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擁有獨立思想的人最孤獨

擁有獨立思想的人最孤獨

蔣勛《孤獨六講》

??

記憶或許消失,但聲音依然存在

《孤獨六講》序

孤獨沒有什麼不好。使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間的對話,已經到了最完美的狀態。

當你被孤獨感驅使著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法時,會處於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因為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也很難和別人相處,無法和別人相處會讓你感覺到巨大的虛無感,會讓你告訴自己:「我是孤獨的,我是孤獨的,我必須去打破這種孤獨。」你忘記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

在這匆忙的城市裡,我們是孤獨的個體。

內心情感無處可訴的「情慾孤獨」;字句無法溝通的「語言孤獨」;理想未竟的「革命孤獨」;壓迫人性所造成的「暴力孤獨」;哲學思考者不為人了解的「思維孤獨」;世代價值交替所造成的「倫理孤獨」;這些都是現代人時時面臨的孤獨處境。蔣勛的《孤獨六講》,深入討論這六種存在於當代社會的孤獨議題,孤獨其實並不可怕,這些孤獨造就了社會裡「特立獨行」的個體,他們不因群體價值而妥協、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孤獨,而給予社會創發新意的可能。珍視孤獨感產生的瞬間,當我們與孤獨共處,我們將更了解自己。

孤獨不是封閉自己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以「孤獨」自居。總覺得,它有一種高貴的美感,憂鬱,孤傲,遺世獨立。彷佛因孤獨的存在,那些不被理解,特立獨行,怪異行為,不合群都能被原諒,我即是孤獨的存在。

莊子哲學「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自負孤獨感成了與群體不相容最好的理由與借口,拒絕社交,拒絕與人溝通,拒絕與同事私人聯繫,拒絕與好友微信聯絡感情,拒絕與新朋友陌生人攀談……最後,我發現我孤獨的並不快樂,天地並沒有與我並生,而萬物也並沒有與我為一。我成了孤立的個體,封閉在自己狹小的世界中,一個被自己所棄絕的人。

去年年末讀蔣勛先生《孤獨六講》,我發現,我所謂的孤獨,並非真正的孤獨,而更像是一種囚禁。我拒絕與外界的聯繫,努力營造自己內心的真實,想像世界是什麼樣的,自己又是什麼樣的。

當現實與幻想不符時,我選擇排斥與逃避,站在擁擠的地鐵,腦中卻奔騰在蒙古的草原。我今天要審的多少篇稿子,就想像成要幹掉的多少只獵物。我覺得現實不美,身邊的朋友不善良,那我就選擇不理,不溝通,放棄友誼。我拒絕掉一切能推掉的社交活動,只和必要的人往來,工作場只social。

可最後我發現在我塑造的幻想的世界,人物及關係里,我仍會被善與美感動的熱淚盈眶。那個讀托爾斯泰的夜晚,托爾斯泰的道德完善,寬恕與博愛的性善論,仍然照亮了我。我清楚地感知到,善與美是多麼珍貴的存在。擁有真正的親情,愛情,友情是一件多麼難得的事情。精神的共通,情感的共鳴,靈魂的觸碰,那是多麼值得歌頌!它是高於現實的理想,但仍紮根於現實,並且,反作用現實。人是無法獨立存在的,人類的進步,社會的建立,是因為人與人產生了關係。而維繫關係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語言。

明說的,暗示的,潛台詞的,正話反說的,欲言又止的,不說也懂的,語言。

可我在孤獨中,丟失掉了這種語言。我拒絕與人交流,兀自寫著自己的故事,可沒有他人,哪能見自己呢?

「自己」是看不見的,只有與別人,社會發生點什麼,才會反彈回來,看見自己。

孤獨也並不是封閉自己,而是在與外界的聯繫中,發現自己。堅守自己的那份堅持,在萬花間留有自己的姿態與芬芳,百花園中盡態極妍,而我微笑綻放春天。

擁有獨立思想,是一件多麼難得的事情

去年疑慮最多的一件事,是以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內容生產者。準確的說,是什麼樣的文學寫作者,傳媒從業者。

其實從小時候起,我就是個目標感很重的人。四五歲被埃及金字塔深深迷戀,稚嫩地說出要探索歷史真相,當考古學家的夢想;二年級自以為是的要當作家,從此迷戀文學;初中愛上綜藝節目;高中愛上電影紀錄片。後來我發現它們有一個共性就是講故事,只不過是表現的方式不同而已。所以貫穿我整個成長曆程的夢想就成了講故事。

可在去年,我發現此刻對我而言,講故事不再是以方式不同而劃分,而是以服務對象為導向。是講大數據分析下的人們最想聽的故事?還是講人們未曾意識到的作者最想講的故事?

