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放開那個老年人!

放開那個老年人!

康有為七十大壽的時候,收到了章太炎送來的一副祝壽聯。

這兩人初年甚有交情,不過後來因政見不同,早已反目。康有為又因為臨難脫逃、貪財好色等品德污點,每每被章太炎罵得斯文掃地,沒想到他竟然會在自己七十大壽之際贈聯祝壽?

結果打開對聯一看,康有為頓時不淡定了。

國之將亡必

老而不死是

上聯出自《中庸》,原文是「國之將亡必有妖孽」;下聯出自《論語》,原文是「老而不死是為賊」。康有為號稱尊孔,章太炎便針鋒相對的引用了儒家經典中兩句話,特意省略了「妖孽」和「賊」,露出了「」「」二字,簡直是給康有為量身定做的,既罵他是「妖孽」、是「賊」,又咒他「將亡」、「老不死」。

GIF

罵人罵到這境界,也真是沒誰了。康有為收到對聯十餘天之後,突然去世,不知是不是跟被氣的。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個老年人,聽到「死」字,心裡總不會太舒服的,更何況被罵「老而不死是為賊」。

沒錯,這句話是孔夫子的原創,但事實上,孔子的意思絕不是說人老了就得早點死,他當時那樣講,是有著前因後果和語言環境的。我們來看一下。

孔子有一個老朋友,名叫原壤,這老兄很有點嬉皮士的路數,母親死了,不僅不哭,反而站在棺材上唱歌;平時站沒個站相坐沒個坐相,喏,就像這樣:

孔子看他弔兒郎當的,就罵他:你這爛人,從小到大都沒個正形兒,現在這麼一大把年紀了,還這操性,活著真特么浪費糧食!你那狗腿就不能放端正點嗎?「說著拿起手杖敲了敲原壤的小腿。

(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

看到沒,所謂「老而不死是為賊」,純屬孔子給老朋友開的一句玩笑。只不過,這句玩笑很接地氣,又出自權威之口,所以就深受人民群眾追捧,乃至斷章取義、謬種流傳。傳到後來,民間的混小子惡娘們,罵起老人來就會拽出這句文,或者乾脆就簡稱為「老不死」。

當然,在古代你要是敢輕易罵出「老不死」,那絕對需要相當膽量。我國自古以來有著尊老敬老的傳統,在古代,就算老年人確實有錯,你也不得隨意毀罵他們,否則就有個「不敬」的罪名,告到官府很有可能挨頓板子。

然而,現在社會,罵「老不死」的越來越多,尤其是近幾年,這種聲音更比比皆是。

當然,的確有一些老人做了沒出豁的事兒。

比如,就在前幾天,三亞的幾位老年人坐公交車時,因對停靠站點有異議,竟然不顧車輛正在行駛,強行把司機拽下車!

再加上之前的「老年暴走團佔用機動車道」, 「大媽把公共廁所里的免費廁紙扯光」,「廣場舞大叔搶佔籃球場」,「老人摔倒被扶起反而訛人」……種種為老不尊甚至倚老賣老的現象,把老年人這個團體推上了風口浪尖。很多人不禁發問:老人的形象本該是慈祥和藹,怎麼畫風一轉,突然就變成了人見人嫌的「老不死」?

有些聲音一本正經的說,很多老人,當年就是在動亂、破壞、非理性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打砸搶燒、踐踏規則,缺乏自身教養和對人尊重。現在他們老了,但是那種惡的行為習慣並未改變,所以貪小便宜、沒有素質、粗魯缺德、碰瓷訛人……總而言之,不是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

是不是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

其實說穿了,別管是老人變壞,還是壞人變老,無非就是把「老」與「壞」捆在一起,悄悄的在那個年代的老人身上,貼上「壞人」的標籤,當你看到稍微不那麼和藹客氣的大叔大媽,腦海中立即蹦出「壞人變老了」的形象;而看到一些為非作歹的老年人時,又進一步強化了「老而壞」的印象。

我就納悶了,老年人身處這個年齡段,本是應該被尊重被呵護甚至被「哄」的時候,什麼時候變得躋身鄙視鏈並且自帶嘲諷臉了?老年人,究竟做了多少壞事?

咱們就以「拉拽公交司機」為例,搜索一下這個關鍵詞的新聞。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拉拽公交司機這事兒,各色人等都干過!為嘛非得專拿老年人說事兒?老年人惹誰了?

事實上,恰恰不是老年人惹誰了,而是老年人沒有在網路社會惹別人的能力!就鍵盤而言,老年人是毫無疑問的弱勢群體,他們難以給自己正名,也難以讓別人真正了解這個群體。悶聲,並不一定發大財,也有可能背大鍋,在網路上,老年人就像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沒有話語權,只能默默的承受因個別害群之馬而來的屎盆子。

更為關鍵的原因,是一些傾向性報道。流量為王的時代,只要能吸引眼球,各類妓者無所不用其極。針對那些負面事件,有的媒體就刻意去強調當事人的年紀,並將這一普通屬性包裝成關鍵因素,有意無意的把「壞」和「老」這兩個關鍵字捆綁起來,貼上指向性和暗示性極強的標籤,以吸引眼球,博取關注,讓公眾的視點不知不覺間被戴上有色眼鏡。

再往深處想一想,更讓人心神不寧。

信息社會的特點是信息爆炸,每個人都面臨數據超載選擇恐懼,於是,就格外希望能有一種簡單快速的認知方法,而「標籤」正滿足了這種需求,讓人對某個對象迅速得到直觀認識。比如說,某人的標籤是「沒上過學」,那麼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沒有文化」;某人的標籤是「蹲過監獄」,那麼對他的第一印象就是「離他遠點」。

「標籤」的最大弊端,就是以偏概全。任何一個理性的人都明白,以偏概全不對,但落實到具體事情上,大多數人又都希望能「以不變應萬變」,掌握一把鑰匙就能開所有的鎖。並且,當「標籤」與事實相符的時候,又會進一步加強標籤的效力,從而使標籤更加深入人心。與事實不符?不存在的,選擇性忽略就行了。

請記住一點,絕大多數人需要的並不是事實或真相,而是只需要信息能夠嵌進他們的先驗邏輯鏈條,證明「我早就知道是這樣」,就足夠了。

從這個角度看,「老」而「壞」不正很好的吻合了這點嗎?心裡有一個「壞人變老了」的印象,下次再有老年人鬧出負面事件時,「你看,我早說是壞人變老了嘛!」

長此以往,老將不老啊!

而標籤一旦被貼上,再想取下或更改,就很難了。比如說……

(雖然明知並不是每個雪鄉老闆都宰客,但你還會去玩嗎?)

《論語》中說,「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紂王當年經營東夷,實有大功,但被貼了個「昏君」的標籤,於是就變成了十惡不赦,連「吃一餐飯往往宰三頭牛、五口豬、十口羊」這樣的惡名也能往身上砸了。

一旦被貼上了壞標籤,那可真是有口難辯,就像當年「偷井蓋的河南人」、如今「宰客的雪鄉人」一樣,只能在輿論的狂歡中無奈苦笑。

引用雪鄉當地老百姓的一句話:「打盆說盆,打碗說碗」,誰錯了是誰的,咱能不能別搞株連?

為社會盡一份公道,為長輩盡一份善意,別往老年人身上貼標籤。

還因為,我們自己,如果不英年早逝的話,也總有一天會成為老年人。

感謝觀看!感謝支持!

【新文話說】

新文化,說新聞。

漲姿勢,有內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年 的精彩文章:

除了中國人,這個國家的人也被中老年表情包搞瘋了……非常可怕……

TAG: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