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多年前這個國家意圖征服中國,戰後感嘆道:我們沒被滅國真是萬幸

多年前這個國家意圖征服中國,戰後感嘆道:我們沒被滅國真是萬幸

公元633年,中東人默罕默德和他的後繼者在阿拉伯半島建立起了後來聲名鵲起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是中世紀時期世界範圍內最強盛的國家之一。這個帝國在三十年內迅速崛起,勢如破竹般接連征服了拜占庭帝國和波斯,被歐洲人稱為「恐怖的薩拉森帝國」。

所以,在公元6到8世紀,歐亞大陸上有三個大帝國正處於興盛期,分別是拜占庭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唐帝國。為了保衛長安必須佔領河西,為了保衛河西必須控制青海,為了控制青海必須佔領西域來分吐蕃的兵力,使其不能並兵向東擴張。

然而,強大的阿拉伯鐵騎卻未停止討伐的腳步,逐漸入侵到了中亞地區,佔領了大半個呼羅善地區,此時,它與唐朝在此設立的安西都護府僅僅一山之隔。由於阿拉伯軍隊的軍事實力太過強勁,所以,在討伐過程中己方的兵力幾乎是沒有什麼損失的。也正因如此,在討伐的後期,阿拉伯的將領們變得十分自負。

據史書記載,阿拉伯的軍隊曾在安西都護府不遠處集結,看著遠方的唐朝軍隊,時任阿拉伯軍隊統領的哈扎對著手下的士兵們說道:「踏上中國土地的第一個人!我會封他做未來中國地區的總督!」在現在看來,實在是狂妄至極,雖然阿拉伯鐵騎驍勇善戰,但是,唐朝騎兵也不是吃素的,雙方交戰了幾波,兩敗俱傷後紛紛退回營帳之中,就這樣大家僵持在一座山的兩方。

面對著咄咄逼人的阿拉伯軍隊,唐朝政府沒有選擇正面交鋒,但是,也沒有坐視不理,而是大力支持突騎施和由乃等唐朝的藩屬國,意在利用這些國家強悍的騎兵與阿拉伯帝國的鐵騎對抗。但是,由於地理原因,中亞離阿拉伯帝國的首都麥地那的距離太遠,長期處於長途跋涉中的阿拉伯士兵已無力再繼續征戰,只好盤踞在呼羅善地區,與唐朝政府表面友好,但是,在私下卻在醞釀著更大的侵略計劃。

在這段看起來平和的時期內,唐朝政府派遣了使者前往波斯,暗地裡扶持波斯帝國的末代王子貝魯斯,希望能策反已被征服的波斯軍隊。與此同時,阿拉伯人也沒閑著,接連拉攏了吐蕃和唐朝的藩屬國——波納罕國。由此可見,兩國在中亞地區未來一定會有一場大戰,只是缺少一根導火線罷了。

公元747年,阿拉伯帝國內部發生了叛亂,而內亂的開端就是與唐朝邊塞僅一山之隔的呼羅善地區。當地的農民艾布和阿拉伯帝國的貴族艾洛因阿波斯兩人策反國內軍隊發動了大規模起義,意在推翻統治阿拉伯帝國的諾瑪亞王朝。

壓在頭上的大山鬆動了,阿拉伯帝國佔領的一些中亞國家便趁機向中國求援,對於他們來說,相比暴虐的阿拉伯,唐朝則要「仁慈」的多了。

唐朝政府見狀,立即派遣大將高仙芝大舉進軍中亞,抓住了阿拉伯軍事力量空虛的大好時機,翻越了海拔接近5000米的高山,一舉征服了阿拉伯進出中亞的路口——小柏律國,並且,將阿拉伯人牢牢的擋在了吐蕃之北。

