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片後世博園85%雨水可收集利用,「中國人居環境範例」會不會進入千萬家?

這片後世博園85%雨水可收集利用,「中國人居環境範例」會不會進入千萬家?

雨水又稱「天落水」,是水質性缺水城市--上海的寶貴資源。統計顯示,上海每年累計降雨量約24億立方米。若用自來水平均梯度水費計價,價值高達百億元。如何將其收納利用,才能更好為城市服務?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日前走訪上海市世博城市最佳實踐區發現,這片「後世博園」已率先實現既有社區海綿化改造項目建設,85%的降雨可循環利用。青翠藤蔓纏繞的房檐、綠茵遍布的廣場……所行之處的盎然生機,均由凈化後的雨水灌溉。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新近公布的2017年「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獲獎名單上,它是上海地區三個獲獎案例之一。

行走在綠意盎然的世博城市最佳實踐區內

「活水公園」實現全場地雨水管理

走進實踐區,千姿百態的建築映入眼帘。原來,這裡曾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E片區。為傳承「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理念,經後續開發為綠色低碳園區。其中,北部街區為實現對雨水的收集利用,在2014年採取了海綿化改造措施。

在北區的中心廣場,能看見濃濃綠意。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實踐商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龔玲玲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這裡就是實踐區內的雨水凈化集中地:活水公園,它前身是世博會的成都案例。雨水需經收集後匯入公園,循環處理利用。

園區內的「活水公園」全景

循環是如何進行的?首先,施工人員在原有管網末端設置了5個雨水收集井,分散調蓄場地雨水,並輸送至活水公園。園內厭氧池對雨水進行初步凈化,流入「魚鱗池」,池內種植著菖蒲、蘆葦等生態植物,將雨水二次凈化。二次凈化後的雨水則將一路匯入荷花池補充景觀水,在豐水季節通過荷花池滲至地下,完成整體循環。

美輪美奐的荷花池

另一路雨水被用於澆灌植物、沖洗廁所和環衛設施。

「原先的排水標準僅能應對每小時50毫米雨量,強降雨來不及排水,暴雨積水時有發生,通過海綿項目建設,包括大面積的綠地、屋頂花園垂直綠化和收集調蓄下滲設施,削峰效果明顯。」龔玲玲表示。2015年6月,罕見的特大暴雨襲擊上海,降雨量達到200多毫米,部分普通路面上,積水深及膝蓋。但在實踐區內,路人依然可以自由行走。

除此之外,水資源也實現了集約利用。在項目建成前,實踐區內的活水公園景觀補水、園區綠化灌溉、道路和環衛設施沖洗,全部使用自來水。用水量平均每月達1萬多噸,水費一直居高不下。實現全場地雨水收集後,自來水用量明顯下降,2017年全年綠化灌溉水量僅1000噸左右。

首創「計量監控後評估系統」

光有「活水循環」還不夠,建設海綿項目需從全生命周期考量。2016年,全國獨創的「計量監控後評估系統」在實踐區內完工,實現對水環境的自動「報數」,自我管理,自主分析。

記者在監控室內看到,屏幕上顯示著各色圖表,整個園區被劃分成不同區域,每個區域都可以在不同時間段分別查看當日的降雨總量與徑流量。同時,監控系統還密切關注著水質處理。

隨時保持監控的計量監控後評估系統

另外,系統對園區內的水位也保持監控,並與輸水泵聯動。若遇大雨,調節池補水已滿,系統會發出報警信號,在遠程自動停泵。連續不下雨,需要補充自來水,監控系統則設置了分級補水水位,做到精確控制,為雨水存蓄留足空間。海綿城市也插上「互聯網+」翅膀,實現智慧管理。

可推廣至小區水景觀

隨著市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日益提升,不少新建小區內添置了姿態各異的噴泉、河流等水景觀。但實際上,不少水景觀設計不實用,缺乏使用的可持續性,僅僅是開發商「花拳繡腿」招攬顧客的手段。

小區水景觀不僅投入較大,建成後還需後期維護,一般包括清理噴泉淤堵、水系流動疏通等,都會有保修期,而保修期一般從兩三年到終身制不等。如果超過保修期,物業公司需花錢找施工單位進行處理,每次的費用也不低。

為了節約費用,不少物業對水景觀「睜隻眼閉隻眼」,導致「活水」變「死水」。龔玲玲介紹,將實踐區的海綿項目建設經驗引入有水景觀的小區內,將大大加強管理效率,推廣前景可期。

例如,小區內可以建立人工濕地和雨水花園,既可收集雨水、自然凈化雨水、綜合利用雨水又有了水景觀,節約水費。同時,還可引入計量監控後評估系統,通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的方式,減少人力物力,更好幫助小區水景觀保持有序良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觀察 的精彩文章:

蛙出門一整天你就擔心,這位「狼爸」為啥總「折騰」6歲娃?

TAG:上海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