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創立文化‖桂林畫院藝術家作品集系列——張賢 卷

創立文化‖桂林畫院藝術家作品集系列——張賢 卷

張 賢,1964年出生於廣西象州,1992年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畫專業,獲學士學位。2004年就讀於中國國家畫院劉大為工作室首屆人物畫高研班,師從劉大為、任惠中先生;2005年就讀於中國國家畫院龍瑞工作室山水畫高研班,師從龍瑞、范揚先生。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國畫藝術家協會常務副會長,廣西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桂林市文聯副主席,桂林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桂林畫院畫家,桂林中國畫院副院長,桂林灕江畫院院長。

獎項:

2010年榮獲桂林市人民政府頒發的第八屆文藝創作最高獎—金桂獎。作品《桂山語境》獲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2008首屆中國山水畫藝術雙年展優秀獎,作品《秋望》獲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第三屆全國中國畫展優秀作品獎(最高獎),作品《天際》獲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2005年全國中國畫展優秀作品獎,作品《白褲瑤系列·到里湖》《白褲瑤系列·夏日》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的第十八次新人新作展。

——我看

張賢

先生的

山水畫

付京生

超常的空間思維

準確的精神把握

張賢很小的時候,就喜歡畫畫。那時他在農村,父母覺得畫畫也是一門技術,所以很支持他畫畫。帶著這種樸素的情感,張賢開始了他的藝術征程。

張賢的作品有一種特殊的空間意識。這種空間意識,當然有著學習西畫(如素描)給他帶來的好處,但他處理畫面空間的能力,卻又絕非僅僅是學習過西畫素描的人就能夠達到的。因為,在他的作品中,畫面物象的構成關係,是一種由氣韻周流而集結在一起的特殊結構關係。這是一種抽象筆墨與具象表現相結合的特殊結構關係。

從張賢的作品分析,他在作畫之前,就已經樹立了堅實的「意在筆先」式的文化精神涵養,事先以中國儒家陽剛思想立骨,以道釋放達精神為用的繪畫「格法」,使他的繪畫在嗣後的具體筆墨表現中,處理好畫面的結構關係。張賢畫作中這樣的結構關係,由兩方面構成:一方面,是畫面物象,依靠的是「以線造型」來顯現(而這樣的「以線造型」,畫家對中國書法筆法、筆意及其書法線條表現中精神氣骨的理解與把握,是至關重要的);另一方面,是畫面的章法構成,依靠的是在平面的宣紙上,能夠將所欲表現的物象依時間順序而從容對接(這就需要畫家頭腦中的時間意識和空間意識特別明晰)。於是,在這個意義上,張賢能夠通過嫻熟、訓練有素、高超的筆墨技法,將他作品中的風骨、品格和神采,表現得真切感人。

林密聲幽 136㎝×68㎝ 2016年

聖山暖翠圖 68㎝×68㎝ 2013年

家山清曉 68㎝×68㎝ 2016年

請把手機橫向欣賞

桂山煙雨圖 136㎝×45㎝ 2009年

昨夜雨後山光潤 136㎝×68㎝ 2016年

總之,張賢的作品造型生動準確,畫面構思新穎別緻,且絕無累贅之筆,技法上又敢於創造革新,所以,能夠將自然界的山水表現得猶如一首首親切的詩。他的畫,筆法恣肆、放達、自由,看上去輕鬆自如,但他的畫,同時又「格法」謹嚴,通過他超常的空間思維能力,把他多年在繪畫實踐中把握的中國文化精神,灌注到他謹嚴而自由的作品之中,從而使得他的繪畫,形成了獨有的空靈洒脫而不失結構結實的個人風貌。

中國畫畫理中講的「意在筆先」「取象不惑」,在張賢那裡,都似乎是無師自通、信手拈來,得來全不費功夫的。張賢似乎有著超出一般人的把握畫面章法布勢與氣韻開合的能力,以及把握畫面氣韻、品格、意象和境界的能力。從他的《望雲潤雨》《瀑水含秋》等作品看,我們能想像到他在作畫時,那畫面的物象確實已經成竹在胸,因為我們能感覺到一旦他在紙面上勾勒下第一筆以後,他就會以筆筆生髮的方式,使手下的筆墨在勾皴擦點中,把畫面中的山石、樹木、溪泉,「寫」得既精神抖擻又神完氣足。

張賢本科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為「正規軍」。回到地方以後,帶了一段時間高考班,所以,他的素描、速寫畫得很多,後來,他的山水畫相對比較寫實,也與此關係密切。這是張賢的作品能夠「意在筆先」「取象不惑」的前提條件。考入國家畫院龍瑞先生高研班學習以後,他對中國畫的筆墨精神和意象境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其畫面的筆墨精神和意象境界因為有著手到擒來的具象能力支撐,所以,他的畫不是無本之木,而是肥沃廣袤原野上一片美麗的花。

