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蘭亭獎」金獎空缺的背後

「蘭亭獎」金獎空缺的背後

1月11日,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蘭亭獎」作品首次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引來觀眾熱情參觀。王羲之與《蘭亭序》堪稱中國書法史上最權威的存在,「蘭亭獎」的定位自然是「中國書法最高獎」,每三四年才舉辦一次的中國書法最高獎,卻在今年以金獎空缺的面貌示人,是實事求是還是另有懸念?同時,人頭攢動的展廳中觀者評價褒貶不一:有稱讚、取經學習的;有以傳統審美的眼光譴責批評的;當然也可能有「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如何客觀看待「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展覽的舉辦為書壇帶來了怎樣的啟示?當今時代書法的評價標準如何確立?普通觀眾的書法審美如何與當代書法家的藝術探索對接?本版邀請7位書法界人士,試圖透過「蘭亭獎」金獎空缺現象的表面,探討當下中國書法發展的有益路徑。

本期策劃

朱永安

《美術文化周刊》副主編

本期主持

閆敏

《美術文化周刊》記者

本期嘉賓

陳振濂

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叢文俊

中國書協篆書委員會主任、第六屆書法蘭亭獎評委

李一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第六屆書法蘭亭獎審議委員會委員

楊勇

《書法》編輯部副主任、副編審

田熹晶

第六屆「蘭亭獎」評審觀察員

王軍領

第六屆「蘭亭獎」入展作者

王義軍

書法家

陳振濂

我們看待沒有金獎的現象,首先 還是要有一個客觀的立場:一方面我 們在做這項工作的時候,並不是一個 或兩個領導心血來潮決定的結果,而 是眾多評委的共識,這其實也是對當 下書法發展現狀務實負責的反映…… 這也是書法界現階段創作現狀中有高 原無高峰的寫照。

叢文俊

高校教育起到的作用甚至不如書 協的影響大,一個展覽影響下一個展 覽。有投票權的評委也有不同審美標 准,眾口難調……古代的書法隊伍是 讀書人,現代的書法隊伍各行各業都 有,反而沒有多少讀書人。

李一

說到標準,似乎人人有,應該說對 書法的高低優劣,人人心裡都有一桿 秤,但秤與秤不一樣,或者說標準不一 樣。目前書法的評價標準比較模糊混 亂,由於多元取向和西方當代藝術的 介入,對什麼是書法什麼不是書法都 看法不一,對書法的高低優劣的看法 差別就更大了。

楊勇

當今的許多書法批評者也試圖 在複雜的歷史語境中尋求一種科學 系統的書法評價標準,他們嘗試對傳 統批評理論資源進行現代學術層面 上的提純,以把傳統批評的理念、話 語等要素歸納到現代科學研究框架 中 ,期 望 形 成 以 傳 統 批 評 思 想 為 基 礎、科學的邏輯話語為面目的書法評 價標準。

田熹晶

書法家書法水平的提升,不能只 關注筆畫、線條和布局的創意,因為 書法不是美術……本屆「蘭亭獎」的 審讀結果,不容樂觀。沒有錯字、漏 字的作品不足十分之一,草書、篆書 多字作品是重災區,甚至有的錯字連 篇,不忍卒讀。

王軍領

科技的進步在消解書法實用功 能的同時,也使書法的藝術性得到了 強化,儘管書法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變 化,毛筆退出日常書寫、詩詞成為少 數人的自娛自樂等,我們歷史地辯證 地看,即便是古代毛筆作為主要書寫 工具和詩詞盛行的時代也並非人人 都是書法家,歷史上能留下來的畢竟 是少數人。

王義軍

黑澤明說日本傳說中有一種蛤 蟆,長得奇醜,被人們捉住置於鏡子 前 ,會 被 自 己 不 堪 的 樣 子 嚇 出 一 身 油。其實對於我們來說,歷代的大家 和他們的經典之作就是最好的鏡子, 要想進一步提高,就要有勇氣多照照 鏡子。

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開幕式

美術文化周刊:「蘭亭獎」是一個怎樣的獎項?它在書法界的地位如何?如何客觀看待「蘭亭獎」?

