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產重型步兵戰車演義:勤儉持家幾十年,為何突然不差錢?

國產重型步兵戰車演義:勤儉持家幾十年,為何突然不差錢?

2018年1月14日,《國防科技工業》雜誌聯合「三大知識」等五家軍工行業媒體主辦的「國內外十大明星武器」評選活動結果發布。在國內十大明星武器中,由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開發,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所屬湖南江麓機電集團有限公司負責生產的VN-17外貿步兵戰車,作為唯一的外貿裝備位列其中。

「彩虹」與「翼龍」系列無人機是我國軍貿明星產品

在候選階段的20款入圍名單國產兵器里,外貿武器倒也不止它一款。來自航天科技11院的「彩虹」系列與來自航空工業的「翼龍」系列察打一體無人機,早已是我國軍用無人機外貿的明星產品,最新的「彩虹-5」與「翼龍-2」均已獲得外國客戶的訂單。

兵工集團的另一款參選裝備——03式300毫米遠程火箭炮,則在我軍裝備多年,深受部隊喜愛。在陸軍各集團軍調整改革之前,部分集團軍還專門編列過獨立的遠火旅,有效提高了陸軍壓制炮兵的打擊距離,稱得上是人見人愛花見花開,雖然作為2017年的十大明星武器候選有點......好吧,參照能拿科技進步特等獎的鷹擊-18,咋就評不上十大兵器?一文里提到的,同樣入選候選名單的鷹擊-83K,既然大家都是上過朱日和閱兵的,那入圍就入圍吧。

2017年8月16日舉行的「中國兵器裝甲與反裝甲日」活動中,VN-17首次公開亮相

而VN-17外貿步兵戰車,其基本布局是在VT-5外貿30噸級輕量化主戰坦克底盤的基礎上,將原車布局前後顛倒而成。兩者的動力、傳動系統與行走裝置基本相同,大量部件通用。該車採用一座有多個光電感測器的無人頂置炮塔,安裝了一門30毫米自動炮(其龐大的炮塔設計,顯然為升級40/45mm埋頭彈武器系統預留了空間)與兩枚紅箭-12反坦克導彈。

2016年珠海航展上亮相的CS/AA5型40mm埋頭彈多功能突擊炮武器系統,綜合殺傷效能更高的埋頭彈系統將取代100+30炮的組合,成為下一代步兵戰車的主要直射武器

這樣的設計,使其防護生存能力、信息感知與打擊能力都大幅優於國產其他外貿步兵戰車。然而從它去年8月首次公開亮相,至今滿打滿算還不到半年,兵工集團選送VN-17作為「十大明星武器」的參選裝備,是不是太急了點?

水到渠成:從新輕坦到VN17

內蒙古第一機械廠(617)方案樣車

北方車輛研究所(201)方案樣車

這裡我們不妨扯得更遠一些——21世紀第二個十年來臨的時候,當軍迷們還在為當時被稱作「99大改」/「99三期」的99A主戰坦克零星的幾張圖片而歡呼雀躍時,我軍新一代輕量化主戰坦克的研發已經推進到樣車對比測試階段了。從青藏高原到南國密林,來自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內蒙古第一機械廠(617)與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北方車輛研究所(201)的兩個方案樣車展開了競爭。

一機方案贏得了新型輕量化主戰坦克的競標,圖為首批正樣車交付南部戰區陸軍試用

經過多輪試製與對比試驗,來自內蒙古一機的方案樣車獲勝,成為我軍新一代輕量化主戰坦克(簡稱新輕坦)的原型。

VT-5與新輕坦基本布局相似,但動力艙和排氣部分的區別較為明顯

在2016年第11屆珠海航展上,同樣是出自內蒙古一機的VT-5型外貿輕量化主戰坦克正式亮相。不難發現,這輛外貿輕型坦克與我軍自用型新輕坦有著諸多相似之處:同樣外觀的行走機構與履帶布局,同樣外觀的新一代105毫米長身管坦克炮,甚至相似外觀的尾艙自動裝彈機,都顯示出這款外貿裝備與我軍新輕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當然,與我軍自用型號相比,其子系統設備不同點就很多了,比如由於需求不同(我軍要求新輕坦擁有非常優秀的高原機動性,而外貿用戶顯然用不著)而採用截然不同的動力裝置(注意動力艙與排氣部分的大幅變動);另外在裝甲防護、信息感知、火控系統等方面,VT-5針對外貿客戶需求也進行了不少調整。

