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有多少心理醫生,還在打著救人的旗號來害人?

有多少心理醫生,還在打著救人的旗號來害人?

1

前段時間,27歲的韓國歌手金鐘鉉,因抑鬱症自殺,消息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震驚,因為明星抑鬱自殺的新聞已經比較常見,時而出現媒體報端,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們普通人身邊的抑鬱症患者也很普遍,這就催生了各種各樣的心理療愈機構,那些求治的患者,平時看上去溫婉和氣,到了心理機構後,完全是另一個世界,幾乎是癲癇狀態,令人顫慄,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會患心理疾病?

之前國外的一個華德福老師來西安談教育,講到全世界教育現狀時,無意中說到目前作為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的教育問題時,她說所謂健全的人,就是頭腦,情感,身體共同協調發展。而美國更注重頭腦和身體的發展,忽視了情感的重要性。當一個人成長過程中,如果不能做到身、心、靈共同發展,忽視任何一樣,都不能稱之為健康。

聯想到國內的情況,從入學到畢業,孩子得到的是頭腦知識的大量灌輸,幾乎很少涉及到身體和情感的發展,偶爾涉足,也只是皮毛。美國至少特別注重身體鍛煉,每天的身體鍛煉就跟吃飯一樣,是生活的一部分,因此美國人身體素質都很好,即使有了壓抑的情感,可以通過大量的體育運動來釋放不滿。

而我們,成長的階段只有拚命的學習知識,孤立的運用頭腦,讓情感和身體不管不問,當成年後,離開象牙塔,進入社會大環境,各種不確定因素衝擊下,我們的情感無法幫助我們應對各種問題,長期處於壓抑狀態的情感,積累到一定程度,終於爆發,這時就會出現心理疾病,比如抑鬱,焦慮,精神分裂,或者是因內部紊亂,導致的各種身體上的皮膚病,或者發低燒等等癥狀。

癥狀出現後,一些人覺得精神方面的病症不算病,就會忽略掉,或者將一切情緒發泄給伴侶,久而久之,婚姻破碎;有些患者會去找所謂的「心理醫生」進行理療,但是治療效果不僅不好,甚至會更糟。

為什麼會這樣?

這是因為,很多「心理醫生」或者「心理學家」的治療,僅僅是停留在治療癥狀上。比如對焦慮患者,「心理學家」會嘗試讓顧客的焦慮癥狀消失,而不是根據癥狀尋找發病源。這樣只知道一味的掩蓋癥狀,只會延誤身體的自我康復。這跟發燒或咳嗽其實是一樣的道理,癥狀是身體的自我保護在作用,發燒是為了防止身體感染病菌,咳嗽是為了排除呼吸道里的異物,這些癥狀是在保護我們的身體恢復正常。如果用藥物來強行干預發燒或咳嗽,只會破壞身體的自我調節功能。

還有一些心理疾病患者會去醫院採取藥物治療,醫院裡一般是直接開各種常見的西藥,比如百憂解,西酞普蘭等等,這些西藥會迅速讓人開心,各種抑鬱焦慮癥狀很快消失,但是副作用同樣很明顯,比如會抑制人的性慾。要明白,幾萬年來,生存和繁衍是人類活著的唯一意義。扼殺一個人的性慾,簡直就是在要人性命。

2

有些「心理疾病」看起來是心理疾病,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心理疾病,真正的心理疾病是指,當面臨社會環境時,我們的心理機制無法被激活,比如,遇到猛獸時,自己無法產生害怕感,以促使自己逃走。或者心理機制在不應該被激活的情況下,激活了,比如,對近親產生了愛情。還有一種情況是,本來相互協作的機制,自己的心理機制卻無法和其他機制協作起來,比如,無法準確評估出自身價值,以選擇出與自己相匹配的伴侶,有句話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大概就是如此。

