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薄的學識使人遠離神,廣博的學識使人接近神。」

「淺薄的學識使人遠離神,廣博的學識使人接近神。」

「淺薄的學識使人遠離神,廣博的學識使人接近神。」——高斯

"上帝的永恆在自然科學裡,上帝的神性在聖經里。"——布郎

"上帝的存在,在我是幾乎可以用化學來加以證明的。」——愛迪生

最近這段時間在編輯著名科學家們的信仰的過程中,讀了許多著名科學家的故事。

最讓我驚訝的事實是:過去的幾百年絕大多數引領各個科學領域的大師大家們,都是信奉敬畏耶和華的!!!

自從歐洲慢慢背棄神,同時北美步其後塵之後,偉大科學家出現的機率越來越小。

在今天的科學界,我最佩服的科學家是帶領一班基因生物學家完整的釋讀了人類的基因圖譜,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院長:柯林斯博士,而他也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

著名數學家高斯說:淺薄的學識使人遠離神,廣博的學識使人接近神。

科學與信仰完全不衝突!

相反地科學與信仰是非常完美的和諧!

因為是上帝創造了所有的科學,科學家們只是應用的上帝賜予的智慧去發現上帝已經創造的所有規律和定律, 並且將它們應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進而造福人類!

文章內容主要來自網路,願神紀念我們共同攜手為主做工,相互支持, 同蒙主恩!

Sir Thomas Browne(/bra?n/; 19 October 1605 – 19 October 1682) was an Englishpolymathand author of varied works which reveal his wide learning in diverse fields including science and medicine, religion etc.

托馬斯·布朗爵士(1960年10月19日 - 1682年10月19日)是英國的一位博學家,作品多樣,揭示了他在不同領域的廣泛學習,包括科學,醫學,宗教等。

布郎的信仰格言

『只有耶穌的救贖,才能使人獲得身心靈的康健。』

『為了發現一個真理而堅持,為了避免由一個真理去看全貌而謙卑。』

『上帝的永恆在自然科學裡,上帝的神性在聖經里。』

布郎(第一個分析化學家)----當我離去時,仍會留盞燈

夜裡,疲憊逐漸追上他。他仍然搬張椅子,坐在病床邊:在搖晃的燭光下,病人的氣息彷佛更微弱,但他從口袋取出一封信,平靜地朗讀著:

『我最親愛的朋友(他讀給病人的每一封信都是這樣開頭的):死亡是值得尊敬的一道門檻,因為過了這道門檻,就到救主的面前了,如同聖經里已被埋葬的拉撒路。

他不會在墳墓中嘆息:我的裹屍布怎麼會這麼長?

我面前的黑暗何時才止盡?

只要等待短暫的片刻,他就會有一個最大的驚喜,榮耀復活的主,就在他眼前。

是的,當我們咽下最後一口氣,世人會惋惜我們再也吃不到好的,喝不到好的,再也無法享受了。

但是,上帝的兒女啊!當我們踏上死亡的那一瞬間,死亡列車的時刻表已是救主的。』

不久,這個病人過了那道門檻。

二十六年以後,這位醫生也過了那道門檻。

又過了九年,這些信以《給朋友的一封信》(AlettertoaFriend) 為書名集結出版。這本書不僅是古典文學的瑰寶,更透露出一位醫生對病人的愛與照顧。

布朗(Thomas Browne)是在英國東北部臨海的挪威克郡(Norwich)執業四十五年之久的醫生,但是他寫的《給朋友的一封信》與《一個醫生的信仰》(ReligioMedici),被後人視為『散文』文體(prosestyles)的經典之作。

他的文筆並不華麗,卻能直抒心中所感。他不考究押韻對句,卻能簡潔有力的直剖問題,連販夫走卒也能捧讀。一個醫生的作品,竟然被珍藏在世界上許多一流大學圖書館的文學欄架上,不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情嗎?