總之,首先由於重新設計的部分還是相當多,所以不能簡單地將VT-5等同於我軍新輕坦的出口版本。但是從技術來源上來看,二者之間確實是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前不久,一條來自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江麓機電集團有限公司的新年宣傳片引起了筆者的注意,片中說到,某型號輕型坦克批產……等等,新輕坦不是內蒙古一機的產品嗎?

原來早在去年,互聯網上就出現了一系列湖南湘潭生產的新輕坦試車照片——由於新輕坦的裝備需求很大,而內蒙一機除新輕坦外,又承擔著另外幾型主戰坦克與裝甲裝備的生產任務,以至於需要讓江麓廠也同時進行新輕坦的生產。這種南北雙線生產模式,在陸軍新一代主戰裝備的採購中十分少見,特別是新輕坦的成本並不算低的情況下。

擁有了新輕坦生產能力的江麓機電集團,理論上也能夠生產VT-5;而作為生產過86式步兵戰車、03式空降戰車與05系列兩棲戰車的「裝甲車專業戶」,生產脫胎於VT-5的VN-17,自然水到渠成。

步戰車的祖宗都轉型了,不增肌能行?

「五對輪」底盤改裝的重步戰,上面的單30炮塔顯得很小巧

一款以坦克底盤為基礎研製的重型步兵戰車,在我國這還算是比較新鮮的。在此之前,國內最早的重步戰傳聞是以59坦克底盤「廢物利用」開發重型步兵戰車(此型步戰車也在2017中國兵器裝甲與反裝甲日中亮相)。

以色列「阿奇扎里特」重型裝甲輸送車

以色列「雌虎」重型步兵戰車

放眼國外,以坦克底盤開發裝甲車而聞名的是以色列,他們先後以繳獲的T-55底盤與自產的「梅卡瓦」坦克底盤為基礎,利用坦克底盤較好的防護,開發了「阿奇扎里特」與「雌虎」兩種特點鮮明的重型裝甲車,並在後者基礎上進一步開發了重型步兵戰車。

俄羅斯T-15重型步兵戰車,注意造型誇張的首上附加裝甲

俄羅斯也有著使用主戰坦克改裝各種「坦克伴侶」的經驗,比如BMPT坦克支援車之類,並在2015年5月9日紅場閱兵中,展示了與T-14「阿瑪塔」坦克同平台開發的T-15重型步兵戰車。

英國「阿賈克斯」(AJAX)步兵戰車

德國「美洲獅」(Puma)步兵戰車,C級防護披掛下戰鬥全重可達43噸

除了這些以坦克平台發展的重型步兵戰車之外,西方國家新研製的履帶式步兵戰車也普遍強調防護性。例如英國的「阿賈克斯」與德國的「美洲獅」步兵戰車為此都將「體重」提高到了30多噸,並且在披掛附加防護模塊到頂級防護標準之後,其戰鬥全重更將突破40噸。

這些變化都表明,在進入21世紀後,隨著熱點地區的局部衝突不降反升,同時伴隨著各類輕便乃至單兵便攜反裝甲火器的普及,步兵戰車所面臨的威脅與冷戰時期相比發生了不小變化。大規模全面戰爭條件下,步兵戰車安穩躲在坦克後面突擊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需要「獨闖江湖」的戰場環境。

從重火力輕防護的BMP-3(右)到空前強調防護的「庫爾幹人-25」(左),作為步兵戰車的始祖,蘇聯/俄羅斯在步戰發展理念上的轉身,是步戰轉型路上最好的註腳

這種需求上的變化,不僅要求中國在國際軍貿市場上能夠拿出對應的產品,也使得重整行裝的人民軍隊需要思考,是否要在裝備構成上作出改變......

