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論語》晨讀,為儒明道

《論語》晨讀,為儒明道

【晨讀內容】

6.13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導讀學者】

任大援:北京外國語大學 教授

韓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 教授

【晨讀筆記】

崔聖:

【論語晨讀】第772天

孔曆二千五百六十八年 夏曆丁酉年二月初四 2017年3月1日星期三

任大援:

今天是2017年3月1日星期三,農曆是二月初四。

今天我們學習論語雍也篇的第13章。原文是: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直接翻譯為白話,就是,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一個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這一章,有三個理解點。第一就是君子儒、小人儒、儒。三個概念。

第二個理解點,是關於君子、小人;

第二個理解點,是關於子夏。

我們稱孔子為儒家,但論語中,儒字的出現,只有這一處。因此也就特別重要。

皇侃的《論語義疏》,說,儒者,濡也。這裡後面的濡,用的是三點水的濡。是耳濡目染的濡,皇侃說,夫 習學事久,則濡潤身中,故謂久習者為儒也。朱熹的《集注》中說,儒,學者之稱。清代劉寶楠《正義》說,儒是「教民者之稱」。

崔聖:

《說文解字》說:儒,柔也,術士之稱。

任大援:

這裡的儒,從歷史上看,就是一個職業。是指專門為人辦喪事做儐相的人,這種人,是從古代的卜史巫祝髮展而來,可以說古代服務類的知識分子,技術性比較強。到孔子的時代,是指掌握「六藝」的人,可以用六藝教民。這就是所謂的「小人儒」,他只是一種技術性職業。從這些人當中,又分化出一些有眼界、有目標、有追求的人,所以何晏的《論語集解》引用孔安國的說法,說「君子為儒,將以明道」。這就是所謂的君子儒。

這裡就有一個問題:是當「君子」去執行技術性的「儒」的職業時才成為「君子儒」呢,還是職業性的儒,在發展過程中,有些人演化為有政治理念的、可以教化百姓的人?我自己認為是後者。

就是在上古時代,從事卜史巫祝的那些人,先是發展為一種技術性的職業,為別人辦喪事做儐相,是純技術的工作,他們既然是古代的知識分子,所以其中就有一部分向更高的層次發展,這就是此章所說的「君子儒」,但同時作比較單純的技術服務的「儒「,還存在,所以就有「小人儒」的說法。但實際上,在早期,這種區別是含糊的,嚴格區別開也是有難度的。孔子的這種說法,表現了一種引領的態度。就好比說,你是一個教禮儀的老師,這種禮儀教育或指導本來是一種技術性的工作,但你把它上升到更高的層次,引導受教育者有更高的追求,而教育者本身,也成為品德高尚、志向宏大、為國為民謀幸福的人。這就是前面何晏的《論語集解》引用孔安國的說法,說「君子為儒,將以明道」。而這段註解後面的一句話是:「小人為儒,則矜jin其名」。這裡的矜,就是矜持的矜,是自滿自足的意思。

第二個理解點:關於君子、小人;

古代的注家也注意到這個問題,例如清代的學者劉寶楠就特別指出,這裡的君子、小人,是「以廣狹異,不以邪正分」。原文是這樣:「君子儒能識大而可大受,小人儒則但務卑近而已。君子小人以廣狹異,不以邪正分」。

第三,孔子為什麼要對子夏說這段話?以往的注家也進行了討論,還是劉寶楠的註解《論與正義》,他說,「子夏於時設教,有門人,故夫子告以為儒之道。」當然也有別的看法,錢穆先生說,「或疑子夏規模狹隘,然其設教西河,而西河之人擬之於孔子。其從學之徒如田子方、段干木、李克,進退有以自見。漢儒傳經,皆溯源於子夏。亦可謂不辱師門矣。孔子之誡子夏,蓋逆知其所長,而預防其所短。推孔子之所謂小人儒者,不出兩義:一則溺情典籍,而心忘世道。一則專務章句訓詁,而忽於義理。子夏之學,或謹密有餘,而宏大不足,然終可免於小人儒之譏。而孔子之善為教育,亦即此可見。」《論語新解》

錢穆先生所說的「或疑子夏規模狹隘」,大概是因為論語中記載,子貢曾問孔子,「師與商也孰賢?」(子張與子夏相比孰賢?)孔子答曰:「子張也過,子夏也不及。」又問:「然則子張愈與?」(愈,更勝一籌)曰:「過猶不及。」孔子的評價耐人尋味。朱熹在注這段話時說:「子張才高意廣,而好為苛難,故常過中;子夏篤信遵守,而規模狹隘,故常不及。「

