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愚公說諸子:淺談孔子思想

愚公說諸子:淺談孔子思想

「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是孔子對他所處時代禮崩樂壞的描述。面對社會的急劇變革,受不同階級影響的知識分子有著不同的解決方案。作為沒落貴族後裔,孔子的選擇是維護周禮,正如他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他理想的政治狀態,是君臣父子按照禮樂典章,各安其位、各司其職、「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非「自諸侯出」,如此天下太平、海晏河清。

各安其位、各司其職,本質上是說找准自己的位置,該乾的干,不該乾的別干,「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是也。這裡的「位」、「職」,都有個代號,稱之為「名」。比如天子、諸侯、卿大夫、父親、兄長等。人們有了「名」,就要按照對應的權利和義務行事,如此才說得過去行得通,否則,「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百姓無所措手足」,百姓無所措手足,天下也就亂了。

孔子雖保守,但不迂腐。維護周禮,就要改造周禮,也要改革周禮的受眾。孔子找到的改造工具,一言之,「仁」。「仁」是孔子乃至儒家思想之核心。「仁者,愛人」。所謂「仁」,用蕭公權先生話說,就是「推愛己之心以愛人」。但與墨子無差別的「兼愛」不同,孔子之「愛人」,是基於血緣親疏由近及遠,是有差別、有等級、有先後的。「仁」逐次推廣到不同人,即推愛己之心以愛不同人,有著具體的表達。推之於父母,是為「孝」;遠一點、推之於兄長,是為「悌」;再遠點、推之於君,是為「忠」;最大、推之於天下之人,是為「義」。在儒學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古代,推崇孝悌忠義,也就不難解釋了。人們孝悌忠義,那麼接受的一方也要有所行為,比如「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禮」(如果說儒家主張專制,恐怕有失偏頗)。當人們仁了,也就孝悌忠義了,那麼,愛父母兄長,自然就會遵守家禮,愛天子國君,也就會恪守國禮,愛天下之人,也就守護天下之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狀態就回來了。

那麼,如何讓人變「仁」呢?首先打破人們的顧慮,也就是讓人覺得這樣的美德不難達到,孔子就說,「我欲仁,斯仁至矣」「人皆可以為堯舜」。接下來,就要修鍊了,其方法用孔子話講,就是「克己復禮」,他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矣」。也就是說,你要想仁,就要克己,也就是克制約束自己,就要復禮,也就是遵守禮樂。這兩點本質是一致的。想到當今流行一句話:喜歡要放肆,愛要剋制,或許思想淵源就在於此吧。的確,你推愛己之心來愛一個人,不是要把他據為己有,聽自己使喚,而是要對人真的好,不要傷害對方。什麼才算對人好?「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什麼算不傷害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前者稱之為「忠」(不同於對君主的「忠」),後者稱之為「恕」。做到忠恕,克己復禮,也就「仁」了。孔子最滿意的學生顏回在回答同學所問時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可謂一語道破,怪不得孔子聽另一個學生說自己(該生)不如顏回時,對這個學生說「吾與汝弗如也」

要讓人變仁,光有方法不夠,還要變為具體措施,那就是教育、學習。教育學習是個長期複雜工程。關於教育學習,孔子提出了太多的理念及名言,至今依然受到認可,最關鍵的兩點: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一個是說誰都可以接受教育,孔子也是打破官方壟斷教育、開闢私學第一人,給他交點束修就能上學了;另一個說要根本不同人的特點相對應教育,不能一刀切,比如他教育勇猛衝動的學生凡事事先請示父母,而教育優柔寡斷的學生想好就去干。

當然,還可引申至政治。非一言兩語可以說完。以後待到講古代中國政治時,再說說吧。不正之處,請批評指正。非專業學者,空貽笑大方之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虛妄的信仰里,那些成神的人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