陳振濂:「蘭亭獎」定位是中國書法的最高獎,首先,參加「蘭亭獎」的是中國書法家協會的會員,這是一個需要客觀看待的問題:這樣的規定或許會把一些不是書協會員但有著高水平的書家排除在外;但另一方面,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也是通過多種選拔產生的,從這個角度來講,還是能夠反映中國書法發展現狀和水平,所以我們要正確客觀地看待「蘭亭獎」。當然,也不是說獲獎及入展的書家就是完美無瑕的,對於書家來講,獲獎也不是最終的追求,因為書法是一生的課題,書家需要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

叢文俊:「蘭亭獎」和其他藝術門類如美術、戲劇等自主設立的獎項意義是一樣,目的在於推陳出新,發掘人才,值得肯定。而且它相對於「國展」來說是更高的目標,書法界對「蘭亭獎」很看重,我支持該獎的設立。不過,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年獲獎作者像走馬燈一樣,很多作者當時獲得很高的獎項,但代表的是當時那個時間段學古或者創作的能力。同時,我相信作為一個有專業追求的書家,並不是所有作者都希望自己一輩子不作變化。這也就產生一個有趣的現象:有些書家一旦脫離古人,自己的能力與涵養不足以支撐創新,很有可能在創新之後出現評不上獎或者落選的現象。當然,即使是一直都保持獲獎當時的水平,但時代是進步的,比如以往獲獎的作者,現在看來則並不一定比新成長起來的書家水平更高,甚至一些老書家越寫越不會寫的現象也屢見不鮮。而且,並不是一位藝術家這件作品好,所有的就都好。學養是養出來的,並非一日之功。

田熹晶:「蘭亭獎」是當今書法界唯一的國家級獎項,萬眾矚目。為此,中國書法家協會制定了詳細的規則,反覆修改,求證,力爭做到嚴格、嚴謹、公平、公正。評審結果公布以後,我們聽到了很多不同的聲音,有肯定,也有質疑。審視這些獲得者,無不是活躍於書壇多年的佼佼者,可謂實至名歸,並無橫空出世的「黑馬」。塵埃落定,我們更應該理性、客觀地看待這次蘭亭獎的評審結果。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提升書法水平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

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展覽現場

美術文化周刊:本屆書法「蘭亭獎」金獎空缺原因何在,說明了什麼?

陳振濂:沒有金獎,其實是一種正常現象,只是和大家常規的判斷有所出入。我們看待沒有金獎的現象,首先還是要有一個客觀的立場:一方面我們在做這項工作的時候,並不是一個或兩個領導心血來潮決定的結果,而是眾多評委的共識,這其實也是對當下書法發展現狀務實負責的反映。我們無法從參選作者中,一下子說出哪個書家或者理論研究者,能讓所有評委一致拍板授予其金獎的榮譽,那麼我們寧願它是空缺的。這也是書法界現階段創作現狀中有高原無高峰的寫照。另外,這樣的評選是基於首先有一個高標準,然後按照這個標準來執行,而並不是選不出來金獎,就硬生生地把最高獎項提到金獎中。但反過來看,是否也恰恰是沒有金獎的全國書法最高獎,使得那麼多的書法群體來中國美術館看個究竟,吊足了大家的胃口呢?展覽受到的關注度,也足以表現出受眾的熱情和企盼,也為書家進一步學習鼓足了勁兒。

李一:我參與了評審工作,體會到評審是嚴肅認真的。我同意金獎空缺,儘管目前上級規定的評獎獎項和數量已大大減少,金獎空缺有些可惜,但評獎重要的是看質量,質量高度不到,不能硬拔。「蘭亭獎」開幕式我也參加了,人氣確實旺,說明社會很關心書法,嚮往書法。一方面是社會的關心嚮往,一方面是金獎空缺,說明書法創作的高度與社會的美好期待有差距。希望同道們努力攀藝術高峰,下屆能出現金獎。

叢文俊:我是評委之一,在程序上評委只負責打分,設不設金獎由審議委員會投票討論。金獎代表當代書法最高水平,這次不排除很多名家沒有參與,獲獎者沒有達到這個水平;另外,設立金獎事先就制定了嚴格標準,90分以上為金獎。最後總結會上陳洪武書記公布打分情況,去掉最高和最低分,甚至最高分也不到90分,怎麼出金獎?或許每個評委心中有金獎,但評選結果是當代評審機制的反映,而不是某個個人喜好的反映。不是說當代書法發展到現在連個金獎都評不出來就是落後的表現。恰恰相反,這是客觀實際,高標準、嚴要求才能給書家進一步期待和提升的空間。

王義軍:金獎空缺本身並不特別,大概是前些年得獎太容易,這次的評獎一下子變得這麼「嚴肅」,難免讓人有點意外。無論這次的空缺是什麼原因,在客觀上都是一件好事。相對於前些年展覽泛濫、大獎鋪天蓋地的情況而言,展覽數量變少,個別獎項空缺,這一寧缺毋濫的現象本身就是一種進步。

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展覽現場

美術文化周刊:本屆「蘭亭獎」金獎空缺,讓書法藝術在當下的評價標準的問題再次凸顯出來,您怎麼看?

