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樣買書,發財還不是早晚的事?

這樣買書,發財還不是早晚的事?

書店有時會變成愛書人的「銷金魔窟」,工資的增長速度跟不上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愛書人的主要矛盾。

但,當你們為買心愛之書而哭窮剁手的時候,我已經站在圖書投資的風口上,自由飛翔。只要你對書足夠了解,有點常識,其實可以和我一樣以不到100塊的價格收割古董書。

以前我也不知道,我離成為百萬富翁這麼近,直到看到新聞說,國外18、19世紀出版的古書可以賣到幾千萬人民幣時……

那麼我從加拿大買到的1868年出版的《九三年》(雨果著)、還有全球只印刷500本的1900年《新坎特伯雷故事集》等等古書……怎麼講?

接下來我要為你還原一下我的「淘金之旅」——一條完全可複製的發財之路。難怪《使女的故事》里大家一直想逃亡去加拿大……

加拿大這個國家,一句話總結,好山好水好寂寞。

請腦補《荒野獵人》和《斷背山》兩部奧斯卡獲獎電影:

我發誓,親眼所見比電影場景要美一百倍,美到讓人想跪拜造物主在白晝日夜裡顯形。

這樣一個適合放羊和黑熊搏鬥的國家,現在成為我心中的未被開墾的古董書集散處女地。

之前寫過一篇去日本逛神保町街——世界僅存的三大古書集散地之一,在我之前已經有無數愛書人、出版人、旅行家、記者寫過這條密集排布了上百家書店的街區。而我不過是吃了一口陳年的剩飯,至於那些古董書,已經不是我們這些貧窮的年輕人可以消費得起了。

但關於加拿大,沒有任何一本旅遊攻略書會推薦你去逛書店。這就是絕妙所在。

某個工作日早上,我散步在多倫多downtown街頭,偶然發現了一家書店。

書店裡,一位六十多歲的老頭正在看店。不到中午十二點,他已經喝得微醺。

我拿著一本沒有標價的書,問他:賣嗎?

大爺暈乎乎地說:「你不能指望我知道每本書的價格。」他戴上老花鏡,假裝認真思考,又問:「你從哪翻出來的這本書?」我指了那排被標為詩歌的書架。

他點點頭,扶了扶眼鏡繼續看手裡的書,我預感他會給我開一個很高的價格,畢竟這是19世紀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薩克雷全集中的其中一本,封皮是蘇格蘭羊皮燙金,當然這些信息都是後來查到的,當時只有一個直覺,這是一本很老的書,而雷克薩是個很好的作者。

大爺沉默了半分鐘說:「那就比那些書便宜點吧,抱歉,我真的記不起來多錢了。」

他走過去查看詩歌類書架的書大概什麼價格,基本15加幣(約80人民幣)左右。

我心想,果然是喝多了!這本小說被錯放在詩歌類的書架上,現在竟然用詩歌的均價來定價。

老頭簡單思考了幾秒,用鉛筆在書的扉頁頁腳上輕輕地寫下,12.99加幣。然後幫我包裝好說「祝你好運,年輕人,今天真是不錯的一天對嗎?」

我心裡美翻了,但表面還在維持鎮定,點點頭說:「嗯,很感謝,但等一下,我還要買更多……」

接著繼續找到了1900年版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新編》,當時只印刷了500本:

最後以12加幣買入,相當於當地一份麥當勞豪華巨無霸套餐的價格。

一出書店,我就躲到街對面的餐館裡,用手機谷歌這些書的價格。

《坎特伯雷故事新編》已經被收藏到哈佛大學圖書館,拍賣價格中,最高價格已經到近千美元。因為當初全世界只印刷到500本:

還有一本《愛之書》,雖然是1975年出版的,但是每頁都有非常精細的燙金工藝,正常看起來是這樣:

對著光看,變成這樣了:

而且每頁的燙金花紋都不一樣。但這本書賣13加幣(人民幣67塊多),網上價格30多元人民幣,國內也可以買到……投資失敗。

接著在這條街上發現了另一家書店:

同樣在街邊毫不起眼,店裡數不清的古董書和一些近幾十年出版的書擺放在一起,其中尤其破舊的擺在店門口的幾個書架由老闆親自看守,但價格依舊是10-20加幣(約56-130人民幣)。

這種擺書方式讓人很舒服。

誰說幾百年前的書就該擺在玻璃櫃里,明碼標價幾千幾萬,散發出買不起就別用你的臟手碰的輕蔑。書從未瞧不起讀者,為什麼流傳百年後,書商非要加戲讓一本老書要進入富貴人家才算功德圓滿?我們之所以願意為一本古董書開出高價購買,首先是肯定文字和知識的價值,其次是艷羨書過百年比人長久的奇蹟,最後才是收藏古董般的戀物癖快感。這些書從初版到現在無限再版,百年之後,仍在我們之間流傳,因為它是一本好書,我們想要擁有初版「母體」的慾望,最終還是因為,它是一本好書。

(無人看管的書店二層)

最後,我在這家書店花14加幣(約80人民幣),買了一本1886年出版的雨果的《九三年》(這本書的首版是1874年):

在這家書店還翻到了全套石黑一雄的英文原版書,三天後,他拿了諾獎,沒有投資眼光,再次失敗。

以上兩家書店位於多倫多downtown的Yonge Street,這條街上應該還有很多類似的書店。

那麼就有朋友問我,為什麼隨便一個書店裡有那麼多古董書?

加拿大是一個移民國家,這裡並不是白種人為主流,也不是任何一個種族人說得算。你走在路上會見到各種膚色的人,人口流動帶來了書籍的天然流通,當然以上只是我的猜測。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加拿大的書店產業,可能甚至不如國內。Chapters和Indigo兩家大型連鎖書店幾乎壟斷了加拿大市場,現在兩家書店還合併了。在逛Indigo書店時發現,書店特設一個書區——由回收紙印刷,像下面這張圖上的小說只售7加幣(約40人民幣)。所以對加拿大有一種很強烈感受,大家真的很愛環保,也很懂回收,可能因為大自然太美了。

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很多私人小書店只賣回收回來的書,對當地人而已,這就是書店,不用特彆強調二手,這是一種常態。

好比說多倫多大學的書店,每年開學,學生們要帶著老師開的書單去這個書店買教科書,一本新教科書大概在50-200加幣不等(約250-1000人民幣,確實這麼貴),新書旁邊就是被人用過的二手書,差不多是原價的6-8折(根據書的新舊程度決定),再旁邊是專供租賃的書,價格更便宜,差不多是新書的一半價格,大學會直接提供以上三種形式供同學購買。

說不定多倫多大學書店裡某一本傳播學的二手書就是麥克盧漢用過的。(麥克盧漢曾就讀於多倫多大學)。

總之,在多倫多匆匆一瞥的書店之旅,突然驚喜,書店並不介意這是一本古董書,或是一本用舊的教材,只要身背智識和真知,以人人都能買得起的價格重返書架,繼續流通在人與人之間,是一本書的復活,也是最重要的。這就是對書之價值的最大化,對書最好的肯定。

做書原創文章,轉載請申請授權

點擊了解更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做書 的精彩文章:

如何在商業里實現文藝理想?

TAG:做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