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探釋——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名言探釋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探釋——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名言探釋

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中有這樣一句歌訣:「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

迄今為止所知道的太極拳古拳譜在近代社會上一定範圍內流傳的印刷品中,楊班侯的弟子陳秀峰先生的《太極拳真譜》是出現這句歌訣最早的石印本。民國元年(1911年)時任北京第三中學堂、第一中學堂校長兼任高等學堂校長的楊家弟子關百益先生的《太極拳經》是出現這句歌訣最早的油印本。而這段話所出現的拳譜,1925年出版的陳微明先生的《太極拳術》稱為《十三勢行功心解》,1931年出版的楊澄甫先生的《太極拳使用法》卻稱為《原文》,其前一篇稱為《王宗岳原序》,此《原文》應該也是屬於王宗岳所作。

對於「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陳微明先生在《太極拳術》中與這一句之後的「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一起解釋為:「太極純以神行,不尚氣力,此氣言後天之氣力也。蓋養氣之氣為先天之氣;運氣之氣為後天之氣。後天之氣有盡,先天之氣無窮。」將句中的「氣」都理解為是「運氣之氣」、「後天之氣」,認為是太極拳所不需要的「氣」;認為太極拳所需要的「氣」是「先天之氣」。這樣的說法顯然沒有解釋清楚這段話的意思,而且牽強附會、難以自圓。如「先天之氣」也是屬於「氣」;又書中同首拳譜明確指出「以心行氣……以氣運身」,而「行氣」與「運氣」就是一回事,「運氣之氣」怎麼會是太極拳所不需要的呢?楊澄甫先生1931年出版的《太極拳使用法》對「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則是這樣解釋:「人身有三寶,曰精、氣、神,太極意在此,不在氣者不在運氣之氣;在氣則滯如運氣澎漲一部分,滯而不靈。」這一解釋也存在著牽強附會、難以自圓的說法。如既然太極拳追求的是精、氣、神三寶,這「氣」不正是其中一寶嗎?由於「運氣澎漲一部分」而發生「滯而不靈」,那麼難道不能「運」全部嗎?而且「氣」要保證避免「滯而不靈」,靠的還是要能夠「運行」。 所以,這些話對這一段歌訣仍然沒有解釋清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楊澄甫先生在這段解釋中指出了有意「運氣」會發生「澎漲一部分,滯而不靈」弊病這樣的情況。

由於「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這句歌訣在近代沒有被解釋清楚,約2008年以後,一些認真探究太極拳古拳譜的人士又在一些武術雜誌上發表重新解釋這句話的文章,然而至今仍然不能取得共識,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這句歌訣涉及到了一般人所不熟悉的一些道家術語與古代漢語的一些特殊的語法修辭。必須要明白的是,「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與「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是兩句意思不同的兩句話。本文僅探釋「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這句歌訣。而要弄清楚這句歌訣的意思,必須弄先清楚這句話中的「意」、「精神」和「氣」在古代漢語中各是什麼意思,以及古代漢語的一些特殊的語法修辭。

古代漢語中的「意」不能全都理解為現代漢語的「意」,這是因為古代漢語中「意」的所指比現代漢語的「意」要寬泛多了。現代漢語的「意」指的就是心理意識思維活動,就是意念。因此,生理學所說的包括「無條件反射」與「條件反射」的「不經過意識支配的反射」都不屬於「意」,被《辭海》解釋為「無意識」的「潛意識」也不屬於「意」,道家修鍊中所十分追求的無思無欲的精神被稱為的「真意」也不屬於「意」。然而,古人認為「心」是人的最高主宰,人的一切活動不論是否有意識到、感覺到,都是「心」通過「意」所支配而完成的。從這一點出發,古代漢語中的「意」不僅包括了現代漢語所說的被稱為「後天」的意識思維活動的「意」,而且現代漢語中不屬於「意」的「有條件反射」、「無條件反射」、「無意識」、「潛意識」、「下意識」、「本能」、「真意」等等,也都是屬於「意」的。由於古人認為「意」是「心」所支配的,因此古代漢語中的「意」有時還被借代指「心」,「心」有時也代表「意」。這種含義的「心」、「意」往往與「神」是同一個概念。但是,古代漢語中的「心」是一個多義詞,有時「心」與「神」不是同一個概念,在這種情況下,「心」往往指的就是被稱為「後天」的思慮紛紜的意識。「心猿意馬」的「心」指的就是這種「心」。而「神」指的則是無思無欲的精神。這種「神」的活動就被稱為是「先天」的「真意」,這「真意」實質上就是現代催眠術所說的「潛意識」。

