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陶瓷上的山與水

陶瓷上的山與水

布局

人們都知道, 不管是什麼畫類, 無論是西方的油畫、素描, 還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工筆、寫意, 還是中國亘古有之的書法,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性, 那就是布局。西方畫往往會用到畫面的每一個角落, 從而更好地體現它的整體感和突出感。中國畫則講究留白, 所謂留白, 就是將其主體物在作畫之前就考慮安放到什麼位置,從而留白表現空間感和虛實感, 我們作山水畫時, 首先會考慮到整個畫面的布局, 而不是完全依照一個特定的場景去畫。有人曾經說過「 藝術源於生活, 又高於生活」 這點跟中國的寫意山水畫有點相同。正因為我們是依照一個特定的場景進行自己主觀的想像和抒發感情而去創作這幅作品,所以中國寫意山水畫中充分包含了作者的一些情感、內涵在裡面。在中國寫意山水畫的布局中, 有的地方重且密, 是為了突出主體物在整個畫面中極為重要的目的; 有的地方用次於主體物的淡料去描繪,這是為了跟主體物的虛實結合, 相襯而出; 而對於有的地方索性不畫, 讓其和主體物和次體物產生共同的虛實效果。通過這樣的布局就很好地確定了整個畫面的虛實效果。還有一點,就是點景的效果, 比如說這個地方看起來有些空, 那我們就可以在這個顯得空的地方畫上一棵小樹或者一顆石頭或者其他什麼的, 這個要依據作者的主觀審美判斷去決定; 又比如我們覺得這個地方與另外一個地方的虛實感覺沒有拉開,那就可以在那個你認為需要實點的地方按照之前的紋路再用重料加上一筆, 這樣就拉開了相近色之間的明暗對比的關係。前面說到中國寫意山水畫的布局可以有作者的一些主觀思想在裡面,所以不要求所畫的和你所看到的某件東西一模一樣,既然我們稱之為寫意山水畫, 其重點在於寫意這兩個字, 所以我們看到的山和水可以根據自己的感覺去縮小或者放大、或者改變一點形象。這樣更加自由、更加有韻味,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符合我們中國人一直所追崇的一句話「 自由之思想」 , 而萬事萬物一切順其自然才是最美的。

點與線

山與水畫於瓷器上, 其重中之重, 在於點與線的結合。所謂點, 是以手中料筆的中鋒把筆端自上而下、如同蜻蜓點水般點落在瓷器上;點表現的空間所展示的是料筆所運用的深邃和自我的心境。在山水繪畫中, 點的作用不僅僅是狀物, 更重要的是達意, 其技法在於剛、柔、勁、枯、潤、干、濕、大、小、濃、淡之中。從中也可品味到作者畫陶瓷山水畫的功底和修養。在傳統的陶瓷山水畫技法中,點可謂是千變萬化。從點的形態來說, 有斜點、有頭點、有豎點;從技法形態上看, 有濃料點、大小輕色點、淡料點、重料提醒點。點既是具象的, 猶如碎石岩面上的附著體,又可以是抽象的, 既像又不像, 什麼都可以代表, 或者什麼都不可以代表。但是點並不是隨心所欲的, 而是錯落有序, 萬變歸宗的, 那便是我們書法作品中所說的章法。點有分、合、聚、散之變化,在陶瓷山水畫面布局中有時會出現過於鬆散的現象, 便可在鬆散處點綴下; 需要在畫面上突出賞心悅目的某一部分時, 巧用點, 便可讓這一部分實而顯之, 以暢快的筆法增強畫面的視覺效果。因此,點在很多時候都是點睛之妙用, 是指賦有靈韻, 彷彿神來。線可達到分割空間的作用,陶瓷山水畫是線的藝術, 陶瓷山水畫中主要由頓挫、粗細、轉折、流暢、貫通來變化形態之美。線條分類有直線、曲線、長線、短線、實線、虛線、水平線等,每一種的表現形式都有其本身的蘊涵和美感在其中。

料的運用

說起料的運用, 我們不得不說青花瓷的料的運用, 因為青花瓷畫得好不好, 關鍵看怎麼用料, 也就是青花中說的應該如何分水作畫。青花分水與中國的用墨很是相通,人們常說墨分五色, 有「 焦墨、重墨、濃墨、淡墨、清墨」 等五種墨色之變化, 而青花分水則有「 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 五種料色, 在畫陶瓷山水畫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山水畫有近、遠、密、疏等層次的變化,瓷畫的特色在於畫技而不單一決定於工藝, 畫技的好壞就要從看你用料的多少去判別。新彩的料性, 筆者認為比青花的料性要容易掌握, 因為青花的料性猶如墨色, 全靠作者用水的多少去決定墨的色澤差異,而新彩這種色料是有顏色的, 你只要根據畫面的需要去適當填色即可。在新彩山水瓷畫中, 我們會根據新彩這種油料用海綿或者紙去決定它的深淺濃淡, 這是與青花料極大的不同之處。青花料為水料,新彩料為油料, 前者靠水來掌握, 後者靠海綿去吸收拍打決定。前者畫是釉下和釉中,後者畫則是釉上。但是不管兩者放在一起還是分開看, 只要你用料得當, 都會給人以美的效果而觀賞之。

寫生

寫生乃一些繪畫創新之根本, 沒有一定的閱歷和歷練是無法進行好的創新的, 而藝術的生命力就在於它不斷的創新, 只有不斷地去吸收新的東西我們才能創作出更好的作品來。「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這是蘇軾眼中的山; 「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這是杜甫眼中的山;「 明月見天山, 蒼茫雲海間。」 這是李白眼中的山; 「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 這是辛棄疾眼中的山。不同的山有不同山的特點, 不同的人對山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見仁見智。古語有云「 智者愛水, 仁者愛山」 這是讚美那些愛山水的士大夫、君子; 也有「 國破山河在」 這是體現帝王眼中的江山。有的山柔情似水, 細水長流般日夜在山間宛延穿行; 有的山鐵骨丹心, 一枝獨秀地鼎立在世界最高處;有的山似有似無, 茫茫雲海時時圍繞著此山。每座山、每滴水都有自己的靈性在裡面, 如果不經常寫生, 不去見識各式各樣的山和水, 又怎麼能知道古人那些詩句中所描繪的不同的山呢?如果不是因為寫生能激發人們對不同季節不同事物的看法和理解, 吳冠中老師為什麼會用心去留意一年四季山水的變化呢? 讓我們隨著前輩的步伐來感受著他們當年親臨其境山水間的樂趣,歐陽修曰: 「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 可見山水之吸引; 曹操曰: 「 水何澹澹, 山島竦峙。」 可見山水之霸氣; 王維曰: 「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無中。」 可見山水之雅韻。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 就註定了山與水其靈氣、其魅力在大自然獨佔鰲頭。從生氣勃勃的春天, 到烈日炎炎的夏天; 從秋風蕭瑟的秋天, 到寒冰凜冽的冬天,山與水似乎都在以不同的面目, 絢麗的外衣來讓我們體會、讓我們感想、讓我們回味。從而山與水的各種靈動、各種姿態, 為我們仰之而畫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運風水先生 的精彩文章:

TAG:財運風水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