兵貴神速:改革路上的步坦協同

2017年軍改後,陸軍13個集團軍下屬的重型合成旅(包括中部戰區陸軍某數字化師和北京衛戍區某師)的配置可謂五花八門。理論上說,如果按照魚找魚蝦找蝦這種一一對應的套路,那就應該只有99/99A坦克+04A步戰,96/96A坦克+04步戰,88A/B+86/86A步戰......直到59坦克+63裝輸這種「不忘初心」的組合。

然而由於經費有限等原因,我軍新型武器裝備的換裝長期以來是「撒胡椒面」式的,這導致除了中部戰區陸軍某數字化師等極少數單位之外,大部分單位的坦克+步戰組合其實相當「隨性」。諸如99坦克+86步戰,96A坦克+04A步戰等等組合已經算是不錯的了。

伴隨突擊中的96A+04A,在我軍重型合成旅中已屬非常好的配置了

由於在重型合成旅中,主戰坦克的數量要遠少於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因此相對來說,步戰車的裝備缺口其實比坦克的還更大一些。這就使得在很多重型合成旅里,不乏坦克連已經換裝96系列主戰坦克,但還得靠89系列乃至63系列裝甲輸送車撐起一個個裝步連的情況。

然而這種情況註定是過渡期的湊合之舉。新型主戰坦克的機動性越來越好,早就不是「五對輪」年代靠慢吞吞的裝甲輸送車就能伴隨得了的。如果裝步連和坦克連的推進出現脫節,其後果——不說那些遠的早的洋人的,「跨越-2016·朱日和A」中的東部戰區陸軍某裝甲旅(現為第72集團軍某合成旅)就可以含淚點贊。

在朱日和泥濘中的04A步兵戰車

所以,即使我們在仿製BMP-1的時候就發現這玩意兒空間狹窄、火力蛋疼、防護也就那麼回事,導致86步戰定型後一段時間主要用於外貿市場;但到上世紀90年代我軍開始批量裝備88系列主戰坦克,99系列也進入樣車鑒定階段之後,86步戰還是開始量產裝備了——因為只有它們跟得上(當時的)新型坦克。

在我們說回現在的情況之前,先將時間回撥個幾年。

......

(沒有任何這個打廣告的意思)

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一輛自駕游的SUV行駛在川藏公路上,小劉一邊開著車一邊吹著口哨,剛轉過一個山口,這時副駕駛上的同事小趙喊了一嗓子:「前面兒啷個是啥子?」

小劉揉了揉眼睛:「好像是堂客噻。」

小趙也算是個軍迷:「追上切看一哈!」

小劉使勁踩下油門,在高原缺氧環境下,汽車發出了吃力的咆哮,眼看著前面的坦克越來越近,小劉也有點興奮起來,畢竟長這麼大他也沒見過真的坦克。

只見前面坦克炮塔上坐著的人眯縫著眼睛向後瞧了一眼,低頭鑽進了車裡。少頃,坦克屁股上的排氣口冒出兩團黑煙,居然越開越遠,逐漸消失在了前面……

小劉懊惱地拍了一下方向盤,但也沒辦法了,畢竟他的這台車今年已經開始燒機油了……

......(幾天後)......

兩台鐵甲巨獸並排停在試車場上,發動機早已啟動,低沉的咆哮聲在高原的空氣中不斷迴響,正在依靠無線電波對話的兩台車裡的人們,都能清楚地聽到。

「老王啊,我看就沒這個必要了吧?數據不都很清楚了嗎?到時候你這車壞了還得拖回去,好歹也是24噸的傢伙,這裡啥事情都不好搞,怪麻煩的。」

「張工,你得學著算政治賬,對首長們來說,什麼也沒有咱們這場賽車的效果來得直接。等視頻發到北京之後......嘿嘿!開始吧!」

......(幾分鐘後)......