古代漢語中的「精神」也是多義詞。「精神」中的「精」與「神」既可以是兩個詞而各有所指:「精」指「腎精」等人體物質,「神」則指大腦意識等活動。「精」與「神」也可以並列組成為一個詞,共同指大腦意識等活動。「精」與「神」也可以偏正地組成為一個詞,「精」以「精粹、明潔、純一」等義作為修飾「神」的定語,「精神」就是表示清靜的神。清靜的神就是「虛靈」。「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這句歌訣中的「精神」其實就是指「虛靈」。

古代漢語中的「氣」是一個萬用的代詞,無論是精神的、物質的、功能的、行為的、現象的都可以用「氣」表示;而對於物質,無論是氣態的、液態的、固態的、可見的、不可見的也都可以用「氣」表示。所以「氣」可以指道家內丹功所說的一般人所沒有的、能在人體中流動的、其實質現在尚沒有完全弄清楚的培養修鍊「內丹」之原料,也可泛指人體力量。

如陳鑫先生在《陳氏太極拳圖說》的《第一勢》與《二十八勢》中所說的「打拳何嘗不用氣」、「教吾兄弟二人捺住脊樑上下儘力使氣」。這些話中的「氣」指的就是人體力量,這種「氣」又常被稱為「氣力」或「力氣」。而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與《楊氏老譜》中出現的「氣」絕大多數指的是「其根在腳」、「主宰於腰」的人體傳遞性的力量也就是現代運動力學所說的「動量傳遞」。《楊氏老譜》將這種傳遞性力量中強度大的又稱為「勁」,而將一般所說的實質為骨槓桿性質的人體力量稱為「力」,認為太極拳鍛煉要追求用「氣」、用「勁」,使「氣」和「勁」成為引起人體動作的原因,並且要避免與摒棄用「力」。這種「氣」、「勁」「力」當然是一家術語性質的稱謂,在至今為止所有古今詞典中都是找不到這種解釋的。也就是說太極拳古拳譜和《楊氏老譜》這種「氣」、「勁」與「力」的概念還沒有被收載入詞典。其實各行各業的許多術語絕大多數都是沒有被收載入通用詞典的,因而在所有通用的詞典中是找不到這種術語解釋的。

弄清楚「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這句話,還必須用古代漢語特殊的語法修辭對全句加以分析。由上述可知,這句話中的「精神」是指「虛靈」,「意」可以指現代所說的意識和潛意識,而「精神」、「意」又都可以包含於古代廣義的「心」中。顯然這「心」並不具有全身性,只有「氣」才是流動於全身而具有全身性的。所以,這「全身」其實是「氣」的定語,被前置於句首了。這在古代漢語中屬於「錯序」。比如唐代杜甫《遣志》詩中的「雲掩初弦月,香傳小樹花」,大意是:天上的雲朵遮掩住了初弦彎彎的月亮,小樹的花朵傳來了撲鼻的香氣。用現代的話說,應該是「雲掩初弦月,小樹花傳香」,然而杜甫為了突出「香」,將第二句的「香」錯序前置到句首了。又如毛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神州」為主語「六億」的定語,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語序應該在「六億」之後,但為突出人民,第二句作了錯序修辭,將主語「六億」置於定語「神州」的前面了。「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則是將句中所有「氣」的定語「全身」前置了。「氣」在這一句中雖然只出現了兩個,其實有一個被省略了。補上句子其它被省略的成分,這一句按照現代漢語的表述習慣,應該是「意在精神,不在全身之氣,如意在全身之氣,則全身之氣滯」。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其實是借用了道家內丹功的術語。道家內丹功就是道家所說的修鍊內丹的功夫,基礎功是小周天功。小周天功修鍊到了一定的層次,就會感覺到小腹中被稱為丹田的部位發生溫熱感。進一步堅持不斷鍛煉,這種溫熱感覺會溢出而象流水樣地往下流,然後沿脊背上行。經過不斷的繼續逐日鍛煉,這種水流樣的感覺會沿脊背上行至後頭枕部,再由後頭枕部進入咽喉,由咽喉沿胸腹正中往下流動進入丹田,之後再繼續鍛煉,這種溫熱感覺就會這樣不斷地循環流動,所謂小周天之「氣」指的就是這種溫熱的象流水樣的感覺。道家認為人體的內外一切活動都是最高主宰「心」通過「意」的支配實現的,所以,這種循環流動的「氣」也是「意」所指揮的。但是,道家又認為內丹功修鍊的根本是精神的高度入靜,認為「內煉訣要唯在神靜」。也就是說在內丹功的修鍊中,日常的後天思維意識是不允許去干與引領「氣」的;如果日常的後天思維意識去引領這種「氣」,煉功就會發生偏差,「氣」的流動就必然會發生阻滯,甚至發生十分嚴重的偏差被稱為「走火入魔」,嚴重損傷人體的健康。無數人的道家練功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所以,內丹功的修鍊,日常的後天思維意識只能是追求無思無欲的安靜,「氣」只能是由無意識之「意」也就是「先天」的「真意」又被稱為「黃婆」去引領,這種「真意」的引領表現為在無思無欲狀態中的「若有若無、勿忘勿助」。而且,內丹功的修鍊中,後天的日常思維意識只有靜靜地追求無思無欲,這種「真意」才會發生對「氣」的引領作用。這種情況就是王重陽的《五篇靈文注》中所說的「心死方得神活」。這「心死方得神活」中的「心」就是表示後天思維意識的「意」;「神」則是代表「虛靈」之「心」所支配的「真意」。這由沒有意識活動的「真意」也就是潛意識所支配的內丹功修鍊中的「氣」的活動,就是五代強名子所撰的《真氣還元銘》所說的「清虛而無其心則元氣自運。」也就是葆真子《真詮》所說的「陰陽五行不求運而自運」。如果違反了這「清虛而無其心則元氣自運」,練功中後天的「意」執著引領「氣」的流動,「氣」就必然會停滯出偏。這種情況就是「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這是道家內丹功修鍊的一個根本性的原則。

