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陸續爆出合規問題,現金貸的轉型到底有多難?

陸續爆出合規問題,現金貸的轉型到底有多難?

對現金貸平台而言,過去的一個月必定難忘,從高歌猛進的「自由增長」到強監管下的「停滯與整改」,不合規,則淘汰,短短時間內,這個新生的行業需學會適應金融的規則,學會帶著鐐銬跳舞。

然而,合規轉型,遠非看上去那麼簡單,道路有很多條,條條難行,以至於很多平台,仍被陸續爆出合規問題。那麼,轉型之難,究竟難在哪裡呢?


轉型之路:方向明確,落地不易

過去一個月內,筆者與多家從事現金貸業務的平台進行過交流,總結下來,合規之路無非以下幾種,只是每一條都不容易。

解決放貸資質問題

若沒有資質,首先就要解決放貸資質問題。從路徑上看,有兩條,一是獲得一張(互聯網)小貸牌照,鑒於牌照審批已經暫停,要麼積極準備,等待放開,要麼尋找合適的標的,購買一張;二是入股P2P平台,將放貸業務整合為P2P平台的資產端。

容易么?不容易。

《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下稱《通知》)已經「暫停新批設網路(互聯網)小額貸款公司」,且要求「禁止通過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融入資金」。

要獲得小貸牌照,可以考慮二級市場併購,問題是牌照價格虛高,當前牌照價格已經漲至6000萬左右,在現有的監管框架下,單純的殼資源還值不值這個價格?等待監管政策放開新設審批是否會更好?這是當前困擾很多無牌平台的問題。

併購一家P2P平台也是出路,只是當前P2P整改並未結束,備案之前,並非變更股東的好時機。暫時看,這條路只適用於那些P2P系的現金貸平台。

解決貸款場景問題

根據新規要求,「暫停發放無特定場景依託、無指定用途的網路小額貸款」,於是,很多現金貸平台便著眼於解決場景問題,很多平台轉型去做車貸,一些平台開始向醫美、家裝、教育、旅遊等細分場景布局,還有一些平台開始洽談入駐線下消費場景……

容易么?不容易。

好馬不吃回頭草,現金貸業務就是從場景分期中演化而來,從場景分期的客戶中挑選優質借款人發放無場景依託的貸款產品,也就產生了現金貸,脫離了場景的限制,現金貸逐步成為一個風口。現在回過頭重新布局場景,幾百家平台同時湧入一個本就是紅海的戰場,難度可想而知。

解決利率問題

利率紅線是一道坎,年化綜合成本不得超過36%,只好調整客戶結構,只做優質用戶,把借款成本降下來。

容易么?不容易。

鑒於信用卡分期的年化利率約在18%左右,所以這個利率以內,基本是銀行和互聯網巨頭的客群範圍,這些巨頭有資金、有場景、有客戶基礎、有流量入口,擅長做高息的現金貸平台,拿什麼與之競爭?

18%-36%之間,則屬於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頭部P2P平台的客群範圍,這些機構含金量更高的放貸牌照(資質)、有穩定的資金來源、有穩固的客戶基礎,現金貸平台雖有一戰之力,但勝算不大。在這個客群區間站穩腳跟容易,做強做大不易。

解決資金渠道與槓桿限制問題

新規之後,媒體曾曝光螞蟻借唄ABS計劃未獲批准,相反,螞蟻花唄則順利通行,前者無場景,通過ABS募集資金不受鼓勵,後者則為淘寶里的電商場景消費,免受新規影響。

螞蟻借唄並非典型的現金貸產品,但一葉知秋,新規對於現金貸業務的資金渠道嚴控可見一斑。

P2P平台、貸款資產轉讓等資金渠道被叫停,銀行資金這個口子雖然還在,也都主動大幅提高了合作門檻,結果是絕大多數持牌機構,面臨無資金可放的窘境。而那些背靠巨頭有錢的主,也不可為所欲為,要受到槓桿率的限制,資本金不足,有錢也放不出去,結果是一堆巨頭系的小貸公司紛紛增資,提高資本金。

在此背景下,合規以放貸規模驟降為代價,現金貸業務的想像空間基本上不大了。


合規之難,難在「瑕疵」難除

上面幾個要求還是明確的,雖然難,照做即可;也有一些要求,並沒有那麼清晰,導致「合規」這個目標,可以不斷趨近,但總會存在一些「瑕疵」。

如何判斷借款人適當性?