桂山禪雲圖 68㎝×68㎝ 2014年

桂山泉幽 68㎝×68㎝ 2012年

桂山初晴萬物新 136㎝×68㎝ 2016年

聖山暖翠

桂山禪雲

桂山清泉

家山清曉

請把手機橫向欣賞

桂山疊翠疏影如虹 68㎝×136㎝ 2017年

雨歇林間涼自生 68㎝×136㎝ 2017年

張賢作畫,行筆有條不紊,筆法從容穩健、氣韻貫通,線條含筋蘊骨而富於變化,其提、按、頓、挫的節奏感既跌宕又穩健,物象的結構關係也是既緊湊結實又很疏朗磊落,章法上也開合有度,給人以沉著、豁爽、痛快的美感,觀之有令人心悅神往之美。從張賢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有著對《芥子園畫譜》一類傳統技法的研究和學習,但體現在他作品中那種繼承性的東西,因為有了寫生基礎的依託,所以人們往往就會覺得他是一個另起爐灶聰明型的畫家。其實,他的畫背後是有深厚的傳統功夫的。這是一種大聰明,這就是說,張賢並不刻意在作品中顯示自己的功力,但實際上,他是很重視功力的畫家。例如,他的作品中有許多書寫性的因素,但他卻又極為注重畫作的可視性,從不因追求其「書寫性」而使畫面出現忸怩之態,不在過分的誇張變形上下功夫,而是注重在造型清晰準確的基礎上,去表現畫面物象的神采、風骨、氣韻和極為注重去表現畫面物象豐富細膩的「情感變化」。

一言以蔽之,從張賢的《秋雨》《秋晴》《雨過清香》《暖日春溶》《青山鳴泉》等作品可以看出,張賢對自己作品的審美取向,無疑已經具有了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審美標準。這些標準至少包括兩個方面:第一,作品本體形式語言的美感特徵鮮明而強烈;第二,作品與健康的人生情感取向和精神旨歸息息相關。在我們看來,正是這兩個方面的標準,使張賢的繪畫具有磊落莊重的美感,具有觀之令人神往之美。尤其是他的《林密聲幽》《行雲圖》《空谷幽香》等作品,如果張掛於牆,無疑會使人們瞬間就能處于吉氣四溢的精神氛圍。在這個意義上,張賢的畫,可以視為具有「興宅齊家」屬性的祥瑞象徵。

桂山寒翠圖 136㎝×68㎝ 2016年

請把手機橫向欣賞

桂山雲雨飛泉圖 68㎝×136㎝ 2017年

雨過山色清 68㎝×136㎝ 2017年

雨歇桂山積翠來 68㎝×136㎝ 2017年

桂山清遠圖 68㎝×136㎝ 2017年

張賢的畫,展卷具有清氣滿乾坤的感覺,觀之周身舒爽通透。他的畫,有養心明志的功能。為此,我們認為他的畫有兩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方面,他有著高超的具象寫實能力,《青山綠水去無聲》《瀑水含秋》《望雲潤雨》令人嘆為觀止,但是,張賢並沒有局限在寫實中,而是把這種具象寫實升華到了傳統繪畫筆墨文化的高度,使這些被升華了的筆墨成為某種精神的象徵。另一方面,張賢深明傳統繪畫必須走宗經徵聖之路,所以,他一貫遵循聖賢精神進行自我修養,依照聖賢的教誨進行自我人格的培養。他的畫品即是他人品的具體體現。

中國儒家所說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是中國山水文化的重要精神皈依。具體到山水畫,儒家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與道家的「任自然,返璞歸真」的兩相結合,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成為中國古代士人的崇高人生價值取向。所以,中國人不僅僅嚮往老農、老圃、漁翁、樵夫與世無爭的生活,而且,也對天下家國一往情深,這就是中國山水畫的文化本源。這正是「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於是,這樣的思想轉化為審美情操之後,中國的山水畫,也就有了多層次的價值取向與意義。事實上,我們前述張賢繪畫具有「吉氣四溢」「興宅齊家」的「祥瑞」屬性,並非民俗意義所指,而是他「移精神,動人情」的畫。首先是他能夠循「聖賢精神」去做一個進取的人,其次是他不僅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注重人品的自我修養,而且在具體的繪畫實踐中,我們也能感到他是一個為人寬厚、待人真誠、積極進取、辦事認真、樂於奉獻的人。正是因為具有這樣的人品性格,所以他的畫也就有了一種特殊的蓬勃、穩健、放達與清雄的氣息。這種氣息,正是張賢胸有丘壑的表現。

總之,張賢的繪畫,筆法是松靈活脫的,給人一種自由而輕鬆的美感,但在這種輕鬆活脫的後面,支撐的卻是結構主義語言再造式的符號學意韻。所以,他的畫,松靈而不鬆散,恣肆而不俗陋,放達而不空疏,顯示出一種元人散曲一般的輕快、活潑但並不失豪爽高亢的審美意旨。在這個意義上看張賢的畫,能培養、樹立我們內聖外王的情感和意志,使我們的心胸、襟懷,能夠在觀賞他的繪畫時,不自覺地受到聖賢思想的鼓舞、聖賢精神的關照以及聖賢情感的陶冶。

2007年5月26日於北京鼓樓東大街

(付京生:《中國畫苑》雜誌主編 ,中國國家畫院《當代畫品》分卷主編,《中國畫研究》雜誌「焦點論壇」欄目主持,美術理論家)

桂山泉幽 68㎝×68㎝ 2012年

桂山清溪圖 68㎝×68㎝ 2012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立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創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