太極拳鍛煉之「氣」的實質是人體傳遞性的力量,使這種「氣」成為所有動作的直接原因是太極拳始終所追求的,這種「氣」與道家內丹功修鍊所謂的「氣」是兩回事。然而,「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也完全適用於太極拳鍛煉。

因為其一、太極拳鍛煉所追求的精神高度入靜,被稱為「神內斂」、「虛靈」等,同道家內丹功修鍊所追求的精神狀態是相同的。

其二、太極拳追求「意到氣到勁到」,由於勁是動作的直接原因,因此「勁到」也就是「動作到」。然而,一個武術動作是身體許多部位協同的結果,日常的思維意識是不可能全面精細照顧到而實現全部支配的,所以,任何武術無論是日常的鍛煉還是實戰應用,都是要求達到不假思索這種程度的,也就是要通過日常不斷鍛煉追求形成不需要意識支配的條件反射的,或者說就是要由無意識的潛意識支配動作,這樣才能既精神放鬆又動作正確協調。不然的話,如果總是以日常的意識指揮動作,動作的正確協調反而會受到妨礙。這一道理幾乎絕大多數武術鍛煉者都是有親身體會的,比如某些高難動作學習中有意識地做總是做不好,然而成功地完成總是在某一日的無意之間。當然,這高難動作的完成有以前這種有意識地做作為基礎的,但能夠協調地正確完成是不能處處有意識指揮的。

正因為這樣,以日常的意識指揮動作對於初學者是必需的,所以,陳鑫先生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稱其為是「入手功夫」,也就是僅僅適用於初學者的鍛煉方法,而當動作熟練後,需要協調正確地完成,就應該如陳鑫先生在《陳氏太極拳圖說》中所說的追求「打拳,心中一物無所著則最明」、「有形歸無跡,物我兩相忘」這樣的精神狀態。這樣的精神狀態就是對於氣力、勁力與動作如何都是毫不思考的。這樣的學習鍛煉程序是許多武術所遵循的,太極拳對此也是如此要求的。如果違反了,總是由日常的意識支配「氣」如何引起動作,那麼,動作反而不順遂了,也就是全身的「意」和「氣」反而阻滯了。這也就是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使用法》中所說的有意地「運氣」會發生「澎漲一部分,滯而不靈」的弊病表現。

太極拳與不少武術都十分注重拳術的鍛煉與應用追求精神的十分安靜,要求達到毫無思慮,除了以此作為精神上反應靈敏、動作上敏捷協調的有效保證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這樣的精神狀態是養生鍛煉必不可少的需要,古代太極拳經典拳譜反覆強調「神內斂」,正是這樣的目的。太極拳鍛煉達到了可以動作不假思索,這種情況就是《楊氏老譜》所說的「懂勁」的一個標誌。這就反映,當一個人的太極拳鍛煉達到動作十分純熟,基本可以不假思索之後,就必須將「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作為一個重要的根本性的原則。所以,太極拳先人借用和承續了道家的「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將其作為太極拳鍛煉的一個根本性的原則了。太極拳無論是武術效果的取得還是養生效果的取得,顯然都是必須遵循這一原則的。

加入太極養生堂微信公眾平台(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關注回復「下載」即可),一起學習交流探討太極拳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太極拳的松沉勁怎樣才能練出來?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