子夏名卜商,字子夏,家貧,勤奮好學,孔門十哲之一。子夏長於文學,對詩有深入的研究。曾在魏國西河(今陝西渭南)創辦學堂並授業,魏文侯曾向子夏請教。李克、吳起、西門豹都是他的學生。

子夏出身貧窮,約前483年,他來到魯國拜孔子為師。前476年他赴晉國西河(三家分晉之後就成為魏地,今陝西渭南)創辦了一所學堂,並在那裡教書,開創「西河學派」,培育出大批經國治世的良材,並成為前期法家成長的搖籃。西河地方之人,將子夏當做孔子來看待。據說《毛詩》之學,就是由子夏所傳。

《論語》一書,也有人認為多出於他和門人手撰。

子夏一向志於學,故被孔子譽為文學第一,與子游同列。和子游一樣,子夏也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門生。

《論語》中子夏曾與孔子討論《詩》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孔子以為「繪事後素」,子夏發揮夫子之意雲「禮後乎?」甚得孔子嘉許。

最後,關於儒,是《論語》僅此一處講到的,所以以往的學者也非常重視,章太炎先生著有《原儒》,胡適先生著有《說儒》,都可以參看。而胡適先生的《說儒》,就是從討論《原儒》開始的,在網上可以找到電子版。

劉國慶:

謝謝任老師的導讀,我說幾句個人看法,請各位師友指正。

我正好從胡適先生的《說儒》開始

本章文義是孔子教導子夏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說論語之人,大概都思考過什麼是儒,自己是不是一個儒者。而在整部論語中,只有這章出現了「儒」字。全書只有這一次。

雖然只有這一次,孔子要求子夏做儒者的事實,足以證明儒者作為一種職業在當時已經存在,而孔子也自認為儒。

既然在孔子時,儒門已經存在,我們就想知道,在孔子那個時候,作為一名儒者,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胡適先生雖然曾主張「全盤西化」,卻也無法無視民族傳統,因而撰寫了第一部以西學的眼光整理的《中國哲學史》,並寫過一篇《說儒》,探討「儒」的起源和流變。

胡適先生以為,儒本來是殷民族的教士,其職業本是負責殷民族的宗教禮儀,如祭祀等禮儀的。

胡適先生說:

儒是殷民族的禮教的教土,他們在很困難的政治狀態之下,繼續保存著殷人的宗教典禮,繼續穿戴著殷人的衣冠。他們是殷人的教士,在六七百年中漸漸變成了絕大多數人民的教師。他們的職業還是治 喪,相禮,教學;但他們的禮教已漸漸行到統治階級里了,他們的來學弟子,已有周魯公族的子弟了(如何忌,南宮适);向他們問禮的,不但有各國的權臣, 還有齊魯衛的國君了。

但胡適先生說「在六七百年間逐漸變成了絕大多數人民的教師」,這一點,似乎並無史料證明。事實上,我們在《左傳》中,看到魯國的國社、殷社仍然是分開的。兩套祭祀、兩套宗教,自然殷周之人,仍然各有各的教育系統和宗教主持者。

殷、周兩大民族的融合,雖然可以認為是歷史大勢,但孔子卻是起決定作用的人物。在孔子之前,殷人、周人的文化,並沒有顯著的融合。

我們從《禮記 儒行》的討論中,可以理解到這一點。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

魯哀公作為魯國的公族,對被征服者殷人的理解不多,看到孔子的衣服,就以為是殷人教士的服裝,孔子告訴他,那不過是他鄉里得普通服裝。可見當時儒是殷移民文化的一部分。

但孔子的偉大,不在於他是殷民族文化的繼承者,而在於他是一個殷民族眼中的「全盤西化」論者。

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對於孔子所屬的殷族來說,周族是西方民族,而且是殷人的征服者。能夠敞開心扉學習,已經屬於很難得的。但更為難得的,是孔子並不是一個盲目的西化派,而是有自己的清晰的取捨標準的。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格,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 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麻冕,禮也;今也給。儉,吾從眾。拜下,禮也;今拜乎上,泰也。雖違眾, 吾從下。 」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換句話說,孔子雖然是殷人,但卻全面吸收周人的文化,同時對更早的夏人文化也是毫不忽視,其「全面開放」的態度,怕是今人也要為之瞠目。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墮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正因為孔子全面學習周禮,讓孔子自己成為殷周兩大文化傳統的繼承者,因而不僅僅弟子中有原來殷人的子弟,也有魯公族的子弟。從殷民族的角度看,孔子的開辦的儒學,似乎是一所「國際學校」,能夠為被征服的殷人子弟提供入仕的機會;從魯公族的角度看,孔子身上的殷文化能夠讓他們和國中的殷人交往,擴大了他們的社會交往面。孟孫氏幾代都是孔子的學生,也就是這一點的證明。孔子以教育推動了民族融合的大業,也擴大了魯國政權的開放程度。說孔子是華夏文化的主要奠基者之一,應該是毫不為過。

