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一位美國藝術家自由創作的新土壤

中國,一位美國藝術家自由創作的新土壤

新華社北京1月25日電  特寫:中國,一位美國藝術家自由創作的新土壤

新華社記者高文成

「菜市場的攤位上,各類食材色彩豐富、氣味混雜。」在美國現代藝術家瑪麗·約翰遜看來,這些都是啟發她創作的靈感源泉。她在北京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是工作室附近的農貿市場。

瑪麗2014年來到中國,如今在北京望京有自己的工作室,還是中央美術學院國際預科的專業課老師。在中國她感受最深的是「這裡的創作自由」。這不僅意味著活躍的創作氛圍,還有中國的歷史與現實給她帶來的無限創作靈感。

瑪麗的工作室也是「實驗室」,她經常在這裡同時創作多件作品。從市場里買的火龍果拿來染色;抹茶粉成了完美的綠色染料;白酒則是出乎意料好用的固色劑,她甚至還有點愛上酒里的果實香氣;從中國南方淘來的黑色糯米,煮成了黑色染料。

瑪麗在中國學會了造紙,還用買來的有機染料給紙上色,將之裁成各色紙條,與數碼照片圖塊進行藝術拼接。她在工作室養了兩隻貓,並和來自哥倫比亞的未婚夫在中國結緣。貓的嘴、未婚夫的手被她拍成照片,剪成作品中的藝術元素。她把傳統靜物藝術分解後再重組,進而打破數碼技術和手工藝之間的界限。

藝術家喜歡變化,蓬勃多變的中國成了瑪麗創作的新土壤。「中國如今充滿活力,每個月我都能看到北京的城市風貌發生變化,」瑪麗興奮地說,「北京就像一個有機生命體。」

不僅是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國深厚的文化傳統在瑪麗眼中也獨具風采。「我非常喜歡中國的剪紙和工筆花鳥畫,這些作品既複雜又精細。作品中寫意的線條和詩意的形式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的作品。」說話間瑪麗看了看自己工作室牆上的紅色剪紙和篾編竹筐。

瑪麗還在傳統東方繪畫中找到與她的現代藝術作品共通的理念:新巴洛克主義。「在中國畫中,人物不僅能出現在不同空間,還能展現同一人物在不同時間的豐富魅力。而傳統西方繪畫一時一景,只能呈現畫作主體一瞬間的狀態。」她指出,中國當代藝術家們植根於中國燦爛的歷史和文化,又在當代藝術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話語體系。

就像瑪麗跨越文化從美國來到中國,她的學生們經過在北京的一年預科學習後也將走出國門,求學國外藝術高校。在瑪麗眼中,她的這些學生們「富有天賦並且天生好奇」。

作為一名老師,她把學生們帶出工作室觀察生活。他們去了國家博物館,去了798藝術區,還去了農貿市場。在農貿市場,這些未來想成為藝術家或設計師的學生們興奮地用相機記錄下各類素材的顏色紋理。

瑪麗解釋,自己想讓學生知道「藝術家不應在真空中創作,藝術來源於現實生活」。

羅敬凡是瑪麗的學生,現在是瑪麗工作室的實習生。她認為瑪麗的這種循序漸進式的教育引導她「打開思維和想像力,啟發出更多靈感」。

「很興奮能夠身處北京這個熱鬧的文化創作中心,參與眾多正在這裡進行的碰撞交流,並把我更多的作品分享給這個奇妙的城市和國家。」談及未來,瑪麗充滿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安婕妤化妝品打造嫩白肌,讓你輕鬆找到專屬男主角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