李一:30多年來,隨著展覽的增多,評審的增多,評價的標準問題越來越引起重視,評審機制也越來越完善。說到標準,似乎人人有,應該說對書法的高低優劣,人人心裡都有一桿秤,但秤與秤不一樣,或者說標準不一樣。目前書法的評價標準比較模糊混亂,由於多元取向和西方當代藝術的介入,對什麼是書法什麼不是書法都看法不一,對書法的高低優劣的看法差別就更大了,也就是說人們對書法標準還缺乏共識,當代的書法評價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在書法蓬勃發展而又亂象叢生的當下,建立當代書法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非常重要。10多年前,《美術觀察》雜誌社就率先開展書法當代標準的討論。近5年來,我和課題組的同行一直進行書法評價體系的研究。參加這次「蘭亭獎」評審,使我更加認識到建構當代書法評價體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由高原向高峰攀登的當下,尤其需要建立書法評價體系。

叢文俊:古代的書法好壞有標準,這一標準取決於參照系,比如寫《張遷碑》,寫得好不好可以跟它比,一目了然,學其他家或者其他很多家的融合等也都有類似參照系。古人都是自然的書寫,尺牘和詩文手稿經常會受到情感的影響,並不為展覽而寫。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書法的美術化傾向明顯,創作大都要預先設計作品形式。學誰的都不重要,只是今天走的路和古人不一樣,即使是學蘇軾、米芾、何紹基,但都是展廳的效果,米芾最大的字才多大?字大字小的美感和風格意義是不一樣的,放在展廳中傳統美學、傳統文化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當代書法離傳統非常遠,即使是很像古人,但實際上也只是皮毛而已。100多年來文化斷層影響深遠,但不斷有中小學書法教育,高校教育,群眾基礎會越來越好。從另一面來講,當代的書法藝術近30年書法發展整體進步是很明顯的。美術化也不都是不好,美術化可以清醒地提示人們去注意書法作品的可觀賞性。

藝術不能量化,仁者見仁,沒必要誇大,也不必消極,甚至沒有標準也正常。或者說我心中的標準,我的學生也不一定能達到。比如參加「蘭亭獎」、參加「國展」等,有迎合時尚的元素,特別是青年書家的學習標準可能是學獲獎作者和時尚風氣,不過對學生我從來不鼓勵去追求表面形式,以及畫字、作字等字外之功,而是自然而然地書寫。

楊勇:當代的書法活動基本上是圍繞展覽而展開的,展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和影響著當代書法的審美走向。30多年來「書風」的流轉與書法展覽的導向密切相關,從「王鐸風」「米芾風」再到「二王書風」,都體現出書法人為了與當時的書法外部環境相融合所做出的改變。

當代書法已步入「重溫經典」階段,但書法藝術的評價標準仍然沒有建立起來,大家都貌似有各自的「評價標準」,但這種標準是沒有「通約性」的,就是互相不予承認。評價標準的不一,是導致針對某件「蘭亭獎」獲獎作品,有人覺得很精彩,有人卻認為「大不如前」。相對於各種具體的評價方式,當今的書法評價標準應該體現出「公約性」,需要將各種書法現象置入生動的歷史關係中來對待,需要我們運用歷史的洞察力,熟悉歷史上每一種書法風格發展的規律性,進而推動當代書法評價標準的建構。

事實上,當今的許多書法批評者也試圖在複雜的歷史語境中尋求一種科學系統的書法評價標準,他們嘗試對傳統批評理論資源進行現代學術層面上的提純,以把傳統批評的理念、話語等要素歸納到現代科學研究框架中,期望形成以傳統批評思想為基礎、科學的邏輯話語為面目的書法評價標準,這種努力的背後恰恰是對於「書法評價標準」的期待。

王義軍:當下的書法評價標準實際是什麼樣子,很可能只是看誰獲獎多,誰在書壇職位顯赫,尤其是看誰的價格高,誰的市場好,但這個標準顯然是有問題的。這一問題由來已久,不只是當代的特有現象,明清以來「市場」標準的影響力就一直在不斷增加,於是書畫家也就越來越迎合市場。其間差別無非是方式不同而已,或媚俗,或欺世,各有手段。我不是要批評市場化,跟其他行業比,當代書家的集體生存狀況並不好,賣字無可厚非。但若論作品優劣、成就高低,市場不應該成為一個評價標準。至於真正的評價標準,還是一個綜合的「好」,這就是後世論定的事情了,一時的假象大都瞞不了太久。

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展廳

美術文化周刊:從「蘭亭獎」參選作品及獲獎入展作品看,當下書壇的現狀是怎樣的?

