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風雨平生:紀念馮其庸先生逝世一周年

風雨平生:紀念馮其庸先生逝世一周年

山水畫 馮其庸先生於2007年作

今天,著名文化學者、紅學家馮其庸先生逝世一周年。

《風雨平生》一書是先生的口述自傳,全景式記錄馮其庸先生九十四年風雨歷程,記錄一個中國學者上下求索的學術人生。

自 序

我一生受過不少磨難,小時是經常挨餓。日本侵華期間,我從日本鬼子的刺刀尖下躲了過來。三十歲我到了北京,我常常受到當時極左運動的批判。反右運動時,我被學校內定為第三名右派,幸得中央領導來聽我的發言,稱讚了我,才幸免於難。「文化大革命」開始,我在人民大學第一個受批鬥,我熬過了這場噩夢似的十年浩劫。1975年,我被借調到文化部,主持《紅樓夢》的校訂工作,我的命運開始發生了重大的轉折,我的許多著作,都是在1975年之後寫成的。

我曾十赴新疆,三上帕米爾高原,查實了玄奘取經回歸入境的明鐵蓋山口和經公主堡到達塔什庫爾干石頭城的瓦罕古道。之後我又穿越米蘭、羅布泊、樓蘭、龍城、白龍堆、三隴沙入玉門關,查實了玄奘自於闐回歸長安的最後路段。

我還經歷了前後二十年的時間,查證了項羽不死於烏江的歷史真相。我的學術道路,是重視文獻記載,重視地面遺迹的調查,重視地下發掘的新資料。三者互相印證,才作定論。

我的這部口述自傳,簡略而扼要地敘述了我九十多年來所經歷的風風雨雨和我自己開闢的學術道路。2015年2月,我被國務院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愧受之餘,希望我的治學經歷和著述,能對文史研究領域,稍有裨益;而這本小書,也對想要了解我的人有些用處。

馮其庸九十又三於瓜飯樓

2015年10月15日

後 記

這部口述自傳,是從2012年8月8日開始的,至今已前後經歷四年。延擱的原因,是因為我不斷生病,有時一病就是幾個月,這樣就把這件事延誤下來了。

原先開始口述時,只是說為了館藏,供讀者查閱,要錄像、錄音,沒有說要轉成文字出書。後來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又把錄音轉成文字了,我事先並不知道。但是口述錄音與文字表述的區別是很大的,何況我的口述幾次中斷,前後也有脫節和重複,加上我是南方人,語言上也容易出差錯,所以文字的加工費了很大功夫。

還有這部口述自傳,主要是敘述我個人的經歷,沒有涉及學術界、文化界、藝術界的許多朋友,更沒有涉及海外的友人,真正只是敘述我個人幾十年來坎坷的經歷。

這部口述自傳又經過了我五次的增刪和修改,現在終於定稿了。但現在的定稿,大量是我修改和增補的文字,所以已經不是純口語化的記錄了。我所以同意出書,只是為了存留一些歷史的記憶。本書的圖版,全是高海英挑選製作的。

整個錄像、錄音和轉成文字,是田苗和宋本蓉等幾位國家圖書館記憶中心的同志做的,文字的轉化和整理主要是宋本蓉做的,我做了刪節和文字的修改、增補。

謝謝他們幾位的辛勞和耐心,使這部書終於能面世。

2015年7月8日馮其庸九十又三於瓜飯樓

先生生於1924年,幼年忍飢挨餓,戰亂中躲過日寇刺刀。他於困苦中奮發求學,遇名師教誨,打下堅實國學基礎。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孟憲實在《國學家馮其庸先生》一文中寫道:回顧先生的一生,在馮先生的早年閱讀中,充當文化啟蒙功能的,都是傳統的國學書籍。在少年時代,對馮先生吸引力最大的還是國學。先生的時間,主要分配給了國學閱讀、詩詞創作以及書畫學習。

馮先生自己也說:我從小就愛讀書,一有空就看書,所以到我上初一的時候,我的語文水平比一般的同學都要高。國文老師特別喜歡我,都誇我的文章寫得好。對我每次交的文章都非常欣賞,我的文章經常被老師在課堂上面讀給大家聽。

馮先生青少年時期讀過的38本書,多數都是國學著作(根據《風雨平生——馮其庸口述自傳》整理),以及馮先生的著作5種,共43本好書分享如下。

1.《論語》

2.《孟子》

「當時管理在無錫招的學生的是蔣石渠先生。他是講先秦諸子的,他講《墨子》,他勉強還可以,書法還不錯。」

——《風雨平生·無錫國專》

3.《墨子》

「當時主持會議的是教務長馮振心,他教詩詞課,教《說文解字》,教《老子》,在他的課程上我成績都很好。」

——《風雨平生·初識地下黨》

4.《老子》

「在上海無錫國專,我在學習上面最大的收穫是王蘧常先生。他給我們講莊子的《逍遙遊》。王老師講《逍遙遊》什麼都不用帶,全是腦子記憶。除了莊子《逍遙遊》的原文以外,歷代各家對《逍遙遊》的注釋一句一句他都能記住,都能背誦出來。這一句誰家是怎麼解釋的,誰家是怎麼解釋的,他把各家解釋的長處短處分析完了以後下自己的結論,這句話現在來看應該是怎麼講解。然後再將第二句。所以整個一學期《逍遙遊》沒有講完,但是給我們很大的啟發,一個是讀書要廣博,把所有的東西都要記住,弄明白,另外一個要讀熟背熟。」

——《風雨平生·上海無錫國專》

5.《莊子》

6.《左傳》

7.《國語》(左丘明)

8.《古文觀止》(吳楚材、吳調侯)

「你不要看那個《史記》很艱難,我們當時讀到『項籍者,下相人也』,大致的意思,項羽這個人是下相地方人,這個意思都明白的。因為我讀的《三國演義》是半文言的句子,所以過渡到讀《史記》,也就大致能夠讀懂不少。」

——《風雨平生·小學逢戰亂,不忘讀書,痴迷戲劇》

9.《史記》(司馬遷)

「那時候沒有什麼書讀,我書包里有《三國演義》,讀完了再讀第二遍,再讀第三遍,讀到後來,好多詞句、好多回目都能背得出來,有些精彩的句子,到現在還記得住。」

——《風雨平生·小學逢戰亂,不忘讀書,痴迷戲劇》

10.《三國演義》(羅貫中)

11.《水滸傳》(施耐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商務印書館 的精彩文章:

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會讀書」

TAG:商務印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