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書畫界最具收藏價值的領軍人物:劉懷山

書畫界最具收藏價值的領軍人物:劉懷山

個人簡介

劉棣,字懷山,以字行。1948年生,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先後任黑龍江美術出版社編輯室主任,創作室主任。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特邀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特邀碩士生導師,中央民族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美協創作培訓中心教授。中國美協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書畫交流分會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

在國內外多次舉辦個展,深受畫壇、藏界推重,出版有《劉懷山畫集》(人美版)多種,著作有《名家畫范、劉懷山畫山水》、《名家畫范、劉懷山畫駱駝》(人美版)等。劉懷山先生的業績已錄入《中國美術家大辭典》、《中國當代書畫家名人錄》、《中國美術年鑒》、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編撰的《有成就者》、《世界名人錄》、以及美國國際傳記中心出版的《五百名領先人物》等。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多件為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人民大會堂、中國畫研究院、釣魚台國賓館、法國華僑總會、以及日本、新加坡、韓國、澳大利亞等諸多國家私人及博物館收藏。在當代中國畫界,建樹卓絕,為深具傳統文脈的代表名家。

唐人詩意【144×75cm】2017年

胸襟瀟洒墨花飛——簡議劉懷山先生的畫

杜志宇

出入風雨,卷舒蒼翠,模崖范壑,曲折中機。

唯有成風之技,乃至冥通之奇,

可以悅澤神氣,陶鑄性器。

——《南田畫跋》

孫虔禮《書譜》中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其實這也是所有藝術門類的一條普遍規律。不論在中國書法史和繪畫史上,藝術家的個例甚至某種藝術思潮和流派,都可以清晰地印證這一點,這是毋庸贅言的一個基本事實。「古」是藝術作品歷史繼承性的表現,是藝術家進入傳統經典的程度的標尺;而「今」則為時代精神,時代風尚及藝術家個性特徵、氣質類型的具體表徵。二者從來都不是割裂而孤立的。而一個有出息、有成就的書畫家,成功之處就在於恰當地把握了兩者之間的契合點並做到適度。

從這一點看,劉懷山先生無疑是一位成就很突出的畫家。

林麓尋幽【142×74cm】2017年

懷山先生早年就讀於高等藝術院校,囿於時代因素,接受的是學院派科學造型的嚴格訓練,這種教育從造型能力的培養來講,固然有其優長一面,但對於以寫意為尚且注重精神內涵、文化傳承、哲學觀照的中國畫創作來說,則未必完全是正向的效應,所以劉懷山先生近些年轉向傳統的水墨畫創作並且聲名鵲起,成績斐然,為畫界矚目,能臻於老來紅境地,當是其智慧的選擇、過人的才氣使然,同時也伴隨著與積久形成的慣性思維和手法相糾結而轉向的過程。在畫界,能成功實現這種轉型者是讓人敬佩的,從通俗而就高雅、從造境而入寫境、從物象攝取而到精神皈依,這不僅是一個藝術家精神升華的途徑,也說明了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磁場是多麼強大,足見傳統水墨在當代語境下的旺盛生命力。

秋浦歸漁【138×69cm】2017年

劉懷山先生的畫,最讓人頷首動容的,是筆墨之間逸出的恢宏磅礴的氣度,輕鬆閑放的韻致,悠遊不迫的從容,睥睨萬象的自信,及至由此而衍生的揮斥八極、讓人目眩神迷的魅力,非有穎異卓犖之天資、滿腹詩書之養務、六法筆墨之精研、塵世風霜之磨礪則斷然不能為也。

秋山訪勝【138×69cm】2017年

劉懷山先生沉潛於傳統繪畫圖式和筆墨技巧中,取精用弘,擇善而從,在不斷的砥礪磨練中嫻熟於經典名家的各種套路,所以善於將從傳統中發掘領悟出來的物象符號整合重組,落實到馳神運思,揮毫染翰的具體創作過程,則解衣盤礴,不拘常理,隨機生髮而能意到筆隨,提筆落墨之間如郢匠運斤,元氣狼籍。因此我們在他的畫中看到其對古典繪畫及其筆墨境象的深入程度和敬畏感,也彰顯出創作主體肇自心靈的瀟洒豁達,試圖塑造個性而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碧壑生雲【138×69cm】2017年