一六五五年有一個憤世嫉俗的青年,終日把自己關在一個巨大的城堡里,直到有一天讀了這本《一個醫生的信仰》才由苦境轉回,成為一個在科學領域裡高舉真理之光的基督徒,這人就是『化學之父』波義耳(Robert Boyle)。

除了波義耳以外,『物理之父』牛頓也深受這本書的影響,後來波義耳與牛頓要求科學家發表論文,不要咬文嚼字,講究押韻,而要用布朗的寫作體裁。

上帝的作為,有時像一條隱藏的線,人永遠不知道這一條線怎樣連來連去,卻不斷有人在看似不相干的一端蒙恩。

更有趣的是,這一位對後世具有深遠影響的布朗,在一出生時,就被認為是『不吉利的人』。因為他出生於一六O五年十月十九日。算命的對布朗的父母親說這天正逢『天蠍座』的長柄大鐮刀橫掃東方地平線,是大凶之日。一六一三年,布朗的父親病逝,算命者的話使布朗從小就遭受許多的責難。兩年後,母親改嫁,繼父收養布朗的四個妹妹,卻把布朗送得遠遠的。

布朗才十歲,就遠離家園,靠著父親留給他的一點遺產,寄讀在文確斯特(Winchester)的一所學校里。每逢周末或寒暑假時,同學都快樂地回家,布朗卻有家歸不得。

他在十四歲時就寫道:『天上的星星,校園裡的每棵樹都是我的朋友。』

八年後,布朗以優異的成績進入牛津大學。牛津的學生活動並沒有使他忘記幼年時的陰影,他將自己泡在圖書館裡,大量閱讀,但仍寫下:『憂鬱是我的第二個名字』。

在大學的最後一年,他遇到克萊登博士(Dr.Clayton)。克萊登教的是『解剖學』,但是他在第一堂發給學生的上課講義上,就稱自己是學生『值得交的朋友』,接著他寫道:『成為一個好醫生是活出聖潔的榜樣,當主耶穌出來佈道時,祂也說自己是醫生,祂不僅醫治人的身體,也醫治人的心靈。』從此,布朗決定要成為一個醫生,並且閱讀基督徒的作品。

被稱作『國際法之父』的法學大師葛羅休斯(Hugo Grotius,1583-1645) 所著的《真實的基督徒信仰》(De Veritate Rchgionis Christianae)一書,也深深地影響了布朗。葛羅休斯寫道:『人體的結構是最美的視覺藝術,看看人的手、人的眼睛……人的每種器官,都是上帝智慧創造的藝術精品,可以讓我們帶著信心去用理性思考,也可以帶著理性去思考信心。』

他取得牛津大學醫學學位,到挪威克行醫,因為他聽說那個城市是英國宗教之爭最多的地方。這時,他開始撰寫《一個醫生的信仰》,這本書的寫法採用對話的方式,好像作者與深處自我的對白,又像是一個人在上帝面前的省思:

『一個要愛人如己的人,必須常被上帝的愛所澆灌,才能成為別人的好鄰舍。』

『只有耶穌的救贖,才能使人獲得身心靈的康健。』

『辯論古代的人能不能獲得上帝的救恩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沒有人能看清人的心思與動機,何況是古人。』

『為了發現一個真理而堅持,為了避免由一個真理去看全貌而謙卑。』

『從歷史上來看,沒有一個人是真正沒有信仰的人,人的抉擇總是基於他所相信的。』

『上帝的永恆在自然科學裡,上帝的神性在聖經里。』

1641年,布朗與多羅西小姐(Mis.Derothy)結婚,他們養育了11個孩子。除了執業、寫作之外,布朗也從事科學研究,例如他以酸溶解雞蛋的殼,研究不同時期胚胎的發育,為此布朗被稱為『第一個胚胎生物學家』。他又分析蛋在不同儲放時間所釋放出來的氣體,獲得『最早分析化學家』的美譽。他為死去的病人化妝,並且研究減緩死屍腐爛的方法,又被稱為『殯儀館學之父』,為了醫學教育的模型,他也研究蠟像的製造法,因此蠟像製造後來成為一種藝術。

不過布朗最重要的科學貢獻是大力支持哥白尼的發現,排除了當時歐洲許多科學家對於哥白尼學說的誤解。布朗支持哥白尼的『天文學』,卻不支持『星座學』。

天文學是研究星球運轉的科學,星座學卻是以幾顆星球的位置來判斷人的命運。

天文學需要觀測星球,星座學的人卻不看真正的星球。

一六八二年十月十九日,布朗七十七歲生日的那一天,被謀殺身亡,而且一直沒有查出兇手是誰。如此死法是一種悲劇嗎?

