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用真知灼見創造未來,AI學術大牛20萬字觀點精選

用真知灼見創造未來,AI學術大牛20萬字觀點精選

剛剛過去的 2017 年,是人工智慧領域學術碩果累累、百花齊放的一年。在雷鋒網學術頻道 AI 科技評論參加各種學術頂會、與學術大牛進行訪談或是整理學術大牛觀點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各種或犀利、或前瞻、或深度的觀點頻頻出現,人工智慧的歷史長河因之而激蕩。

這一年也是我們取得巨大進步的一年。AI 科技評論不僅目睹了人工智慧學術社區和關注人工智慧的人群的成長,見證了人工智慧學術領域在 2017 年發生的變化,這種時刻接觸學術大牛及其觀點的工作環境對AI科技評論編輯起到了耳濡目染的影響,不僅進一步提升了自己報道的專業性,也讓自己對人工智慧以及人工智慧對我們未來生活的影響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而另一方面,對於人工智慧的爭論也在日益激烈,對於「人工智慧能力何時超越人類」、「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是否會取代我們的工作」、「人工智慧是否會毀滅人類」、「人工智慧奇點是否存在」等問題,諸多大V和人工智慧的研究者正在激烈辯論,在人工智慧對未來的影響的判斷上,隨手一搜往往會搜到諸多意見相左的觀點,部分報道的斷章取義和誇大,更是進一步加深了普通大眾和人工智慧研究者對人工智慧理解上的差異。

歷史經驗表明,人們總是高估一項新科技所帶來的短期效益,卻又低估它的長期影響,這也是為何我們對新事物的判斷屢屢出現失誤、也是為何對人工智慧的未來充滿爭論的原因。如天才計算機大師、Smalltalk 面向對象編程環境語言的發明人阿倫·凱曾經說過的一句話:「預測未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去把它創造出來(The best way to predict the future is to invent it)。」同樣是預測未來,夸夸其談的人將其當做發起進攻的衝鋒號,腳踏實地的人將其當做最終勝利時的號角。而AI科技評論認為,與其對未來進行各種不靠譜的各種預測,不如立足當下,扎紮實實地去了解正在創造未來的一線人工智慧研究者在做的事情、人工智慧的前沿進展以及這個領域的大牛們的觀點,方能杜絕對人工智慧不切合實際的炒作,看到未來。

在這場人工智慧走向何方的大論戰中,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研究者開始意識到,傳播科學本身也是研究者的重要使命,研究者有必要讓自己的研究成果更加親民,更易於讓大家理解和得到,這樣才能加快研究成果的實際應用;而 AI 科技評論也將一如既往,忠實地擔任著人工智慧學術領域的見證者和記錄者,並以一種更吸引人的方式呈現、同時依然保留其專業度,為相關讀者提供足夠的信息,去見證和記錄這個創造未來的過程,和他們一起共同傳播人工智慧領域的真知灼見。

我們發現,在這一傳播知識的過程中,產業界和學術界起著同樣重要的作用。人工智慧的學術界和產業界正在發生融合,學術界為產業界提供理論基礎,而產業界為學術界提供了一個落地和實踐的平台,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頂級學者正在投身產業界,去藉助企業的力量獲得自己以往學術研究難以獲得的資源。這些居其中的工業界科學家們,無一例外地都擁有高等學歷,多在高校擔任教職,長年在學術界治學的他們往往著作等身,在某一專精領域有著深厚的學術造詣。而產業界對其研究成果的成功宣傳和推廣,不僅使科學家和企業在學術研究和產業成果上實現共贏,也使得大眾對於人工智慧有了一個更直觀的認識。

無論是身在學術界還是產業圈,我們相信,這些學術大牛的觀點富含巨大的影響力。它不僅能夠為迷茫的初創企業引領前行的方向,也能為初入社會或潛心學術的學生們指點迷津;它不僅凝聚了學界一線人士的經驗之談,也富含企業研究前瞻預見的知識營養。為普及他們的科研成果,他們把陽春白雪的艱深理論,加以淡化、重解讀、重定義,以大眾可理解的語句,在各種場合以演講、問答、發文等方式對外發聲,幫助大眾建立對人工智慧的正確認識。AI科技評論從學術大牛們在 2017 年在各種場合的演講報告和問答中去粗取精,從這些讓自己得到成長的內容中精心篩選出 20 萬字、30+ 篇的精華文章,為您呈現這一特輯。

本特輯中選錄的學術大牛觀點分為「工業界科學家」和「學術界高校學者」兩部分。由於有部分學者學術界工業界雙棲,本特輯的欄目分類標準主要根據受邀出席會議的身份和立場而定。

在本特輯中,您將看到以下學術大牛的真知灼見(部分):

Geoffery Hinton、Demis Hassabis、吳恩達、李飛飛、姚期智、王海峰、裴健、Yoav Shoham、Tom Mitchell、Andrej Karpathy......

在本特輯中,您將閱讀到對如下主題深入淺出的探討(部分):

Geoffery Hinton為何認為深度學習需要「推倒重來」,這對深度學習的研究和應用產生何種影響?

李飛飛為何認為,「情緒」和「情感」是人工智慧的下一個春天?

原阿里雲 iDST 總監初敏博士如何理解AI技術發展與商業化之路?

姚期智院士加盟曠視科技 Face++ 學術委員會並擔任首席顧問,他與曠視創始人如何共同探討 AI 的本質創新?

德撲 AI 之父公開解答了 Libratus 的哪 13 個疑問?

吳恩達親自採訪百度林元慶和谷歌 Ian Goodfellow,他們對剛入門者有何忠告?

......

在本特輯中,您將收穫:

人工智慧對未來生活影響的趨勢判斷

各位大牛的前沿觀點

各大企業的AI研究進展情況及相關戰略

本特輯推薦給:

人工智慧零基礎讀者,希望在短時間內快速了解各位大牛的前沿觀點;

對人工智慧有一定基礎知識的讀者,希望從宏觀層面了解各大企業所持的AI學術戰略;

其他對人工智慧學術領域有興趣的讀者。

這些文字值得被細細咀嚼和研究,學術大牛的觀點和看法,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參透完全,但 AI 科技評論依然執著地相信:

「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相信你也一樣。

AI 科技評論2017 年度特輯熱賣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I研習社 的精彩文章:

Image Segmentation:Konica Minolta 的圖像分割異常挑戰賽

TAG:AI研習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