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O型血是萬能血嗎?

O型血是萬能血嗎?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O型血是萬能血這個觀點。

特別是我們在看電視的時候,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同時,我們也經常在網上看到「急需熊貓血救命」的消息。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如果O型血是萬能血,為什麼不把它輸入急需熊貓血患者體內救命?如果不能輸入,為什麼會有O型血是萬能血這個觀點呢?

本著科學普及大眾的精神和態度,我覺得有必要給大家搞清楚這個問題。

我們首先進行了調查,看看大家對血型基本知識的了解情況。

通過街頭隨機採訪調查,我們發現目前在非學生群體中竟然有20%左右的人不能準確說出血型的基本分類,聽過O型血是萬能血而不知是否正確的高達80%;而在學生群體中,基本都清晰了解血型的基本分類,而在O型血是萬能血這個觀點上卻產生了很大的分歧,約40%的同學認為這個觀點是正確的,理由也都如此的相同:中學學的!約30%的同學認為是錯誤的,這些同學們用所了解的知識進行了解釋,比如:不同的血型裡面含有的抗體不一樣,輸血之後會發生免疫排斥反應;剩下的一部分同學則持不確定的觀點。

那麼O型血到底是不是萬能血呢?在這裡,我們先進行一些有關血型基本知識的科普,這樣有利於大家更加深入的思考這個問題。

01

血型是如何發現的

從歷史上看,英國17世紀著名的生理學家和醫生威廉·哈維在1616年第一個準確地描述出血液是如何循環的,由此奠定了近代生理科學發展的基礎,也標誌著新的生命科學的開始。

自從17世紀哈維發現血液循環後,人類開始了輸血的嘗試,人們試圖將人類或動物的血液輸往受者的靜脈,但這些輸血的結果往往是致命的。1667年,法國哲學家丹尼斯和外科醫生埃默雷茲將250毫升羊羔的血輸給了一個病人,這是人類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輸血,結果當然沒有成功。之後也有很多科學家重複了輸血實驗,結果都以病人的死亡告終。

一個世紀後,科學界又進行了人與人之間的輸血試驗,結果大部分人依舊死亡,只有少部分人存活下來,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當時的科學家們。

直到1900年,卡爾?蘭德斯泰納決定使用在維也納大學病理解剖學研究所工作的六個同事的血清和紅細胞進行一個簡單的實驗來區別正常人的血液屬於哪一種時,發現自己的血清和紅細胞混合後不會發生凝集;而一些人的血清凝集了其他人的紅細胞。經過後期的研究,他發現這些反應也不是由疾病引起的。

因此,他對這種現象做了解釋:在紅細胞表面有兩種抗原(凝集素),A和B,而血清中有它們的抗體-凝集素(anti-A和anti-B),如果它們與紅細胞表面抗原相遇,就會產生凝集反應。他同時根據紅細胞和血清反應,將人群分為三組,即A型、B型、O型。蘭德斯坦納也因發現了ABO系統,並在1930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蘭德斯泰納:血液語言的破解者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1902年,狄卡斯德羅醫生在重複實驗中發現了幾例除了和自己的血清不發生凝集以外,對其他人的血清都發生凝集,這種血型即為現在的AB型。經過後期許多科學家的補充研究,最終國際命名採用ABO血型命名法,將血型統一划分為:A型、B型、O型、AB型。

即紅細胞只含A凝集原的,稱為A型;只存在B凝集原的,稱為B型;若A與B兩種凝集原都有的稱為AB型;這兩種凝集原都沒有的,則稱為O型。不同血型的人的血清中含有不同的凝集素,但不會含有對抗他自身紅細胞凝集原的凝集素。因此,在A型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B凝集素;B型人的血清中,只含有抗A凝集素;AB型人的血清中沒有抗A和抗B凝集素;而O型人的血清中則含有抗A和抗B凝集素。

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了解血型分類,我們做了一個小實驗:

(藍色瓶為抗A血型定性試劑;黃色瓶為抗B血型定性試劑;最右邊為取血針)