同時,孔子的開放程度,也帶來了儒門弟子能承繼殷周兩大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新的行為方式和新的人格。這種人格,當時並不為人理解,孔子需要對外「宣傳」。

哀公曰:「敢問儒行。」

孔子對曰:「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仆未可終也。」

哀公命席。

然後,孔子就非常系統地概括了「儒行」。在我看來這是對當時君子「儒」的全面描述,值得都複製過來:

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動作慎;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偽,大則如威,小則如愧;其難進而易退也。粥粥若無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有居處齊難,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途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其身以有為也。其備豫有如此者。

「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義以為土地;不祈多積,多文以為富;難得而易祿也,易祿而難畜也。非時不見,不亦難得乎?非義不合,不亦難畜乎?先勞而後祿,不亦易祿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史記那一段,怕是很靠不住。

「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好,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鷙蟲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來者不豫;過言不再,流言不極;不斷其威,不習其謀。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親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殺而不可辱也。其居處不淫,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數也。其剛毅有如此者。

「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畝之宮,環堵之至,篳門圭窬,蓬戶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諂。其仕有如此者。

「儒有今人與居,古人與稽;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讒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竟信其志,猶將不忘百姓之病也。其憂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之以和為貴,忠信之美,優遊之法;舉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

「儒有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程功積事,推賢而進達之,不望其報;君得其志,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賢授能有如此者。

「儒有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難相死也,久相待也,遠相致也。其任舉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而浴德,陳言而伏,靜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翹之,又不急為也;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弗與,異弗非也。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而尚寬,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近文章,砥厲廉隅;雖分國,如錙銖;不臣,不仕。其規為有如此者。

「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並立則樂,相下不厭;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義;同而進,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溫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孫接者,仁之能也。禮節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

「儒有不隕獲於貧賤,不充詘於富貴,不慁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今眾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詬病。」

孔子至舍,哀公館之,聞此言也,言加信,行加義:「終沒吾世,不敢以儒為戲。」

孔子在此篇討論的儒行,就是整部論語的君子之行。因而,君子儒,就是傳道之儒,塑造人格之儒。反過來說,小人儒,自然就是不講究君子之道的「儒」,也就是只把宗教儀式作為飯碗,而不是作為人格塑造的途徑的教師們了。

發言完畢,請各位師友指正

新國學:

據史記五帝本紀及世系等,夏商周三代都是黃帝後裔,不同分支而已。三代文化也是上古文明的不同側面而已。西化等詞未必恰當,甚至不符合事實

馬震宇 :

就像今天一些人經營企業是做事業另一些人是賺錢,非要分個高下大可不必。(從小上學被教育要有理想



——<參考資料>——

資料編纂:【論語滙】志願者

【論語譯註】

6.13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譯文】孔子對子夏道:「你要去做個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去做那小人式的儒者!」

【論語正義】

6.13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孔曰:「君子為儒,將以明道。小人為儒,則矜其名。」

o正義曰:《周官太宰》:「四曰儒以道得民。」註:「儒,諸侯保氏有六藝在教民者。」《大司徒》:「四曰聯師儒。」註:「師儒,鄉里教以道藝者。」據此,則儒爲教民者之稱。子夏於時設教,有門人,故夫子告以爲儒之道。君子儒,能識大而可大受,小人儒,則但務卑近而已。君子小人,以廣狹異,不以正邪分。

o註:「孔曰」至「其名」。

o正義曰:小人儒,不必是「矜名」,注說誤也。皇本作「馬曰」,《弟子傳集解》引作「何曰」,足利本不載姓名,則亦以為「何曰」矣。《北堂書鈔》六十六引何休注文同,當是何晏之誤。

【論語集注】

6.13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儒,學者之稱。程子曰:「君子儒為己,小人儒為人。」[表情]謝氏曰:「君子小人之分,義與利之閒而已。然所謂利者,豈必殖貨財之謂?以私滅公,適己自便,凡可以害天理者皆利也。子夏文學雖有餘,然意其遠者大者或昧焉,故夫子語之以此。」

【論語註疏】

6.13 雍也: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孔曰:「君子為儒,將以明道。小人為儒,則矜其名。」

【疏】「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表情]正義曰:此章戒子夏為君子也。言人博學先王之道,以潤其身者,皆謂之儒,但君子則將以明道,小人則矜其才名。言女當明道,無得矜名也。

《論語》晨讀,為儒明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