本公眾號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哈研記 的精彩文章:

黑龍江省衛計委權威解答如何預防近期兇猛流感

TAG:哈研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