布朗生前在他著的書中寫道:『樂觀的人相信以後會愈來愈好,悲觀的人相信以後會愈來愈差,既不樂觀也不悲觀的人,相信以後不是好就是壞。但是基督徒的看法與這三種人的看法都不同。基督徒相信自己的一生是在上帝的掌握中,相信人類的歷史是在上帝的安排中。依我看,上帝在創世記伊甸園裡給的賜福與在啟示錄中降的災禍,它的法則始終如一……我曾為此思量長久,我曾經以為我的理性銳利如刀,在空中揮灑地嘶嘶有聲,後來我才知道:那是上帝的恩典,彷彿微風的雙翼,護衛我的理性之刀……當我用理性規範上帝的作為,我就看不到神跡。但是當我承認理性之上,仍有更高的上帝,那麼我就會源源不斷地體會到祂的同在。』

羅伯特·波義耳(英語:Robert Boyle,1627年1月25日-1691年12月30日),愛爾蘭自然哲學家,在化學和物理學研究上都有傑出貢獻。雖然他的化學研究仍然帶有鍊金術色彩,他的《懷疑派的化學家》一書仍然被視作化學史上的里程碑。

波義耳的信仰格言

「人得救的條件不是要反對什麼,而是接受上帝白白的恩典。只要你肯,仍然可以在科學裡愛上帝、敬拜上帝。」

羅伯特·波義耳生於愛爾蘭沃特福德郡的利茲莫爾城堡,是第一代科克伯爵理查·波義耳的第七子。理查·波義耳於1588年來到都柏林,到了羅伯特出生時,他已經擁有了很多地產。波義耳的母親凱瑟琳·芬頓,是英國作家傑弗里·芬頓的女兒。和他的哥哥們一樣,波義耳自幼被寄養在當地人家,很快學會了愛爾蘭語,四歲時就曾給父親當作愛爾蘭語翻譯。

隨後他在家庭教師的教育下,學習了拉丁語、希臘語和法語。波義耳八歲時母親去世,他隨後被送入伊頓公學學習,他父親的朋友亨利·沃頓爵士當時正擔任伊頓公學的教務長。三年之後,波義耳在法國家庭教師陪伴下出國學習,在日內瓦度過了兩年。1641年前往義大利佛羅倫薩,研究伽利略的天文學著作與實驗,以及伽利略悖論。

1646年,波義耳應邀加入了一個科學社團——「哲學學會」(又稱無形學院)這一社團成員常常在倫敦的格雷沙姆學院或是牛津大學聚會交流。

1648年克倫威爾任命威爾金斯主持對牛津大學的改革,威爾金斯邀請波義耳到牛津去工作。

1654年波義耳前往牛津大學,在自己的祖傳領地上建立了實驗室,聘請羅伯特·胡克為助手開始對氣體和燃燒進行研究。

1657年他在羅伯特·胡克的輔助下對奧托·格里克發明的氣泵進行改進。1659年製成了「波義耳機器」和「風力發動機」。接下來他用這一裝置對氣體性質進行了研究,並於1660年發表對這一設備的研究成果。

這一論文遭到以弗朗西斯·萊恩為代表的科學家的反對,為了反駁異議,波義耳闡明了在溫度一定的條件下氣體的壓力與體積成反比的這一性質。

法國物理學家馬略特得到了同樣的結果,但是一直到1676年才發表。於是在英語國家,這一定律被稱為波義耳定律,而在歐洲大陸則被稱為馬略特定律。

1661年波義耳發表了《懷疑派的化學家》,在這部著作中波義耳批判了一直存在的四元素說,認為在科學研究中不應該將組成物質的物質都稱為元素,而應該採取類似海爾蒙特的觀點,認為不能互相轉變和不能還原成更簡單的東西為元素,他說:「我說的元素...是指某種原始的、簡單的、一點也沒有摻雜的物體。元素不能用任何其他物體造成,也不能彼此相互造成。元素是直接合成所謂完全混合物的成份,也是完全混合物最終分解成的要素。」而元素的微粒的不同聚合體導致了性質的不同。由於波義耳在實驗與理論兩方面都對化學發展有重要貢獻,他的工作為近代化學奠定了初步基礎,故被認為是近代化學的奠基人。

在他的科學論文中再三強調,科學研究的整體目標,是要顯示《聖經》和自然規律的合理性及和諧性。

他本人研讀原文《聖經》,對基督教護教學甚有研究。

在美國發行的第一本印地安語《聖經》是由他資助出版的。

波義耳1654年前往牛津,在那裡他與有「清教徒之父」之稱的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建立了深厚友誼。針對當時有人以為對神虔誠就必須反對科學的謬誤,他們宣稱:「人得救的條件不是要反對什麼,而是接受上帝白白的恩典。只要你肯,仍然可以在科學裡愛上帝、敬拜上帝。」

