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荊玉棟:體細胞克隆猴神奇在哪

荊玉棟:體細胞克隆猴神奇在哪

該圖翻譯自CELL文章

據中國科學院官方網站消息,中國科學院24日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科院科研團隊突破了體細胞克隆猴這一世界難題,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

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在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非人靈長類平台誕生;2017年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1月25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Cell)在線發表了該項成果,題目是: 「Cloning of Macaque Monkeys by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未來還將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

大家都知道「多莉」羊的克隆,「多莉」羊誕生於1997年,也是體細胞克隆,那麼二十多年過去了,獼猴的體細胞克隆還值得大張旗鼓地宣傳嗎?這裡面有什麼創新點嗎?有什麼突破嗎?一項研究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作為封面文章發表,本身就能說明這項研究具有重大突破和重要意義。

我們仔細分析,其實在克隆方面,我們國家曾經走在世界的最前沿。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實驗胚胎學的主要創始人童第周先生為了研究細胞核和細胞質的關係,應用細胞核移植技術,把金魚的細胞核移植到去細胞核的角皮魚卵內,又把鯉魚細胞核移植到去細胞核的鯽魚受精卵內,實現了最早的體細胞克隆。後來,童第周先生的學生中科院動物所陳大元研究院積極探索大熊貓的克隆,遺憾的是至今沒有成功,但是他帶領研究組2002年做出了中國第一頭土生土長的克隆牛「委委」(1998年7月5日,日本科學家宣布他們利用成年動物體細胞克隆的兩頭牛犢順利誕生)。自「多莉」羊誕生的20 多年間,各國科學家利用體細胞先後克隆了牛、鼠、貓、 狗等動物,2009年,中科院動物所周琪研究員等首次利用iPS細胞(誘導性多能幹細胞),通過四倍體囊胚注射得到存活並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小小」。

但是,與人類最相近的非人靈長類動物克隆的難題一直沒有被攻克。早在1999 年,就有科學家做出了克隆猴,但這是利用胚胎分裂的技術,而不是體細胞克隆。那麼,非人靈長類核移植究竟難在哪裡?以獼猴為例,第一是猴卵細胞的細胞核不易識別,去核難度大;第二是猴的卵細胞容易提前激活;三是猴的體細胞克隆胚胎髮育差,培養囊胚效率低。對於第一個難題,我的同學劉真苦練技術,最終能達到平均10秒取出一個核。對於第二個難題,孫強團隊通過表觀遺傳學手段,向去核卵細胞中注射甲基化組蛋白的去甲基化酶的信使核糖核酸,並同時使用了此前科學家在其它哺乳動物中使用的組蛋白去乙醯化酶的抑製劑TSA,對影響胚胎髮育的基因進行適當的調控,確保胚胎髮育的時間恰到好處。

很多人擔心,體細胞克隆猴帶來的倫理學問題,擔心科學家會不會利用這項技術來克隆人類自己。蒲慕明院士在發布會上對此做出了說明,科學家沒有必要克隆人類自己,他們做克隆猴的目的恰恰是針對人類疾病,特別是為了研究和治療包括老年痴呆在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因為通過體細胞克隆得到的獼猴,在基因型上是完全一致的。

克隆猴遺傳背景相同,就減少個體間差異對實驗的干擾,大大減少了實驗動物使用數量。同時,通過體細胞克隆技術,模型猴製備時間縮短到一年內,複雜和精準的基因編輯可以在體外培養的細胞進行,從而使獼猴成為跟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動物模型,為促進針對阿爾茨海默病、自閉症等腦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腫瘤、代謝性疾病的新葯研發進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很多公眾擔心科學家違背倫理道德,這有些杞人憂天了。我所李家洋老師領銜的團隊獲2017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他上午接過證書,晚上和往常一樣工作到十點半才下班。蒲慕明院士放棄美國國籍,主持腦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科學家們的道德感和拳拳愛國之心經得起檢驗。(作者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浸大倆學生剛停學,校長錢大康就被貼標語「問候老母」……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