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鶴樓前的情思

黃鶴樓前的情思

武漢的黃鶴樓,始建於公元223年。黃鶴樓瀕臨萬里長江,雄踞武昌蛇山之上,挺拔獨秀,輝煌瑰麗,是一處遊覽勝地,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黃鶴樓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江南三大名樓」。

歷史上的黃鶴樓由主樓、配亭、軒廊、牌坊、詩碑廊、古肆商業街組成,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已具規模。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後一座「清樓」建於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此後近百年未曾重修。直到1981年10月,黃鶴樓重修工程破土開工,1985年6月落成。前樓後閣,構成「白雲黃鶴」,成為武漢的地標之一。

黃鶴樓名揚天下,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遊、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後到這裡遊樂,吟詩作賦。由多少歷史文人墨客以其才思才情構築起來的黃鶴樓,必然形成特殊的場,吸引後來的文人墨客,繼續為其「添磚加瓦」。

到武漢準備參加中共五大的瞿秋白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四方面軍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的郭沫若曾經結伴去黃鶴樓遺址憑弔。這年,郭沫若36歲,瞿秋白29歲。郭沫若到武漢後,常到中宣部來找瞿秋白,兩人來往甚密。瞿秋白對郭沫若的印象不錯,認為他雖有些浪漫主義色彩,卻十分敬佩他,特別是敬佩他那對蔣介石也敢於當面頂撞的四川人性格。

瞿秋白和郭沫若,兩位文人革命家,站在黃鶴樓遺址前,望著浩蕩東去的長江,不禁同聲誦詠起了蘇東坡「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互相勉勵說,在這種形勢下,大家在未被淘汰去的時候,還應該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成敗且不去計較。

18年光陰似箭。1935年5月28日,在黨中央和中央紅軍撤退中央革命根據地後留下堅持鬥爭、後被國民黨逮捕的瞿秋白,在福建汀州監獄給郭沫若寫信,信中提到兩人在武漢相會的情景:「還記得在武漢我們兩人一夜喝了三瓶白蘭地嗎?當年的豪興,現在想來不免啞然失笑,留得做溫暖的回憶罷。」20天後,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在長汀從容就義。年僅37歲。

不知郭沫若是否收到了瞿秋白給他的絕筆信,也不知道他看到信後會是怎樣的悲痛感懷……

也是在和瞿秋白同游黃鶴樓、同喝白蘭地這一年,1927年8月,郭沫若在參加南昌起義部隊南下的途中,由周恩來和時任革命委員會參謀團秘書長的李一氓介紹,參加了中國共產黨。郭沫若作為中國著名文學家、大學問家的非凡人生,由此增添了濃厚而亮麗的一筆。

這一年春,正是芳草萋萋的時節,毛澤東也來到了黃鶴樓,以一首名為《菩薩蠻·黃鶴樓》的詞,表述了此時複雜而悲涼的心境:

茫茫九派流中國,

沉沉一線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

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

剩有遊人處。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這愴涼而悲壯的詩句,反映了作者既有革命的氣魄、堅定的信念,又有些疑惑;既有些迷茫,卻更有著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1958年,毛澤東曾對這首詞作了以下批註:「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前夕,心情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號,黨的緊急會議,決定武裝反抗,從此找到了出路。」

——摘自《中共五大軼事》

《中共五大軼事》

李蓉

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李蓉,法學博士,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時期歷史,特別是抗戰史、黨代會的研究。參加《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中國共產黨簡史》等的修訂和寫作,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淪陷區人民抗日鬥爭》,出版《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史》、《人民民主——毛澤東的理想和實踐》、《走向輝煌——毛澤東統一戰線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朱德與毛澤東》、《中共七大軼事》、《中共六大軼事》等著作多部,發表論文百餘篇。兼任中國中共黨史學會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抗日戰爭史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共文獻研究會朱德思想生平研究分會常務理事,劉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會常務理事,井岡山幹部學院、延安幹部學院兼職教授。

內容簡介:近年來,中共五大在人們視野中漸漸淡化。但實際上,作為在中國革命處於危急關頭召開的一次大會,「中共五大的一些創舉影響至今」。作者長期致力於「黨代會」研究,在書中運用翔實的史料,全景式地展示了五大的來龍去脈及一些當事人(如陳獨秀、毛澤東、瞿秋白、蔡和森等)的所思、所想、所為;其中亦不乏鮮活的黨史細節,很多尚屬首次披露,比如,共產國際代表之間的爭論、蔣介石與汪精衛對革命的態度、籌建中央黨校、首次設立中央監察委員會、「開始關注」財經經濟政策等等。一串串鮮為人知的黨史片段,編織成豐富多彩的歷史圖景,讀來饒有興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明書屋 的精彩文章:

TAG:春明書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