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喜歡吃雞蛋,雞蛋的常識你知道多少?
1、雞蛋是非常好的食物。每100克雞蛋中含有12.56克蛋白質,脂肪9克,其中不飽和脂肪酸5.58g,膽固醇372mg,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D,E、B2、B12;膽鹼,卵磷脂等人所需的物質,人體利用率也很高,並且相對於其他食物來說來源豐富,價格實惠,優點十分突出。
2、蛋黃內含有高膽固醇並不意味著攝入蛋黃就會使人體內膽固醇高。蛋黃中不僅含較多的膽固醇,還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後者能將膽固醇和脂肪乳化為能透過血管壁而且直接供組織利用的極細顆粒,因而食用蛋黃後一般不會增加血中膽固醇的濃度。
為了保證膳食平衡、滿足機體需要,又不會營養過剩,一般情況下,老年人每天吃1~2個雞蛋為宜。中青年人、從事腦力勞動或輕體力勞動者,每天可吃2個雞蛋;從事重體力勞動,消耗營養較多者,每天可吃2~3個雞蛋;少年兒童由於長身體,代謝快,每天也應吃2~3個雞蛋。孕婦、產婦、乳母、身體虛弱者以及進行大手術後恢復期的病人,需要多增加優良蛋白質,每天可吃3~4個雞蛋,但不宜再多。
3、哪些雞蛋不能食用:
裂紋蛋:雞蛋在運輸、儲存及包裝等過程中,由於震動、擠壓等原因,會使有的雞蛋造成裂縫、裂紋,很易被細菌侵入,若放置時間較長還易變質,不宜食用。
粘殼蛋:這種蛋因儲存時間過長,蛋黃膜由韌變弱,從而使蛋黃緊貼於蛋殼,若局部呈紅色還可以食用,但如果蛋膜緊貼蛋殼不動,貼皮外呈深黑色,且有異味,就不宜再食。
臭雞蛋:細菌侵入雞蛋內大量繁殖,雞蛋就會變質,從而使蛋殼呈烏灰色,甚至使蛋殼因受內部硫化氫氣體膨脹而破裂。這時,蛋內的混合物呈灰綠色或暗黃色,並帶有惡臭味,食用這類雞蛋常會引起細菌性食物中毒。
散黃蛋:因運輸等激烈震蕩,蛋黃膜破裂後常會造成機械性散黃;存放時間過長,被細菌或黴菌經蛋殼氣孔侵入蛋體內,如果破壞了蛋白質結構也會造成散黃,蛋液稀混濁。若散黃不嚴重,無異味,經煎煮等高溫處理後仍可食用,但如細菌在蛋體內繁殖,蛋白質已變性,有臭味就不能再食用了。
4、市場上都說家養的雞蛋比養雞場的雞蛋更有營養價值,但是經研究表明,裡面所含的營養價值相差無幾。還有就是農家雞的生存環境很令人擔憂,受到糞便污染的可能性大,養雞場的雞統一管理,相比較而言,更加健康。
紅殼雞蛋真的比白殼雞蛋營養價值高嗎?通過科學研究告訴我們,紅殼雞蛋比白殼雞蛋唯一的優勢在於蛋殼比較厚,儲存時間長一些,但是其中所含營養是相差無幾的。小編在此提醒大家購買雞蛋時要注意。
「紅心鴨蛋」大家應該還有印象,蛋黃確實是好東西,雞蛋中的蛋白質集中在蛋黃上,如果飼料中有青葉或者玉米,那麼雞蛋蛋黃的顏色就會加深,的確具有更高的營養價值。不過現有的技術手段是很容易讓雞蛋變顏色的,而且還會帶來安全隱患。但是消費者沒有必要談蛋黃而色變,沒有被化學污染過的,依然是有營養的好食品。
5、雞蛋中含有較多的膽固醇,每百克可高達1705毫克,因此,不少人,特別是老年人對吃雞蛋懷有戒心,怕吃雞蛋引起膽固醇增高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近年來科學家們研究發現,雞蛋中雖含有較多的膽固醇,但同時也含有豐富的卵磷脂。卵磷脂進入血液後,會使膽固醇和脂肪的顆粒變小,並使之保持懸浮狀態,從而阻止膽固醇和脂肪在血管壁的沉積。因此,科學家們認為,對膽固醇正常的老年人,每天吃2個雞蛋,其100毫升血液中的膽固醇最高增加2毫克,不會造成血管硬化。但也不應多吃,吃得太多,不利於胃腸的消化,造成浪費,還有增加肝、腎負擔。每人每天以吃1-2個雞蛋為宜,這樣既有利於消化吸收,又能滿足機體的需要。雞蛋是人類理想的天然食品,在吃法上也應注意科學。對於老年人來說,吃雞蛋應以煮、卧、蒸、甩為好,因為煎、炒、炸雖然好吃,但較難以消化。如將雞蛋加工成鹹蛋後,其含鈣量會明顯增加,可由每百克的55毫克增加到512毫克,約為鮮蛋的10倍,特別適宜於骨質疏鬆的中老年人食用。還應提醒的是,切莫吃生雞蛋,有人認為吃生雞蛋營養好,這種看法是不科學的。
6、毛雞蛋就是死胎蛋,是沒有完成孵化的雞蛋,吃了之後對身體極其不利。毛雞蛋中的營養在孵化過程中都發生了變化,絕大多數的營養在胚胎髮育過程中都被消耗掉了,跟新鮮的雞蛋是沒法比的;而且毛雞蛋極易被微生物感染,是細菌的溫床。專家指出,吃毛雞蛋不僅不能滋補,甚至有可能危害身體健康。
專家指出:雞蛋煮的時間過長,蛋黃中的亞鐵離子與蛋白中的硫離子化合生成難溶的硫化亞鐵,很難被吸收。煮雞蛋最好是涼水下鍋,水開了煮三分鐘即可,這時雞蛋呈溏心狀,蛋黃處於半凝固半流動的狀態,營養成分最利於人體吸收。
研究表明,吃生雞蛋是非常危險的,因為生雞蛋中很有可能帶有沙門氏菌,吃生雞蛋很容易感染,導致發燒、腹瀉、腹痛等。告訴身邊的朋友,不要生吃雞蛋,很容易感染細菌。 一部分人認為:豆漿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分子,與雞蛋中的粘液蛋白相結合,會影響營養成分的吸收,但是科學家告訴我們:豆漿在加熱之後其胰蛋白酶就已經失活了,所以豆漿和雞蛋是可以一起吃的。


TAG:膽固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