「咳!老王啊!你們在哪兒啊?我這.....咳!咳!啥也看不到啊,油門踩到底了嗎?」一個全身只露出兩隻眼睛的人,從坦克的炮塔里探出頭來向後張望,卻只能看到身後漫天的塵沙。

「哈哈,老楊都快把油門踩到油箱里啦!我得從車長熱像通道里才能找到你們,才那麼大一點!行了,方總讓咱們收工了,張工你們趕緊抄近路回來,今天晚上全隊加餐,有烤羊腿!」

以上兩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場景,說的就是在高原環境下,我軍缺乏一種能夠擁有足夠高原機動性、伴隨新輕坦突擊的新一代步兵戰車。而我國西部高原地區廣闊複雜的戰場環境和假想對手的裝備構成,都決定了新一代步兵戰車需要非常全面,不打折扣的作戰能力,才足以擔負「新輕坦保鏢」之職。

這時就產生了兩種選擇:

一,新研製一種高原性能優異的裝甲車底盤,作為新型步戰車的基礎。

二,採用本身高原性能優異的新輕坦底盤為基礎,新研製一型步戰車。

以蘇系步兵戰車技術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國產履帶式步兵戰車,已經到了轉型關口

選擇二已經由VN-17的出現得到了證實。由於VT-5與我軍自用版新輕坦的同源性,VN-17的研發不僅豐富了我國外貿武器產品線,滿足外國客戶在新戰場威脅下的需求,同樣為將來以新輕坦為基礎研製我軍自用型高原步兵戰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這種以坦克底盤發展重型步戰的研發思路,不僅將帶來和VN-17一樣,甚至更加優異的防護性能;新輕坦優秀的高原性能,也將直接帶給自用型重步戰更加優秀的高原性能。

「我全都要」:由敗者逆推高原重步戰的要求

那麼選擇一會是什麼樣子呢?

圖片來源:《現代兵器》2016.09

2016年9月號的《現代兵器》雜誌封面上,刊登了一款來自江麓機電的「外貿新型輕型步兵戰車」。其炮塔與04式步兵戰車相同,而其底盤尤其是動力布局與之前我們所熟知的任何一款國產車輛都不相同。車體裝甲盒結構、誘導輪乃至履帶板形制等都是全新的,作為一款純外貿武器,為何要如此大動干戈?這引起了筆者的注意。

本期雜誌內刊登了一篇名為《江麓機電集團有限公司主要外貿產品介紹》的文章,在其「外貿新型輕型步兵戰車」一節中,「結構及主要特點」這一小節里有這樣兩段文字:「動力輔助系統突破了多項高原地區適應性關鍵技術,具有良好的高原機動性。」「車輛平原地區最大速度為70千米/時以上,高原地區最大速度可達60千米/時以上。」這就更奇怪了,我軍傳統軍貿夥伴中誰有如此嚴苛的高原機動性需求呢?這一度讓筆者百思不得其解。

注意:以下內容純屬筆者個人胡亂猜測,各位觀眾老爺請酌情觀看。

去年的某一天,一張照片出現在互聯網上。照片中一大一小,一綠一黃兩輛履帶式裝甲車停放在「職工餐廳」大門口。依據各路大佬的分析研判,這正是江麓機電集團有限公司廠區內部。那輛綠色的體積稍大的裝甲車輛,看上去似乎是一種新型步兵戰車,炮塔體積與火炮托架都說明該車極有可能採用新的埋頭彈武器系統;而黃色塗裝體積稍小的那輛,看上去則像是一輛傘兵戰車。但更多的細節,比如是自用型號還是外貿產品,還沒有任何可以用於參考的信息……

筆者作為長年混跡各軍壇仰望吹捧各路大佬的萌新,自然也染上了數輪子的壞毛病,既然沒什麼具體的信息,那先數一遍輪子好了。嗯……012345……再數一遍,這回算上間距,012-3-4-5……等等為啥有點像04?

