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知識分子的文與武

知識分子的文與武

知識分子是怎樣的一類人呢?我想,他們不過是比別人多年了幾本書而已,沒有其他特殊的地方。但為什麼在一些論著中,他們被單獨歸為一個階級或集體呢?究竟多讀幾部書才算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又為什麼能夠單列呢?除了讀書,他們一定有其他共同之處。知識分子身份越彰顯,說明社會越注重人口類別的劃分,在今天這樣一個階級性彷彿淡化的時代,知識分子自身和人們對知識分子的印象,也都受到了極大的衝擊。

老百姓一定對傳統類型的知識分子印象深刻,不是弱不禁風的白面書生就是搖頭晃腦的酸腐儒士,他們會誇誇而談,卻往往紙上談兵,人們敬重他們,卻又往往嘲弄他們。手無縛雞之力是他們最真實形象,求取功名是他們一生唯一的任務。雖然歷史上的李白的樣子更像武士,但從歷代他的畫像來看,在人們想像中他更像一個飄焉出塵的道人。究竟知識分子被人們強加了怎樣的主觀性呢?好像知識分子就該這樣或不該那樣,這種觀念有錯在何處了呢?

俗話說「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人們在事功上往往不講邏輯上的合理性,而更注重其實效性。中國(或許也是世界)的傳統是文在武面前脆弱不堪,這種狀態被認為是常態,只要某些人堅持的真理與執權者不合,他們想到的往往不是和他(或他們)進行辯論,而是先想到除掉之。歷史上也有文在武面前挺腰子的情況,雖然最後依然逃脫不掉被滅的命運,但這種不合常態的事情,往往被稱作堅貞不屈或鴨子嘴硬,這又與後世某些掌權者的價值觀有關了。歷史上也有許多被譽為民主的辯論,有的文嘴上服輸了,那是伽利略,(雖然四百年後他贏了,可又有什麼意義呢?)有的文不服輸,那是蘇格拉底,最後他死了。你看,哪有文與文之間純粹的對抗,倒霉的秀才往往遇到蠻橫的兵。

或許人們更喜歡直觀、爽快的吧?武總是更能取得事功。但文與武應該兼備,文要有武的果斷爽直,武也應有文的耐心細緻,秀才要遊覽名山大川,擁有兵一樣的體魄,不要在一張書桌前皓首窮經。武要講究邏輯,有充分的理由,不要因為一兩句話不投機就大動干戈。文有文之道,武有武之則,秀才與兵,分的實在太截然了。二元對立,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的優點,也是最大的局限。我們呼喚綜合的思維,也期待成為一個更全面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扛義大利炮的二營長 的精彩文章:

TAG:扛義大利炮的二營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