在波義爾的牛津科學陣營里逐漸聚集了一批傑出的基督徒科學家,並由此形成了「英國皇家科學會」。

1680年波義耳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但是由於誓言的問題,他拒絕了這一職務。

1691年12月31日,他姐姐去世後僅僅一周,波義耳去世。葬於聖馬田教堂墓地,按照他的遺囑,他捐贈自己寫的關於上帝存在討論的演講稿,以供後來學者進行討論,並設立波義耳課程,供學者講授基督教信仰和自然哲學的關係。

萊特兄弟(英語:Wilbur and Orville Wright,Wright brothers,1867年4月16日—1912年5月30日/1871年8月19日—1948年1月30日),生於美國印第安那州及俄亥俄州,美國航空先驅、親生兄弟奧維爾·萊特(Orville Wright)和威爾伯·萊特(Wilbur Wright)。

1903年12月17日萊特兄弟駕駛自行研製的固定翼飛機飛行者一號實現了人類史上首次重於空氣的航空器持續而且受控的動力飛行,被廣泛譽為現代飛機的發明者。

萊特兄弟雖然不是進行航空器飛行試驗的第一人,但他們首創了讓固定翼飛機能受控飛行的飛行控制系統,從而為飛機的實用化奠定了基礎,此項技術至今仍被應用在所有的固定翼航空器身上。

萊特兄弟的信仰生活

禮拜天堅持去教會敬拜神,拒絕在主日工作。

象鳥兒一樣在天空飛翔,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夢想。為了它的實現,人們付出了不懈的努力,許多先驅者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終於在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載人動力飛機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基蒂霍克飛上了藍天。這架飛機被叫做「飛行者—1號」,它的發明者就是美國的威爾伯?萊特和奧維爾?萊特兄弟。萊特兄弟的第一次有動力的持續飛行,實現了人類渴望已久的夢想,人類的飛行時代從此拉開了帷幕。

萊特兄弟的父親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主教,他和當時大多數人一樣,不相信人能飛上天,但給予他的活潑好動的兒子們以充分自由的想像和實踐空間。

老萊特很愛他的孩子們。有一年聖誕節,爸爸給孩子們帶了一個能飛的玩具,這是一個以橡皮筋為動力的竹蜻蜓。只要把皮筋旋緊,一鬆手,它就能飛上天空。孩子們高興極了,玩得愛不釋手。這個玩意兒也深深地啟發了他們,便勵志要發明飛機。

經過了無數次艱難的失敗後,他們終於成功。

萊特兄弟飛行的成功,最初並沒有得到美國政府和公眾的重視與承認,直到1907年還為人們所懷疑;反而是法國於1908年首先給他們的成就以正確的評價,從此掀起了席捲世界的航空熱潮。他們也因此終於在1909年獲得美國國會榮譽獎。

雖然生在主教家庭,但孩子們並沒有在生下後受洗。兄弟倆都是長大後經過自己的思考選擇了接受基督耶穌為個人救主。

萊特兄弟都是虔誠的基督徒,禮拜天堅持去教會敬拜神,拒絕在主日工作,甚至當他們的發明在關鍵時刻要和對手競爭註冊時也不例外。有一次,西班牙國王邀請他們在主日那天駕駛飛機,被他們毫不遲疑地回絕了,因為他們要去做禮拜。

萊特兄弟兩人最終都沒結婚。威爾伯曾開玩笑說自己「沒有同時應付一位妻子和一架飛機的時間。」

1912年他在前往波士頓的途中病倒,回到代頓後被確診為傷寒。在時而昏迷時而清醒地與病魔搏鬥了幾個星期後,他在5月30日病逝於家中,享年45歲。他的父親米爾頓在日記中這樣描述威爾伯:「他生命短暫,卻又卓越不凡。他智慧無窮卻又冷靜沉著,他無比自信卻又無比謙虛,他敏銳地洞察正道,堅定地追求真理。他隨風而生,最後隨風而逝。」

1948年1月30日,奧維爾在第二次心臟病發作後去世,享年76歲。他出生在馬車時代,親歷工業革命的洗禮,臨終前終於看到了超音速飛機的黎明。

在下期的介紹中 , 將有幾乎人人皆知的偉大科學家。希望到時再見!

將心和靈放置何處,不僅影響今生的福樂,而且決定永生的福樂!

圖片和資料來自網路,版權歸原創。雪然編輯, 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賞用!

God Of Wonders

 Worship God 

Various Artists 

00:00/05:0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晨修晚禱 的精彩文章:

TAG:晨修晚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