叢文俊:高校教育起到的作用甚至不如書協的影響大,一個展覽影響下一個展覽。有投票權的評委也有不同審美標準,眾口難調。歲數大的學習傳統時間長,容易與傳統親和。對時尚不是不接受,但對時尚有自己看法。古代的書法隊伍是讀書人,現代的書法隊伍各行各業都有,反而沒有多少讀書人。今天和傳統離得遠,無論如何去提倡傳統,都不能短期內有較大的改觀,今天的書法隊伍水平就在這裡。書協多年來都在做的工作之一就是提高書法人的藝術素質,比如杜絕錯別字的古文字作品,但要找到完全沒有錯別字的幾乎不可能,包括一些獲獎或入展作品。當然,古時書家寫字過程中也出現錯字,但不經意的錯與因為知識欠缺造成的錯是本質區別且顯而易見的。對書法我是抱有樂觀態度,任何事物都是兩面性,有些方面確實今不如古,但也不能完全否定。

今人就學什麼知識都得學,不知不覺中多了許多邏輯思維,藝術直覺則會不同程度地失去,古人講求書寫的不期然而然,今天有些人則過於理性,創作的隨機性大打折扣,怎麼寫都是擺好了的。在我看來,沒有隨機性就永遠不可能使性情融入到筆墨中。

王軍領:以國字型大小展覽為主要展示載體的當代書壇基本上比較客觀和全面地反映著當下的書法狀態和人們對書法的審美追求。科技的進步在消解書法實用功能的同時,也使書法的藝術性得到了強化,儘管書法的生態環境發生了變化,毛筆退出日常書寫、詩詞成為少數人的自娛自樂等,我們歷史的辯證地看,即便是古代毛筆作為主要書寫工具和詩詞盛行的時代也並非人人都是書法家,歷史上能留下來的畢竟是少數人。所以,這樣樂觀地來看,書法在當下仍然大有可為。

王義軍:或許是我個人的偏見,我以為當代個別書家在書寫水平上超過民國是沒有問題的,但當代書家除了書寫水平,就沒有什麼本錢了。而目前我們對於書法的認知程度,也正是在書寫上,除此之外,了不關心。黑澤明說日本傳說中有一種蛤蟆,長得奇醜,被人們捉住置於鏡子前,會被自己不堪的樣子嚇出一身油。其實對於我們來說,歷代的大家和他們的經典之作就是最好的鏡子,要想進一步提高,就要有勇氣多照照鏡子。

第六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展廳

美術文化周刊:您認為當下書法家水平提升空間和發展方向是什麼?

李一:應該注意綜合素養,書法不僅僅是技巧,書法是一門集詩文翰墨於一體的藝術,真正的書法家,應該是我手寫我心,我書寫我詩,應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風格卓然獨立。前人雖成就輝煌,但並沒有把發展空間用完,比如大字創作,就有許多新課題需要探討。

田熹晶:中國書法家協會對當代書法的學習與創作提出了「植根傳統,鼓勵創新,藝文兼備,多樣包容」的倡議精神,其實這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書壇發展經驗教訓的總結,為當代書法的發展指明了道路。書法家書法水平的提升,不能只關注筆畫、線條和布局的創意,因為書法不是美術。張懷瓘在《書議》中早已提出「先文而後墨」的觀點,本屆「蘭亭獎」的審讀結果,不容樂觀。沒有錯字、漏字的作品不足十分之一,草書、篆書多字作品是重災區,甚至有的錯字連篇,不忍卒讀。少字的如對聯等,也有個別錯字。還有一些自作詩,平仄、押韻、對仗都不入法,作品中文化缺失現象嚴重。雖有入展,差強人意,作者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中國書法是中國文化與藝術的展現,它具有獨特的形式與內涵,在未來的發展方向上我們始終不能乖離文化的軌道,否則就失去了它的靈魂。而文化內涵的彌補,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書法創作者還是應該沉下心來,讀書、習字、思考,做到「智巧兼優,心手雙暢,翰不虛動,下必有由」(孫過庭《書譜》)。希望我們以後能夠看到更多的藝文兼備、不遜古人的書法精品。

王軍領:當下書家如想爭得一席之地可能需要做幾方面的功課,一是加大對書法的系統學習,專業化已成趨勢,書法家只會寫一種書體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要在訓練篆、隸、楷、行、草五體技法的過程中,對書法發展脈絡保持清醒的認識,不激不厲,同時帶著問題去研讀歷代書論,並反觀當下創作,以專業的技法和學術視角審視書法發展;二是當下書法的形式與內容並重成為新的追求,對書法「形式」的關注也成為判斷書家審美格調的重要標準。內容高古、高雅或自作詩文與適應當代展廳審美的外在形式二者並重使得當下書法「文質兼美」成為新的發展特點,也是書家的努力方向;三是時下文化的回歸和書法天生的文人特質要求當下書家最終不能只徘徊在「技」的層面,而要在瀚如煙海的文史海洋中徜徉,書法只是呈現書家性靈的載體,「氣質變化學問深時」,當下書法取得的高度一定與書家背後的綜合素養積累正相關。

本文刊於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轉載請註明來源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月雅書畫 的精彩文章:

啟功 憶齊白石先生

TAG:月雅書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