安全措施做好之後,用取血針刺破手指取出兩滴綠豆大小血滴滴在圖中的玻璃皿上,然後在兩滴血滴上面各滴一滴血型定性試劑,之後用取血針均勻攪拌10s左右,這時根據以下情況判斷血型:(1)若滴入抗A血型定性試劑攪拌後出現凝集小顆粒而滴入抗B不出現時,則血型為A型(2)若滴入抗B血型定性試劑攪拌後出現凝集小顆粒而滴入抗A不出現時,則血型為B型(3)若滴入抗A、抗B血型定性試劑攪拌後均出現凝集小顆粒,血型為AB型(4)若滴入抗A、抗B血型定性試劑攪拌後均不出現凝集小顆粒,則血型為O型。

(A型血測試圖示)

02

為什麼說O型血是萬能血

實際上現在的血型鑒定以及我們此次所用的實驗方法利用了抗原-抗體反應。

由於O型血的紅細胞上既沒有A抗原又沒有B抗原,輸給A、B、AB型人後,O型紅細胞不被受血者血清中的相對的抗A或抗B抗體結合,因而輸入的O型紅細胞不受破壞,而發揮其良好的攜帶氧氣和排除二氧化碳的功能,因此人們稱O型血的人為「萬能輸血者」。

但是O型血的血清中卻含有抗A和B抗原的抗體,如果被輸血者不是O型血,血清中的抗體依然會和被輸血者體內原有的紅細胞表面抗原發生溶血反應。【溶血反應泛指紅血球的不正常分解,令血液中紅血球含量減少。由於紅血球於血液中傳送氧氣予身體各個部份,嚴重的溶血反應可以引致身體組織死亡,危及患者生命。一般引發溶血反應的因素有:抗原-抗體反應(如:輸錯血)、中毒,部份治療過程如血液透析及使用心肺呼吸機亦有可能引發溶血反應】

(父母血型與子女血型關係圖解)

不過醫院有時會在緊急情況下輸O型血,就如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時成都軍區總醫院收治的地震傷員中20名非O型血患者和30名O型血患者輸注O型紅細胞懸液,結果挽救了一大批傷員的生命,很大原因是因為輸入血液的量少,所輸入的血清被體內原有的血清稀釋,使溶血反應不會太強烈,但是輸血量過多時,則極易發生危險。

因此現在醫院在輸血前必須進行交叉配血試驗,不僅把供血者的紅細胞與受血者的血清進行血清配合試驗(試驗主側),又要把供血者的血清與受血者的紅細胞做配合試驗(試驗次側)。這樣既檢驗血型測定是否有誤,又用以檢測紅細胞或血清中是否還存在其他會引起紅細胞凝集反應的凝集原或凝集素。

如果交叉配血試驗的兩側都沒有凝集反應,即為配血相合,可以進行輸血;如果主側有凝集反應,則為配血不合,不能輸血;如果主側不發生凝集反應,而次側有凝集反應,只能在應急情況下輸血,輸血時不宜太快太多,並密切觀察,如發生輸血反應,立即停止輸注,所以輸血時一般要同型相輸。

03

什麼是熊貓血?

其實除了ABO血型系統外,在醫學上還有一種常見的Rh血型系統。Rh血型系統是把已發現的紅細胞A、B、O及AB四種主要血型的人,又根據血液紅細胞上是否有Rh凝集原一分為二地被劃分為Rh陽性和陰性兩種(有則為陽性,無則為陰性)。根據有關資料介紹,中國99%以上的人為Rh陽性,而含Rh陰性血型的人不足1%。因極其罕見,故 RH陰性血型又被稱為熊貓血。

由於Rh陽性血液中的抗原將刺激Rh陰性人體產生Rh抗體,所以輸入Rh陽性血液時,會導致溶血性輸血反應,因此RH陰性者不能接受RH陽性者血液。其實在輸血時,Rh和ABO血型都需檢驗。

其實從「急需熊貓血救命」這條消息我們就可以簡單推斷出O型血並不是真正的萬能血。如果O型血真的是萬能血,就不需要發布緊急通知啦,畢竟O型血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血型,約佔全世界總人口的45%或46%左右,何必再捨近求遠呢?

所以,以後聽到有人說O型血是萬能血時,我們要勇敢地指出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學白襯衫 的精彩文章:

TAG:文學白襯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