新型裝甲車、04A與04式的發動機艙散熱窗位置和個數各不相同

不對不對,這車發動機散熱窗明顯不是04或者04A的樣子,況且04系列也不是江麓的產品。說來也巧,筆者這一扭頭,正好看見桌上放著之前那本雜誌,拿起來這麼一看——

圖片來源:《現代兵器》2016.09

那個「外貿新型輕型步兵戰車」的負重輪布局怎麼有點眼熟……

再仔細一看,這個非04也非04A的動力艙散熱窗,好像和那個奇怪的步兵戰車的布局......

咦……?不會吧。

事情的脈絡逐漸在腦海中變得清晰。

筆者大膽猜測,這輛停放於食堂門口的綠色裝甲車,與該廠的「外貿新型輕型步兵戰車」是同一平台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外貿新型輕型步兵戰車」技術特點中奇怪的高原性能,放到這款同平台的新型裝甲車上,就指向了另一個可能——這輛神秘的戰車有可能正是江麓機電在「選擇一」的思路下,全新研製的我軍新型高原步兵戰車的競標樣車。

目前我軍高原作戰的步兵載具過於「五花八門」,應急色彩明顯

根據雜誌中介紹的「外貿新型輕型步兵戰車」的部分指標(發動機額定功率330千瓦,單位功率20馬力/噸)來計算,車重約為22噸多一點。而在同平台上強化防護、採用帶有埋頭彈武器系統的頂置炮塔之後,參考從04式到04A戰鬥全重從20噸變成了24噸,筆者斗膽猜測這輛綠色裝甲車重量約為26-28噸。

如雜誌中介紹,這種設計的優勢是能立足現有成熟技術控制成本,而較低的噸位也有助於降低採購成本和維護壓力。在之前多種國產地面裝備的發展中,這個套路贏得了不少訂單,然而這次情況不同了。

由於其噸位與VN-17或新輕坦底盤重步戰存在至少5噸左右的差距,對於裝甲步兵戰車來說,5噸足夠在防護性能上形成檔次差,這款步戰車在防禦水平上並不會比04A提高太多——這樣一來,競爭力就差很多了。

高原射擊訓練中的04A,該車防護性能相比04基本型有明顯提升,但與西方重步戰相比仍有差距

而由於動力系統與新輕坦一致,以新輕坦為基礎的步戰功重比依然高於這款神秘戰車,這使得在競標的一大重點——高原性能上,江麓方案起碼也沒便宜占;另外以坦克平台基礎研發重型步戰車,部件通用率較高的優勢,使得綜合採購成本這塊也扳回不少;再考慮升級空間等因素,這些都導致新輕坦底盤步戰的競標勝算越來越大。

所以筆者進一步猜測,江麓廠的這個選型樣車可能早已在新型高原步戰選型中落敗,這才有了針對出口完成技術降級之後,同時遺留了許多原競標設計特點的「外貿新型輕型步兵戰車」(但該車目前還沒有對應的外貿坦克裝甲車輛VN型號)。而從「外貿新型輕型步兵戰車」公開的時間來推算,配合新輕坦高原作戰的我軍新一代步兵戰車已經到了呼之欲出的時候。

還是這張圖,二代步兵戰車「回家」......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當然這不意味著江麓機電就是輸家。正如前面所說,由於內蒙古一機還擔負著多種型號主戰坦克生產等任務,而江麓機電的步戰車生產能力還是很強的。那麼新輕坦與VN-17,乃至於未來的自用型重步戰交由江麓機電生產也是很正常的事情——當初哈爾科夫不也樂呵呵地生產由列寧格勒基洛夫工廠設計的MT-LB了嘛。

看似不起眼的MT-LB(左),以其龐大的裝備數量和無數種變形車輛,如同潤滑油一般無縫流入蘇軍這台戰爭機器的每個關節,成為推動「鋼鐵洪流」成功轉型的重要助力

改革強軍,知易行難。祝願我們的新輕坦家族,也能像MT-LB一樣成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比熊兄弟為愛反目成仇,看狗血倫理劇如何美滿大團圓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