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新鄉籍歷史名仕 盛唐忠臣韋思謙

新鄉籍歷史名仕 盛唐忠臣韋思謙

韋思謙(611年—689年10月16日),本名仁約,字思謙,河南陽武(今河南原陽)人,因名字讀音與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yuè ),所以用字不用名。

爵封博昌縣開國男,以太中大夫的官職告老還鄉,去世時追贈為幽州都督。與其子韋承慶、韋嗣立父子三人皆至宰相,盡心輔佐皇帝,為時人稱讚。

韋思謙的祖先自雍州杜陵(今西安杜陵)南遷,客居襄陽(今湖北襄陽),後又遷徙到鄭州陽武(今河南原陽)。

八歲時母親去世,因孝順而出名。

考中進士後,多次升任後做到了應城令,一年後參加選考。

韋思謙在任上,因為政績考核為末等,依照過去的制度,這類情況大多不能晉陞。吏部尚書高季輔卻提拔他做監察御史,因此出名。

他曾經對人說:「御史走出國都,如果不能動搖一方,震懾州縣,就是失職。

唐高宗時期

公元650年(永徽元年)十月,中書令褚遂良低價購買中書省翻譯官的田地,大理少卿張睿冊認為其無罪。韋思謙上書彈劾此事,降褚遂良為同州刺史、張睿冊為循州刺史。

等到褚遂良官復中書令,韋思謙被降職為清水縣令。

左肅機皇甫公義任檢校沛王府長史,提拔韋思謙任同府倉曹,後多次升遷,任右司郎中。

公元682年(永淳元年),歷任尚書左丞、御史大夫。

唐高宗認為他很有才能,每次召他進宮談話,即時十分疲憊,也要身子靠著殿前的欄杆,說上好幾個時辰才結束。案情不明、證據不充分、一時難於判決的案件,繁雜的事務,每次都要他參與裁決。

當時武候將軍田仁會與侍御史張仁禕有矛盾,捏造罪名誣陷張仁禕。高宗在朝堂上詢問張仁禕,張仁禕十分害怕,回答的語無倫次。韋思謙上前說:"臣與張仁禕曾是同僚,相當了解這件事的緣由。張仁禕為人懦弱而不能為自己申辯。如果田仁會迷惑聖上的視聽,使張仁禕不正常地獲罪,那就是為臣事君不盡心了。請讓二人為此事對證。」他言辭流利,含義鮮明暢達,高宗非常贊同。

韋思謙在御史台任職,每次見到王公,從不行跪拜禮。有人勸他 ,他回答說:「雕、鶚、鷹、鸇,怎能與眾禽為伴?為何要行跪拜禮來親近他們?況且身為諫官,本來就應獨立。」他剛任左丞時,上奏說:「陛下為各部門選擇人才,沒有合適的人選就空缺不授。現在您不吝惜好的錦緞,讓我來裁製它(言下的意思就是把好的職位拿給他充任),這是陛下知臣之深,也是臣盡命以報的時候。」他在任上整頓制訂法綱,朝廷肅然。

武后攝政時期

683年(弘道元年),唐高宗駕崩,太子李哲繼位為唐中宗,武則天以太后攝政,掌握實權。684年(嗣聖元年),中宗意圖獨立執政,武后將他廢黜,改立皇弟豫王李旦為唐睿宗,進一步掌握權柄。九月,武后侄武承嗣、武三思屢勸武后尋事誅殺皇室近支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等以絕宗室之望,韋思謙和中書侍郎劉禕之都因害怕,唯唯諾諾不說話,只有中書令裴炎堅持力爭以為不可。

後轉任宗正卿,恰逢改換官名,改任司屬卿。

武則天又分別設置左右肅政台,任命韋思謙為右肅政大夫。大夫過去和御史行對等之禮,惟獨韋思謙坐著接受對方的拜見。有人為此提出意見,韋思謙說:「朝廷班列,本有等級差別,為何無原則地行事呢?

公元685年(垂拱元年),賜爵博昌縣男,升任鳳閣鸞台三品。二年,接替蘇良嗣任納言。

公元687年(垂拱三年),上表告老請求辭官,武則天答應了,加授太中大夫。

公元689年(永昌元年),死於家中,追贈幽州都督

唐德宗年間,韋思謙得以續圖凌煙閣。

主要成就

韋思謙做監察御史時,指出巡視就是要發揮震懾作用,對發現的問題,包括官員的問題,要把握節奏,分清輕重緩急,但都要糾正處置,件件都要有著落。

如果所到之處不動搖山嶽,震懾到其他的州縣,那便是失職。

時任宰相的褚遂良違法低價強買土地,連大理寺少卿張睿冊都包庇縱容他。而韋思謙卻並未退縮,他作《劾張睿冊回護褚遂良斷判不當奏》上書高宗,指出褚遂良不上報國家,私定低價,買賣土地,張睿冊附下罔上,包庇縱容犯罪。使得褚、張二人得到應有的懲罰。

為維護法律的公正,國家的秩序作出了貢獻。

任職御史台,韋思謙指出身為諫官,本來就應獨立,不應做阿諛奉承上級的事,任肅政大夫時,惟獨韋思謙坐著接受御史的拜見,韋思謙認為,朝廷班列,本有等級差別,不能無原則地行事,他在任上整頓制訂法綱,朝廷上下的秩序有了很大改善。

他亦長於裁決案件,高宗遇到案情不明、證據不充分、一時難於判決的案件,每次都要他參與裁決。如田仁會誣陷張仁禕案等,他都能對案件進行合理的分析。他的剛正使其深受高宗信任,每次說上好幾個時辰才結束。

作為高宗開創永徽之治不可或缺的一環,為後世為官者作出了表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