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央帝國的滅亡

中央帝國的滅亡

「大楚興,陳勝王」,幾乎是每個學過初中歷史的人,對秦亡第一個合理的解釋。如果你記憶力夠好的話,還會知道,陳勝、吳廣起義的緣由是懼怕秦帝國嚴苛的刑法:無法按時抵達目的地——死路一條;叛亂反秦——有可能死路一條。

反,是當時情境下最優的選擇。

隨著對先秦歷史理解的加深,我們還會知道,秦亡有它的個人必然性。

秦國從春秋時期的秦穆公起,便開始勵精圖治。國內整飭吏治,國外合縱連橫。經過幾代人的經營,國內形成了崇法尚武的氛圍。之後又將成功滅掉南邊的物產豐饒的蜀國,使得嬴政在奪取中原的過程中,有了堅實的後方軍需供應。秦國的最終勝利,是一代代君主們苦心積累的成果。到了嬴政時代,綜合外部環境和帝王本身的能力,再加多年積累的爆發,才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先秦時代」正式落下帷幕。

之後,嬴政急於結束持續一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穩固帝國統治,改分封製為郡縣制。一邊推行「同文、同錢、均量」的制度,一邊加大軍事投入,增強對原五個諸侯國的控制。作為一個領導者,他親自走遍了帝國的每個角落,在當初的六國間修建了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他希望用自己的智慧和強權為帝國建立一套高效的管理制度,使得子孫後代能沿著自己規劃好的路,一直走下去。

可是,有一點他忽略了。那時的天下人,都是當年六國的遺老遺少。他們在封建諸侯制度下長大,生活。此時,忽然丟掉了自己的土地,變成了沒有祖國的人。這樣的大環境,根本不適宜進行激進改革。嬴政活著的時候,雖說連年徵招勞力、加強軍備,致使民不聊生,但還能鎮住場。可到了秦二世胡亥,就沒有強權能壓制天下人的反抗熱情了。

「大楚興、陳勝王」,就是楚國遺少們打出的口號。緊接著,反叛浪潮席捲全國……

民心未穩,壽命有限,卻又雄心萬丈。嬴政,終於還是失敗了。

幾乎所有教科書和主流史學著作都把秦亡歸咎於嚴酷的刑罰和激進的制度,其實在這兩個因素下,隱藏著更深的問題。

俗話說「兵馬未到,糧草先行」,秦始皇統一六國,靠的是大後方充足的供給。可是建國後,由於國內的治理成本和治理難度遠遠超出當年秦國一隅,始皇和周邊大臣沒有治理如此大面積國土的經驗,因此很多因經驗缺乏導致的治理成本需要用軍事來買單。這就造成了巨額的軍費支出。

始皇帝也意識到這個問題,於是除了傳統的農業稅、人頭稅外,又將鹽、鐵等國家戰略資源收歸國有,對商業也實施了關卡稅,主要目的就是斂財,以維持巨大的治理成本。經過戰亂的帝國在種種激進政策的壓力下,沒有很好地恢復,人民生活水平甚至不如當年諸侯國時期。這導致百姓從根本上,沒有建立起對新晉秦帝國的認同和歸屬。

當時,北邊的匈奴人也不時擾邊,始皇帝不得不將精銳部隊調往邊疆。由於沒有屯兵制度,軍隊的所有開支都由中央支付,對財政造成了沉重負擔。陳勝、吳廣就是秦朝廷徵發閭左貧民屯戍漁陽戍邊的路上起義。再加著名的秦長城修建,使得一個剛剛建立起的帝國,還沒來得及繁榮,就過早透支了財政。

嬴政用超強的資源調動能力為統一戰爭服務。統一六國後,又依靠強權大量徵調民力,使得剛剛經歷過戰亂的天下沒有得到足夠的修養便又投入到帝國建設中。他的失敗,就在於政治征服的失敗。

用軍隊打下的天下,由於慣性,大量軍隊仍然存在於四方,他們的利益不容忽視。如果迅速遣散,會造成軍隊的不穩定;如果繼續讓軍隊存在並掌握過多資源,又無法建立起後續的政府結構。於是,依靠軍隊打下來的帝國,又在軍人的紛爭、各地的民變和財政的垮塌中分崩離析。

正所謂:「楚雖三戶,亡秦非楚;軍政不調,透支國土。二世登基,奸臣跋扈;失盡民心,秦亡不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石先生說 的精彩文章:

看著電影去旅行

TAG:三石先生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