隨後,唐朝軍隊趁熱打鐵,高仙芝繼續帶兵橫掃中亞,將阿拉伯帝國的屬國一個接一個的征服。雖然,高仙芝驍勇善戰,但是,他的人品卻十分低下,在他的指示下,大量的平民和貴族遭到屠殺。之後,這些事被逃出生天的百姓傳到了關外,唐朝平日里溫和仁慈的形象瞬間消失,自此,百姓們的怒火也從阿拉伯人身上轉移到了中國人身上。

高先芝大開殺戒的時候,阿拉伯的國內的戰亂早已結束,阿波斯王朝取代了諾瑪亞王朝。農民艾布也成了開國功臣,以呼羅善總督的身份回到了故鄉。

聽聞了唐軍暴行的他決心要將唐朝勢力從中亞地區除去,所以,這一場大戰遲早會爆發。

公元752年,高仙芝帶著2萬精兵再次深入中亞腹地,在宦羅斯地區遇到了艾布手下的第一大將——奧賽義得。兩軍立馬展開了攻勢,並且,附近屬國聽聞了這場戰役,也陸續的派兵過來加入到兩方的戰鬥當中。

雖然,阿拉伯軍和其屬國的兵力要多一些,但是,唐軍卻能在戰鬥中牢牢地佔據優勢,絲毫不讓下風。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就在兩軍打的天昏地暗之時,作為唐屬國的葛羅璐士兵卻突然將刀刃對準了自己人,與阿拉伯軍隊共同打擊唐軍。

這一下可謂是致命打擊,唐軍大敗,高仙芝僅帶著一千餘人逃回安西都護府。不得不承認的是,葛羅璐國的反叛與之前高仙芝的無差別屠殺是有著很大關係的,這也是阿拉伯與大唐幾次邊境衝突中唯一一次打勝安西軍。有學者認為怛羅斯戰役是一場當時歷史上最強大的東西方帝國間的直接碰撞,也有學者認為這場戰爭僅是兩個帝國邊疆上的抵觸和小衝突。

唐軍面對阿拉伯聯軍二十萬,沉著應戰,令阿拉伯聯軍損失慘重,兩萬人的安西精銳部隊中,大約損失一萬餘人,其中陣亡和被俘各自近半,但仍有有數千餘得以身還(從高仙芝還想與大食一決高下,就可以看出,唐軍仍還有不少人)。阿拉伯人雖然擊退了前者,但是,並沒有繼續追擊,畢竟唐朝的軍事實力太過於強大。怛羅斯之戰後,唐軍的主力並未受到影響,在中亞地區仍然保持著巨大的優勢。

這一仗輸了之後,為了防止阿拉伯人再次入侵,高仙芝的手下封長清帶著數千人悄悄的消滅了大勃律。並打算第三次進入中亞,但是,安史之亂的爆發卻讓這個計劃胎死腹中,駐紮在安西的主力回到國內鎮壓叛亂,至此,唐朝勢力正式撤出中亞。

阿拉伯人在中亞的壓力突然驟減,但呼羅善的總督艾布也因自大而被艾洛因處死,至此,中阿兩國在中亞地區的爭鬥完全結束,吐蕃人在後來的日子裡異軍突起,作為中華文明的「城牆」繼續與阿拉伯人們爭鬥。

關於阿軍為何沒有乘勝東進,大多數學者的觀點,認為怛戰阿軍勝的過於艱難,懾於唐軍強大的印象,不願東進挑起更大的戰爭。

也有觀點認為上述原因固然存在,但更主要的是新興的阿巴斯王朝希望有效的梳理並不穩定的內政而奉行的暫時和平外交政策。實際上,此後,突厥人成為阿拉伯人的僱傭兵,並且逐漸滅亡阿拉伯帝國,形成波斯人執政,突厥人掌軍,阿拉伯人念經的局面。

參考資料:

『《資治通鑒》、《怛羅斯之戰》、《冊府元龜》』

(圖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背後 的精彩文章:

大清對中國最大的貢獻!這一點真沒得黑,我們可能還比不上清朝

TAG:歷史背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