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國混戰期間,為什麼外族沒有大規模入侵中原

三國混戰期間,為什麼外族沒有大規模入侵中原

三國作為我國歷史上非常出名的一個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和東吳三個軍事政權,三個軍事政權之間相互征伐,導致中原地區人口急劇減少、經濟嚴重下滑,然而在混戰的三國時代,塞外的少數民族為何沒有趁亂進攻中原,卻在西晉的統一王朝時,發生五胡亂華事件呢?

在漢末的三國時代,由於長年的戰爭導致中原社會生產嚴重的落後,處於塞外的匈奴也是如此。早在漢朝的時候,由於漢武帝和漢明帝時期在漠北大敗匈奴,南匈奴投降於漢朝,北匈奴則遷徙到南俄羅斯大草原地區,匈奴也分化為許多的小部落,匈奴之間還經常發生衝突,因此沒有與中原王朝對抗的軍事力量。處於西南的羌人,氐人,西北的鮮卑、羯也是如此,沒有形成統一的部落。

而且游牧民族要想與中原王朝對抗,首先就要掌握先進的冶鐵技術,這樣才能生產兵器和盔甲,而在三國時期,民族沒有發生太多的交流融合,而且塞外的貿易也嚴禁兵器交易,中原會冶鐵的工匠也不會跑去塞外,因此游牧民族缺少兵器的製造技術就很難和中原王朝對抗。在科學技術手段上游牧民族就不佔上風。

而且在三國時期,魏、蜀、吳還經常去征伐蠻族。曹操北擊匈奴,迫使匈奴降服,後來才有蔡文姬歸漢的故事。而孫權在南邊攻打百越,排遣寶船收納台灣正式將台灣列為中原地區的統治。地處西南的劉備則攻打羌族,收服少數民族的士兵。後來才有諸葛亮七擒孟獲和火燒藤甲兵的典故。正是因為魏蜀吳的對外征伐,才遏制了外族人民,從而沒有在三國時期發生五胡亂華的事件。

而且由於魏蜀吳連年的戰爭,導致社會生產力下降,因此各個政權都採用屯田制,利用士兵和農民來開荒地種軍糧,完成軍隊的自給自足,在戰時,士兵要去前線打仗,沒有戰爭則要下地幹活,大大提高了社會生產力,而且屯田制減少了物資的輸送,可以長久有效的來駐防邊關每個,從而有效的抵禦敵人入侵。

因此,在三國時期,雖然中原地區長期處于軍事鬥爭狀態,但由於魏蜀吳的軍事和政策的雙中保護,從而有效的抵禦外族的入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味歷史君 的精彩文章:

元朝滅亡可以逃回祖地漠北,清朝滅亡為何沒有逃回祖地東北

TAG:趣味歷史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