誠然,我們擁有智能技術,大數據管理,可以幫內容創作者準確洞察人們需求和痛點。

什麼情況下人們會笑會流淚,觀看幾分鐘需要一個感官刺激,什麼題材會爽,什麼題材內心會抗拒……我們不斷地去根據已知製造未知,像做數學題,用因為所以的邏輯推導製造了一部部賣座電影,網文佳作。那些熱點被營銷孵化,再一波媒體人根據此生產內容再去蹭熱點。明星出軌,戀情公布,撕逼不合就這麼重要嗎?我們現在的社會就只有這些嗎?當人們的焦點只聚焦於此的時候,人云亦云,以偏概全,是否也該反思自我呢?

作為媒體的發聲口,思想的引路人,我們開始變得浮躁了,沒有內心的思考,只會在最快的時間緊急趕出一篇十萬+的特稿來。還自我竊喜:製造熱點的能力越來越強,發現熱點的速度非常之快,稿子熱點貼的天衣無縫,由A引到B的過渡自然完整,漲粉與分享數數量突飛猛進……看,我又進步了!

慚愧的講,我也寫過這樣的特稿,我也曾竊竊自喜,搭上熱點的快車,擁有了廉價又優質的享受。但那消費之後,我陷入深深地自責,我明白我消費的不僅是熱點內容本身,還有我自己的創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消費了成千上萬的讀者。

我沒有製造出優質的專業的新鮮的內容,我只是換湯不換藥的在眾聲喧嘩里投入了相同的輿論。而作為一個領域內的KOL,我的跟風一定會影響一批受眾,他們會以此判定領域規則和價值觀。再此,我真誠地表示歉意。

對不起,那些我沒有經過獨立思考趕製出來的特稿,極高的點擊率和大量媒體的轉發成為了我2017年的一場幻夢,也成為了一場集體幻覺。

我想起了中國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魯迅先生的《葯》,《葯》寫的是秋瑾的故事。講當時村裡一個孩子生了肺病,村裡人相信醫治的唯一辦法就是讓小孩子吃下蘸了剛剛被砍頭的人所噴出來的血的饅頭。強烈的對比,是這部小說驚心動魄之處:一方面是一個希望改變社會的人被斬首示眾;另一方面是愚昧的民眾拿了熱饅頭來沾鮮血,回去給他的孩子吃。在這場五四運動中對抗的,或許就是這種愚昧到驚人的東西,它摻雜著大愛與大恨,卻用小愛和對逝者哀嘆的方式不動聲色地表現出來。孤獨的秋瑾走上刑場,值得嗎?她的血只能救助一個得肺癆的孩子?

魯迅是孤獨的,他一生都在逃避群體與出走。他最早的作品發表在《新青年》雜誌,一大群人湧來,推舉他做旗手。可孤獨者不能當旗手,他出走了。又被左翼聯盟推為領袖,共產黨認為他是最好的文學家,他害怕捲入群體中,只好再次出走……

他一直在出走,因為作為一個社會心靈的思考者,他必須保有長期的孤獨……

可我還是想成為一個這樣的思考者,哪怕註定孤獨,可這份孤獨是飽滿的,會因這些獨立的思想而精神富有,會讓生命靈動飛舞起來。

我尊敬這些擁有偉大思想的文學家,社會學家和思想家。他們雙足堅定地立足自己的土地,而眼睛卻穿過滾滾煙雲去眺望天地連接之處,國家界碑之外的廣闊世界。他們的題材是本國的,可主題是人類的,他們用敏銳的洞察、細膩的內心和豐富的想像力,為我們發現和創造了一個個人類沒有意識到但卻潛伏在人性中的最真實的故事。我們從中感受到愛感受到美,也感受到丑感受到惡,我們因此了解了人類存在的基本狀態。這些偉大的思想背後的喜怒哀樂,有著人類千古不變的基本人性,這是人類最寶貴的遺產,最應被珍視的東西。

是的,我不要做會寫好看故事的寫手,我要做發現與創造故事的作家。

目光要比雙足更遠,心靈要比宇宙更大。

就算孤獨,又如何?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是為跋。

其實寫這篇稿子的靈感,是讀《孤獨六講》時想起李白與李商隱兩位唐代大詩人不同的孤獨,覺得很有意思。結果思路整理下來,發現這個靈感反倒無用了。那就在最末分享給你們吧!

李白的孤獨: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而李商隱:縱使有花兼有月,可堪無酒更無人。

詩歌的魅力在於餘韻,那我就不多說啦!

-THE END-

孤獨的思想者

聲音的博物館館長:丸子

--------------------

博物館裡有文學,電影,戲劇,音樂,美術分館,還有告白博物館

喜歡請偷偷關注,愛我就張揚轉發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聲音的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TAG:聲音的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