新規將借款人保護視為重中之重,是個突破。之前的金融監管,更多強調資金安全,如打擊非法集資、備付金存管、理財信息披露、資管新規等,對於借款人,更多地是鼓勵向普惠群體放貸,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現金貸行業暴露出諸如多頭借貸、暴力催收等諸多問題,借款人保護才提上日程。

《通知》明確提出「審慎確定借款人適當性」、「不得向無收入來源的借款人發放貸款」、「禁止發放校園貸」等要求。

對於理財產品的投資者適當性要求,金融機構多採用投資者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判斷,精準性可想而知,卻也只能如此。對於借款人的適當性判斷,大致也只能採取類似的操作,比如讓借款人簽署協議確認身份且不得用於監管禁止的用途等。只是,若借款人刻意隱瞞,如何精準判斷借款人適當性呢?

這個問題,筆者曾請教過一些平台,他們大多表示,會在用戶身份驗證等方面加強審核,如在頁面上明確提示不向學生提供貸款,設置年齡限制,以及標註職業、還款來源等。

平台能做的,也只能到此地步了。然而,即便這樣,也不能百分百地識別用戶身份,若用戶刻意隱瞞,總能鑽到空子。

事實上也是如此,新規出台後,不少媒體曝光稱大學生依舊可以在一些平台上借到錢。這種情況,除非平台是明知故犯,其實無法問責。

如何看待借款場景問題?

新規要求平台暫行發放「無場景依託、無指定用途」的貸款,那何為場景依託、何為指定用途呢?

基於受託支付的場景分期,當然算有場景依託,比如信用卡消費,資金直接付給商戶,持卡人並不經手。而那些不適合受託支付的場景呢?比如借錢在大悅城買件1000塊的衣服,這算不算有場景依託?應該是算的,但由於做不到受託支付,並不好判斷真假。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部分平台在貸款申請流程中添加了借款用途調查選項,基於用戶填寫的用途決定貸款發放與否。問題是,如果用戶蓄意作假,本來借錢去炒股,填寫的用途是裝修,這個時候,平台是否面臨合規問題呢?

同樣的,除非平台明知故犯,其實也無法問責。

如何界定年化綜合資金成本?

新規禁止機構「發放或撮合違反法律有關利率規定的貸款」,這裡的利率是指包括利率和各種費用在內的綜合資金成本,以年化形式展示。

如何計算年化綜合成本是清晰的,但問題在於,用年化來展示綜合費用是否合理?

先來看一個例子。假如單次放款金額1000元,發生放款費用(不含資金成本)20元,費用率為2%。若產品期限1個月,年化費率則為24%,再加上年化利率,妥妥超過36%的紅線;若產品期限1年,年化費率也是2%,在加上年化利率,合規就變得很容易。

同樣的產品、同樣的收費結構,僅僅因為期限不同,一個合規、一個不合規,問題就出在費用的年化計算上。

如上,借款人綜合成本包括利率和費用,利率是資金占用成本,隨時間呈線性變化,借款2個月與借款1個月,前者的成本是後者的2倍,這個好理解,所以,計算年化利率是合理的;費用主要指貸款發放過程中的各種運營操作成本(如P2P平台作為信息中介的撮合費用),按次發生,與借款期限無關,借款2個月還是1個月,費用是差不多的,此時計算年化費率,則有失公允。

所以我們看到,不少平台不得不通過拉長借款產品期限來變相達到合規要求,只是,消滅了短期借貸產品,站在借款人角度,本來只需用款1個月,現在不得不借6個月,是否合理呢?


是否人人都有獲得貸款的權利?

綜上不難發現,新規中存在不少彆扭的地方,有些則很難落地,既如此,平台自然容易被「找到」合規的瑕疵。問題的根源在哪裡呢?可能是一個哲學話題,即是否人人都有獲得貸款的權利。

諸如年化綜合成本、比如借款人適當性管理、比如場景問題等政策,出發點都是保護借款人的利益。新規之下,大學生群體、無收入來源渠道的群體及其他特定普惠群體,不允許小貸公司和現金貸平台為其提供貸款服務,其合法的借款渠道只能是銀行業金融機構,當然,銀行放不放款是另外一個話題。

這也就帶來了這樣一個問題,以保護之名,限制一類群體的借款渠道,是否合理?是否人人都有獲得貸款的權力?

這個問題仁者見仁,並無標準答案,在不同的階段,側重點也應不同。比如,當部分現金貸借款人因缺乏自制力而陷入以貸還貸怪圈無法自拔時,政策層面有責任拉他們一把,保護他們免受高利貸之苦。

真正的問題是,並非所有的普惠群體都缺乏自制力。

(鈦媒體作者:薛洪言,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微信公眾號:洪言微語)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鈦媒體Pro創投日報:1月25日收錄投融資項目28起

TAG:鈦媒體APP |