導致這些心理機制出現錯誤的原因,是由基因突變、變異或者基因複製錯誤所致,可以說是先天的因素,當然也有後天意外因素所致,比如環境變化,或者天災人禍。

不管是先天還是後天,只有找准原因,才能給予恰當的治療。

而現實生活中,當人們出現各種心理癥狀時,往往會被一些所謂的「心理學家」,誤診為心理疾病。

3

有很多出現心理疾病癥狀的人,常常會被誤診為」心理疾病「,這些癥狀和心理疾病差異不大,但是,經過分析,會發現,它們並不是真正的心理疾病。

為什麼人們會出現這些假的心理疾病癥狀,原因有四種。

第一種,遠古社會自然環境和現代的環境存在差異所致。

幾千年前的遠古人類過著群居生活,每個群體可能大概100個人左右,這些人中,每個人都能很準確的判斷出自己的生命價值,並且找到與自己相匹配的異性做伴侶,而現代社會,人類的群居程度前所未有,地球成了地球村,鹿晗等明星模特的高曝光率,導致男女無法準確的判斷出自己的魅力,也無法準確的察覺出哪些是和自己相匹配的伴侶,這是外部環境的變化,導致人們出現了心理紊亂,很多人會因此迷茫,有人拚命減肥,有人不停的整容,於是出現了厭食症,自卑、自閉症,抑鬱等癥狀。

第二種,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心理機制也在不斷進化,自然選擇總會青睞那些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心理機制,這個機制會有先後或者上下的浮動,不過都是基於「平均」的基礎,正常的浮動。有些心理機制會出現一些」錯誤「,但是整體來看利大於弊,比如,為了更好的繁衍,男性往往會錯誤的高估自己,以為某個女性想和自己發生關係。比如,人們會對所有的蛇害怕,事實是只有一部分蛇有劇毒。但是這些「錯誤」,與生存和繁衍相比,微不足道。相信在未來的數千年發展過程,人類的心理機制會越來越完善。

第三種,心理機制是在正常運作,而個人並沒有意識到,產生了主觀錯誤的判斷困擾。比如,人們會恐慌,會恐高,會焦慮,會抑鬱,會憤怒,會悲痛,當這些現象出現時,人們會誤以為是心理機制出現了錯誤,其實,這是心理機制在正常運作,以指導我們更好的存活下去。

比如一個人出現了抑鬱,這個癥狀卻可以有效的抑制他的盲目樂觀,從而更客觀的看待事物。比如憤怒,當一個人出現了憤怒情緒時,是在提醒自己,這件事需要立即去處理解決了,如果別人搶你東西,你肯定會憤怒,而不是高興,正因為憤怒,你才會想辦法讓對方無法得逞。

第四種,心理機制的正常功能,產生了不符合當下社會預期的行為。

我們可以見到各種欺騙現象,或者父母拋棄子女現象,當這些癥狀出現在某個人身上時,我們基本就會誤以為他的心理機制有問題,或者說他有心理疾病。但是,事實可能並非如此。比如近期一則新聞,某高校女生在宿舍產子後,將嬰兒丟棄,這種棄嬰現象,其實是心理機制正常功能發揮作用,只不過是一種消極的行為。

遠古人類,人們沒有DNA技術,當一個已婚女性和多個男性發生關係後,丈夫無法確保孩子是自己的,為了避免錯誤的投資,丈夫會將資源利用到和更多的異性發生關係上,顯然這種收益更可觀。而一個女性在懷孕後,如果沒有男性願意持續提供資源和安全保護,她很難生存下去,從收益角度來考慮,她可能會選擇流產或者棄嬰,以便尋找更合適的優質男性作伴侶,然後再繁衍。這是一種利大於弊的選擇,不過是現在人們口中的消極行為。

土豆紳士,作家,情感導師,見習心理學家,未來的生活藝術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土豆紳士 的精彩文章:

作家第一人稱還原,永久保存E盤

TAG:土豆紳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