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到底對不對?

心理學:「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到底對不對?

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的一種心理:「那就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顯然,這句話表述是不準確的,但你知道為什麼我們都會在心底認可這句話么?從心理學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面對弱者,我們肆無忌憚

心理學:「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到底對不對?

人類情感是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人類在面對弱者時,心理防禦會大大降低,此時,更容易暴露出內心的本質。面對強者,大家總能小心翼翼的審查自己的言辭。而對弱者的斷語?似乎從來不需要什麼思考和顧忌。

對強者下斷語,很多時候是一種內心勇氣。而對弱者下斷語,往往會展現我們內心的戾氣。

2.認知偏見

大部分情況下,一個人自身能力性格有問題,很大程度上會導致他處境不佳。但如果一個人處境不佳,那麼很有可能,也會導致他的能力性格發生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誰是因誰是果?如果你的心中認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那自身問題就是因,如果你不認同,自身問題就是果。

究竟是環境影響了人的心理,還是人的內心造就了現在的環境,誰也說不清楚。

心理學:「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到底對不對?

人類情感是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3.根本原因,是我們的恐懼

你又沒有想過,如果可憐之人沒有可恨之處,那麼,為什麼他會可憐?這個問題只要細細想一下,就會非常恐怖。

我們歷來的道德觀是有因才有果,善惡必有報。我們大多數人都相信世界是公平的、正義的,這就表示壞人應該受到懲罰、好人應該受到獎賞。

這是人類都有的潛意識中的信念。而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受到「懲罰」(可憐的事情),卻沒有看到他的「可恨」之處,就會陷入一種信念的衝突,我們的心理狀態會失衡,會焦慮,甚至會恐懼:這樣的事情會不會發生在我身上?我做了那麼多好事,卻仍然會變得可憐?

於是,我們的心理就會努力逃避這個實事,用最簡單的方法:武斷地推定這個人一定是有可恨之處。

據心理學家研究,越是相信世界是公正的人,越容易指責被害者。通過扭曲被害者的形象,來保護自己的價值觀,並鞏固自身的安全感。

心理學:「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到底對不對?

人類情感是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結語:對於大多數因為意外收到傷害的人,「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是不適用的,用「可憐之人或有可恨之處」來表達是比較合適的。可是人類心理的天性就造成了,我們難以接受這個事實。

但心理學的研究指出,當你了解這個心理作用時,它就不會再發揮作用了。所以希望有一天,大家會停下對他們的批評,變成關懷和接納。

心理學:「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到底對不對?

人類情感是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TAG:木木瞎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