在劉懷山先生繪畫語言的所指系統中,幾乎囊括了傳統中國畫中的全部題材,包括山水、人物、花鳥、鱗介、鞍馬、草蟲等,無不架熟馭輕,妙機其微,揮灑之間而生氣煥發。

傳統繪畫常見的藝術符號,在劉懷山先生那裡是富有生機和活力的,松下撫琴的高士、振衣千仞的隱者、蕉葉臨池的高僧、端莊矜持的侍女,乃至高山深壑、扁舟神駿、殘荷水仙等,浸潤著文化精神和古典情懷的意象,都在爽健淋漓、氤氳放逸的筆墨語言中幻化而出,成為作者筆下的常見題材,體現了畫家的精神取向,折射出深刻的詩性內涵,也是畫家文化和美學品位的具象化。體現著劉懷山先生對中國藝術本質和藝術精神的理解與把握。

幽壑山居【135×71cm】2017年

懷山先生還很善於用水。我們知道,以中國畫的特質而論,用筆之妙在於氣,用墨之妙在於水,黃賓虹先生就特彆強調「水法」。氣是一個具有哲學先驗論意味的概念,在中國文化中淵源既久,影響最大,在中國藝術中則表達為流動貫通的生命活力,所以,墨因水的暈染流動作用形成豐富的層次感,藉助於水將氣的流動感展現出來,賦予畫面以生生不息的鮮活感。

江峽朝暉【138×69cm】2017年

然而,用水在技術層面確實是最難的。在劉懷山先生的作品中,水的運用可謂得心應手,換句說,對水之多少、輕重、薄厚的適當調控是先生作畫的一個樞機所在,作品俱臻其妙的一個因素。用水使得畫面氣脈通暢,鬆動而不散漫,緊湊而不逼仄,「潤含春雨」與「乾裂秋風」對立統一;柔和朦朧與渾厚華滋相得益彰,而絕無心有滯礙、手迷揮運而帶來的混沌污濁,可見其研習養務、精力所聚的高超境界。

遙看雲帆來峰巒去幾遠【138×69cm】2017年

美國新批評學派的奠基者蘭色姆在詩歌批評理論上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構架——肌質」說,他認為,詩歌中能夠以散文的形式複寫出來的意思是「構架」,而無法寫出的則是「肌質」,是屬於詩歌的最本質的東西。這雖然是談詩歌,我覺得用在繪畫上更貼切,畫面的形式語言屬於構架,是訴諸於紙面的境像層面,而含蘊其中的精神向度則是「肌質」,是一種以場態存在、令人涵詠流連的意味之所屬。劉懷山先生畫作的構架可以說是古典的,傳統的。

寒煙淡淡翠屏開【138×69cm】2017年

因為按照藝術史家貢布里希的論證,即使再富有獨創性的藝術家,也無法繞開傳統的圖式化程式,藝術家靠近傳統或者遠離傳統,都無法摒棄傳統程式。而其「肌質」則攜帶著時代生活的現實氣息。證諸劉懷山先生的作品,其幽微淡遠的韻味,清爽空靈的格調,質樸豪邁的線條,無不與當下人類某種生命體驗相對接,蘊蓄著當下的某種精神需求與靈魂寄託。

蒼翠浥風露林泉資盤翫【144×75cm】2017年

從這個意義上講,劉懷山先生的創作在技術層面上是對傳統的重新組合與闡釋,在形而上層面則是對古典藝術精神的延伸和拓展。這正如語言學中深層和表層結構的關聯,同樣的藝術符號、鏡像圖式是深層結構的東西,而當通過筆墨加以再現時,便能引發出大異其趣的不同視覺感受,這大概就是不同時代、不同境遇下藝術家的獨特境界之所在吧。

讀罷劉懷山先生畫作,掩卷沉思,心有所動,感懷之際,忽然想起蒲作英的一首詩,故移用以為贊語:

胸襟瀟洒墨花飛,漠漠風情與露霏。

消得塵氛醫得俗,從知吾道入精微。

山谷雲生【138×75cm】2017年

松林散逸【142×72cm】2017年

清波映林滸蒼岩明曙光【138×69cm】2017年

幽居晴嵐【140×75cm】2017年

峽江泛舟【138×69cm】2017年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138×69cm】2017年

一天風露秋荷香【138×69cm】2017年

陶淵明像【138×69cm】2017年

相馬圖【138×69cm】2017年

相馬圖【35×55cm】2017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聞早報 的精彩文章:

骨朵2017網路劇報告出爐

TAG:新聞早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